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對老的想像是什麼呢?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20%,換言之,平均每5人之中,就有一人65歲以上。「高齡」、「老化」等議題離我們都不再遙遠,而迎接這樣一個「銀色世代」來臨,我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或許就是重新認識「老」。
相比於世界各國人口,從65歲以上人口占7%的高齡化社會到占20%的超高齡社會,法國歷經155年、英國96年、美國86年,這些國家都有較長的時間去經歷這個過程,去探索、學習,從失敗中嘗試改變,但台灣卻僅有短短32年,我們的高齡化來得又急又快,好像還沒準備好,國家的人口就瞬間老了。
而社會大眾對老人形象多數還是和病弱殘窮連在一起,普遍認為他們是經濟、身體均屬弱勢、需要幫助的一群人;政策制定、相關老年論述,也多圍繞在: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照顧人力比快速降低、照顧人力嚴重缺乏、家庭和國家照顧壓力大等,可以說台灣政府和人民,對於老年生活的想像過於消極與負面。
高齡者的重新定義
事實上,根據衛生福利部2015年公布的《高齡社會白皮書》指出,台灣高齡人口中,約83.5% 屬健康、亞健康者,也就是說,台灣超過8成的65歲人士中,或許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但可以透過運動、飲食或藥物控制,不影響每日生活,基本上行動自如、生活可以自理;而另外的16.5%雖然需要長照服務,但也不是每一個都需要高度介入或24小時的照顧服務,許多只是需要一星期幾小時的照顧服務。
聯合國定義所謂老年人的歲數或許還停留在65歲,但65歲人士的樣子其實已經大大改變。尤其在2021年滿65歲的人,可以說是台灣的「國教世代」,他們是國小畢業免試升上國中的第一代。換言之,現在65歲人士和早他們5年、10年的長輩在教育程度上已有很大的不同,早期那些一輩子務農、完全不識字的長輩已經愈來愈少,現在這一群「長輩」,受過良好教育、注重健康、財務自由、身體或有慢性病但依然過著健康有活力的生活 ,他們和過去定義的老人已經大相徑庭。
認知到高齡者的面貌與需求以往已大不相同,才能相應的以更適切的角度來思考如何為高齡做準備。以目前國人平均餘命計算,國人退休後,平均還有20到30年的時光,如何接受自己的身心改變、找到適合自己的老後樣子,以及在漫長的
來場成熟的冒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