本刊編輯部
-
專題
發現網路世界的藝術新座標
日新月異的網路發展,雖然歷經網站泡沬化的危機,仍拜線上遊戲發燒、寬頻技術當紅等風潮之賜,繼續保持其無遠弗屆的吸引力。然而,在經營商機的策略考量之外,思索網路發展對於表演藝術的影響,應該找到更値得我們參考的座標,進而發現豐富網路資源的無窮妙用。因此,在《表演藝術》即將成立網站的同時,我們從藝術網路資源的運用效能、網路科技與表演藝術的結合實驗、到藝術相關網站經營功能的定位與調整等議題的討論出發,試圖為讀者提供另一個觀看網路新世界的角度。
-
專題
專題 才藝教學的另類潮流
在體制内藝術教育貧乏的台灣,民間才藝教室一直是有心的父母讓孩子們接觸藝教的主要管道。但這些以技藝傳授為主體的才藝教室,近年來卻遭逢了另類勢力的衝擊──既是觀念上的,也是市場經營面的──亦即由表演團體建立的才藝教學系統。在這波才藝教學的新興勢力中,經營較具規模的有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與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他們從藝術工作者的思考與經驗出發,深切感受培養兒童藝術欣賞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另闢蹊徑,以「律動」為主來設計課程,讓兒童「玩」入藝術世界;並以規格化的師資、教材,企業化的佈點經營,全面衝擊原有的才藝教學市場。本刊以上述兩個教學系統為對象,探討這股另類潮流的内涵與影響,並讓兩者對話,藉以了解其異同所在。
-
藝術節
第八屆皇冠藝術節
今年皇冠藝術節囊括五齣作品: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當我們討論愛情》,由魏瑛娟、王嘉明、戴君芳分別執導〈文愛情戲練習〉、〈請聽我說〉以及〈火星五宮人〉三齣以「愛情」爲主題的作品; 《舞在一瞬間》是一場穿越時空的舞蹈之旅,由世界著名的「荷西.李蒙現代舞團」中首位華人舞者林向秀編導,台北電影節「最佳新導演」陳芯宜、著名音樂家林慧玲共同策劃製作; 《兩根辮子一對鬍子〉是舞蹈空間舞團的創作集錦,有詹曜君的〈霧信〉、黃蘭惠的〈獨白〉、孫梲泰的〈情愛復興〉;《床上的愛麗思》,是全方位創作的鴻鴻,在導演過多部電影和舞蹈之後,重回劇場的最新力作;《閣樓》則是世紀當代舞蹈團,透過編舞家姚淑芬與三位男性表演者,以男性扮裝、性別互換的表演形式,一窺男性沙文主義下女人的身體與身分認同議題的作品。
-
音樂
十方樂集五月演出
致力於開發樂界新血的十方樂集,五月份演奏活動場場新鮮、充滿活力。 抒情女高音李佳儒獨唱會率先登場,由蔡世豪鋼琴伴奏,演唱韓德爾、拉威爾、德布西、莫札特等藝術歌曲:「音聲相和」是台灣璇音雅集2002室內樂、鋼琴與其他形式的音樂創作發表會,作曲家囊括黎國鋒、嚴琲玟、蘇凡凌等,其中由謝隆廣作曲的《七彩的虹》是單簧管、朗誦者與電子音樂的結合,這樣的組合在台灣並不多見;詹佳琦雙簧管獨奏會,演奏者甫於去年奪得莫斯科國際木管大賽銀牌獎,這次帶來的曲目除了超炫技的浪漫派協奏曲,還有俄國現代樂派作品,皆爲國內少見的曲目;另外還有「小小音樂家」演出系列,是音樂老師黃慧雯、林玲玲、林珮琪、陳紀蓉等的學生音樂發表會
-
戲劇
《愛情沸點八度半》
繼去年首次與綠光合作頗受注目的《青春小鳥》後,吳念眞這次卯勁愛情議題,將電影美學經驗注入舞台,也邀請普天下女人走進劇場,眞實體驗一場由四個不同年齡層女人點沸的愛情觀,這也是綠光於今年春天送給所有在愛情中堅持、勇敢與付出的有情男女的一齣浪漫喜劇。
-
舞蹈
「觀音聽舞」系列之《身音書寫》
光環舞集開發聲音與動作的「觀音聽舞」系列,第二部作品《身音書寫》四月中在台中21號倉庫首演之後,五月繼績轉往台北與台南演出。 以嬰兒油系列舞作聞名的光環舞集,近年來積極開發創作新素材,藝術總監劉紹爐帶領舞者延續「氣、身、心」合一的探索,結合身體動作與人聲吟唱,發展出「觀音聽舞」系列,《身音書寫》強調舞者自然呼吸發聲,身體自然隨之律動,舞者之間宛如布農族的八部音合唱,動作樸拙具儀式感。
-
音樂
2002台北國際打撃樂節
繼九三、九六與九九年擊樂節後,朱宗慶打擊樂團與擊樂文教基金會將再次舉行「2002年台北國際打擊樂節」。此次活動,主辦單位除邀請加拿大、法國、日本、荷蘭、美國、伊朗、菲律賓以及史蒂夫.豪頓爵士三重奏等十二個國家知名的打擊樂家與樂團,首度齊聚台灣巡迴演出外,活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台灣作曲家洪千惠與法國作曲家馬許(Francois Marche)爲打擊樂團寫作的《蛇年的十二個陰晴圓缺》,將由法國史特拉斯堡打擊樂團(Les Percussions de Strasbourg)與台灣的朱宗慶打擊樂團聯手演出,此作是近年來少數由不同國籍作曲家合作的跨國作品。另外,台灣傳統的打擊樂家、漢唐樂府與鴻勝醒獅團也將參與這次國際性的演出。
-
專題
談台灣表演藝術新生代的培育與現況
每個台灣當代表演藝術團體,都有人材需求的孔急;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更以「培育創作人材」為其六大施政方向之一。究竟數十年來的表演藝術環境,在官方與民間的努力下,為新生代耕耘出什麼樣的培育環境?善於表演的藝術創作者,與擅於操作政治的官員們,是否擅於燒杯與培養皿的實驗?而這些培育出來的成果,又値得什麼樣的期許?
-
音樂
索雷達探戈五重奏
索雷達探戈五重奏成立於一九九五年,五位團員都是受過正統訓練的年輕音樂家,演奏樂器分別爲吉他、鋼琴、小提琴、手風琴及低音大提琴,並以演奏阿根廷作曲家皮亞左拉(Astor Piazzolla)的原創音樂「新探戈」(Tango Nuevo)爲創團宗旨。由於該團員擁有古典、爵士、流行樂的多種音樂經驗,演繹新探戈曲風尤見靈性與熱情流動的情感綿密度,因此頗能表達皮氏音樂中悲傷的感情, 也吸引不少現代作曲家靠攏。 樂團的演奏成績也頗受矚目,從一九九八年初次獲獎(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舉辦的Mathilde Horlait──Dapsens的室內音樂比賽),次年於羅馬國際音樂大賽中也贏得首獎,更於兩千年在布魯塞爾美術館的演奏會上,受到鋼琴女皇阿格麗希的青睞,成爲 日後她在台灣、日本音樂演奏會上的同台貴賓。此次演奏曲目除了皮氏作品,還囊括卡貝雷地、德佛里茲、斯特拉溫斯基等探戈作品。
-
音樂
胡志龍鋼琴獨奏會
胡志龍是近年少見的鋼琴新秀,曾在多項比賽中奪魁,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國立藝術學院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多場音樂會,也 曾受文建會邀約前往北京,和中國青年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鋼琴協奏曲。除了在全省各地舉辦多場鋼琴獨奏會外,他也積極參與各種室內樂型態與聲樂伴奏的演出,以其流暢靈活的演奏技巧,於國內樂壇逐漸嶄露頭角。 這次表演的曲目都是鋼琴的經典作品,如貝多芬創作中期的奏鳴曲降E大調作品31之3、浪漫樂派鋼琴大師李斯特的大作b小調鋼琴奏鳴曲,以及二十世紀俄國作曲山家斯特拉溫斯基改編其芭蕾舞劇《彼得羅希卡》的三樂章鋼琴曲,這首作品與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皆被視爲挑戰鋼琴家技巧與耐力的重要樂曲,其絢爛的聲響與對演奏家技術的考驗,是每位鋼琴家最想嘗試與挑戰的。
-
音樂
立陶宛國家歌劇院
立陶宛國家劇團(Lithuanian National Opera and Ballet Theatre)成立於一九二〇年,是該國成立最早、享有高度國際讚譽的歌劇院,不僅承襲了東歐歌劇院嚴謹訓練的傳統,也是個組織架構完備的表演團隊。至今演出過的戲碼琳琅滿目,像歌劇《茶花女》、《波希米亞人》、《卡門》、《塞維爾的理髮師》、《杜蘭朵公主》到《阿伊達》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感人作品,表演足跡更遍佈全世界各大藝術節,屢獲佳評及肯定,許多耳熟能詳的世界級歌劇團明星如Irena Milkeviciute、Sigute Stonyte、Inesa Linaburgyte、Vytautas Kurnickas、Vladas Bagdonas等,也都是出身自該劇院。此次演出令人期待,因爲這將是首次來台演出人數最多的表演藝術團體,其中包含獨唱家等十八人、交響樂團六十五人、合唱團七十人,以及舞台技術人員等共一百七十名,屆時觀衆將可一睹國際歌劇演出舞台的絢麗浩大。
-
戲劇
紙風車劇團
「銀河天馬」是紙風車自鼠年以來所製作的第七部生肖兒童劇,也是劇團成立十週年的重頭戲,劇中這匹馬又老又瘦,卻是男主角唐吉軻德最知心的好友。該劇編導李永豐說,西班牙作家塞凡提斯寫了兩版《唐吉軻德》 Don Quixote,「銀河天馬」則是自創的第三版本,劇中唐同樣帶著家僕桑丘挑戰風車,上天下地尋找夜明珠,不同的是舞台劇多了傳達夢幻騎士精神的眞實道具,從旋轉舞台、光影設計到各式各樣的大型偶,舞台上的演員可以真的天馬行空起來。 値得一提的是,像空飄氣球所展現的「四頭龍」、運用移動式的星河創造充滿科幻感的「時間之河」,以及結合多媒體星星燈等特殊舞台設計象徵美麗的銀河等,都是本劇將令人驚艷的奇幻經驗。
-
戲曲
新編京劇《閻羅夢》
頂著思維京劇的頭銜,儼然像電影《回到未來》中穿越時空的故事情節,《閻羅夢》企圖重新詮釋中國歷史,演繹人生長河的輪迴與無奈。本劇的素材起始於《三國志》楔子「三國因」,屬於舊瓶新裝的趣味創作,也是《曹操與楊修》編劇陳亞先從未搬上舞台的新作。劇中人物來去千餘年的時空、埸景變換也因此有著縱橫千萬里的離奇魔幻──有項羽、曹操、韓信等歷史人物現身,也有天宮、地獄兩相對照的舞台裝置,劇情撲朔詼諧、以古諷今,是一齣融合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的京劇作品。 這齣戲匯集了兩岸創作菁英,由國光當家全才老生唐文華主演,朱陸豪協力演出,舞台燈光設計由聶光炎執行,音樂由上海京劇院金國賢負責編腔,導演是國光演而優則導的李小平,本劇可望爲國內傳統戲曲注入新鮮觀感。
-
親子
蘋果兒童劇團《勇闖黑森林》
這是一個勵志冒險的兒童歌舞劇,敘述一群螞蟻因生存環境遭受殺蟲劑的污染,生活備受煎熬,因此想要去尋找一個傳說中的 夢幻天堂,然而「天堂」究竟存不存在呢?在這趟尋找的旅程中,觀衆將見證螞蟻和瓢蟲、毛毛蟲之間的友誼,以及黑森林中來自大鳥、蜘蛛的攻擊危機,在任務完成前,友誼與追求理想的信念面對了嚴苛的挑戰,如何克服困難、走出生命的陰霾,將是劇中耐人尋味的人生課題。 除了造型栩栩如生的昆蟲,本劇還特別編寫了〈螞蟻之歌〉、〈一起去冒險〉、〈黑壓壓的森林〉等輕快讓人朗朗上口的歌曲探索的主題也從勇氣、堅持,透過一隻天生殘缺的小蜘蛛如何克服只有六隻腳的自卑心態,延伸至特殊教育的範疇,而劇情則刻意摒除兒童劇裡善惡分明的意識形態,以更客觀的觀點來呈現思考的脈絡。
-
專題
爬梳台灣小劇場
台灣小劇場主體的歷史傳承究竟如何?有學者表示台灣小劇場的新頁「一切由《荷珠新配》開始」;也有人主張早在台灣戰後初期的四〇年代,就有如呂訴上所著《台灣演劇改革論》的小劇場槪念;更有人認為,所謂的現代劇場傳承,其實都很斷裂。我們首次嘗試從顯明的歷史事實中爬梳脈絡:葛羅托斯基表演訓練體系自八〇年代中期在台灣迅速發酵、演化,成為一則傳奇;而堪稱台灣小劇場「先驅者」的王墨林,數十年如一日地不斷透過小劇場形式,顚覆與批判主流體制。葛氏訓練體系内化的自我追求,相對於王墨林外顯的自我推翻,這看似毫無交集的兩者,在變與不變之間,能否為這一個世代,辯證出台灣小劇場自我存在之途?
-
專題
電音創作新記事
一口黑盒掀起二十世紀下半葉音樂創作的全面翻新,顚覆傳統對聲音美學的槪念,開啓新時代對聲音的新觀點。吵雜聲、機械聲、環境聲響,在這黑盒裡,被剪接、拼貼、錯置、解構、循環反覆等調變,製造另一種全新的聲響。在這電子聲響裡有創作者觀照當下的呈現,有現代科技帶給音樂創作的衝擊;這不再是實驗性的創作,而將是未來音樂的主流。
-
音樂
楊文信大提琴獨奏會
一九九一年日內瓦大提琴比賽的金牌獎得主楊文信,在二十四歲時已被聘爲慕尼黑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大提琴首席,在披金之後,馬上成爲衆所矚目的樂壇新秀,並受邀與各大樂團合作,是當今華裔大提琴家除了馬友友與王健之外,少數可以揚名世界樂壇的華裔大提琴家。楊文信此次台灣行將與歐洲小有名氣的鋼琴家Werner Burtschi同演出貝多芬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聖桑的大提琴奏鳴曲、馬坦敘事曲與法雅/馬萊夏的西班牙組曲,這些曲目在台灣並不常見,卻是大提琴的經典之作。
-
舞蹈
秦KANOKO舞踏公演
面對日益擴張的全球化趨勢,這些年跨界文教基金會持續在亞洲國家間進行民衆戲劇串聯的工作;區域間具民衆意識的劇場,連帶成爲對抗單一化、主流化、商品化表演藝術的另類傾向。 日本舞者秦Kanoko(本名澤田利香),自一九九八年參與「亞洲的吶喊3──夢迴亞洲街」演出後,數度受邀來台舉辦舞踏工作坊與演出活動,且持續與國內劇場與舞蹈人士研習舞踏,作爲一種亞洲前衛藝術的表達方式。對她而言,「舞踏」可以從生活的細微出發,在民衆的作息間產生身體的對話,透過身體觀架起「舞踏」與「民衆劇場」之間的橋樑。 《亞細亞巴洛克》的創作企圖,從詭麗、奇想的巴洛克藝術出發,卻又返回到亞洲人民的共同記憶中,營造出融合了想像世界與生活關照的舞踏表演,此番跨界與Kanoko的交流合作,可望看見一種創新且詭艷的亞洲表演新風格。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傳藝中心掛牌開幕 文建會一手規劃興建的五大附屬機構之首「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已於去年底完成籌備處的階段性任務,一月二十八日舉行熱鬧的掛牌儀式後,六年來透過各項研究、傳習、保存計畫所累積的文物和影音資料,已陸續遷回位於宜蘭五結鄕的園區。因部分建築工程尚未完成,「傳藝宜蘭元年」將採分段啓用原則,結合宜蘭舉辦多年、聲譽斐然的國際性活動,希望把這些活動帶來的觀光人潮,順道帶進園區,讓最多人在最快的時間認識傳統藝術中心。未來,這個佔地二十四公頃的園區,也可望成為冬山河畔另一深具吸引力的景點。三月份,首度推出與「綠色博覽會」同步的啓用活動,主要包括執行多年的「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成果展,以及主題館内的工藝品展示。詳情請洽國立傳統藝術中心:(03)9500624 (施如芳) 美國 布魯克林音樂院春季節目 以下一波藝術節聞名的布魯克林音樂院,在每年春季的節目規模雖稍小,但陣容也頗具排場。 今年春季上陣的,首先是已經移遷到BAM旁邊的馬克.莫里斯舞團(Mark Morris Dance Group),三月將演出兩組節目,包括世界首演的《四人關係》Foursome,莫里斯本人將在這支舞作親自演出;此外,還有由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劇團(Shakespeare's Globe)帶來的莎劇《辛伯林》Cymberline,將由六位演員與兩位樂手扮演全劇近三十個角色,導演則是曾任經驗分享劇團導演的麥克.阿福雷德擔任,該團的藝術總監馬克.瑞藍斯(Mark Rylance)也是演員之一。四月則是三齣蒙台威爾第歌劇(《尤里西斯》、《波佩雅》、《奥菲》)的聯套演出。接下來的五、六月還有精采的戲劇與舞蹈,詳情與購票請參考網址:www.bam.org。 (張明傑) 韓國 世界兒童與青年劇場日 三月二十日是第二屆的「世界兒童與青年劇場日」(Theatre for Chil
-
戲劇
九歌兒童劇團
創立於民國七十六年的九歌兒童劇團,今年剛滿十五週年,是國內兒童戲劇界的先驅之一,選擇以《想飛的小孩》當作十五週年慶的戲碼,主要是該戲所要傳達的「人生有夢、築夢踏實」正是九歌的創立精神。 這齣戲敘述一群懷抱夢想的孩子如何同心協力,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完成飛行夢想。劇中運用造型可愛的大頭人偶、充滿童趣的歌舞,將觀衆帶進五、六〇年代純樸的鄕間,和一群小孩共同實現不可能的任務,分享他們的喜悅與淚水,並體會孩提時代友情的純眞與可貴。導演朱曙明表示,故事的時空背景其實是自己的童年回憶,在那個物資平平的年代,凡事都要自己動手做,反觀現代小孩,他們難以體會從頭到尾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樂趣,因此除了讓現代的孩子瞧瞧父母的童年生活外,也透過戲劇啓發他們尋找夢想並親身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