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特別企畫 Feature

號外!二○二二表演藝術年度回顧(下)

年度現象

表述深植於當下的特定關懷,台新藝術獎邁入20周年

現象五: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表演藝術專業獎項?

2002年,我接到基金會黃韻瑾執行長電話,她提出主辦年度藝術獎的構想,徵詢我的個人意見。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省事事省(台語),並在對話中反覆表達對此有所保留的態度。這段對話,最後有什麼結論,印象已經模糊,總之,執行長的態度就是:勢在必行。 倏忽而過,就是20年,63個作品得獎,312個作品入圍決審,以第20屆的提名名單為計算參考,應有超過2000個作品獲得提名。以台灣藝術領域的規模而論,這些數字頗為可觀,或也可以代表台新藝術獎影響之廣至少就觀照範圍而論。 台新藝術獎是一個包括,並跨越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領域的獎項,以「突破框架」、「跨域對話」為目標的評審機制設計,是其有別於其他藝術獎項的自我定位特色。這樣的跨越對話,對入圍和獲獎名單的決定,乃至於對整體藝術生態的演變,有什麼具體的影響,需要更多資料的梳理、更細膩的分析,非本文所能處理,因此,我接下來的討論將會以表演藝術領域為主,雖不特別強調「突破框架」或「跨領域」的觀點,但並非不受影響,也會嘗試表達跨越的意識。 表演藝術獎項的前世今生 記憶所及,最早以表演藝術為範圍辦理競賽獎項的活動,應該是1999年由《中國時報》主辦,「表演藝術年度十大」與「晶球獎」(註1)網路票選活動,但之後因為客觀因素無法配合,表演藝術界缺乏共識,無疾而終。自此而後,即使偶有創立「台灣東尼獎」的呼籲,但終究未成氣候,2019年,文化部回應表演藝術聯盟所提出的呼籲,交付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進行諮詢研究,研議後續,但至今似乎也仍無具體規劃。 過往針對設立表演藝術專屬獎項的討論,多集中於如何有公平的評審機制,如何有更多獎項以提高鼓勵的效益,如何得到官方的支持與不介入的承諾,以及如何顧及觀眾(市場?)的反應,至於設立獎項的用意,無非就是對表演藝術工作者努力的肯定,並期待能刺激觀眾參與表演藝術的意願。 台新藝術獎之所以能夠持續舉辦20年,基礎厚實的民間基金會的支持,沒有官方介入的疑慮,當然是主要原因;年度聘任專責提名觀察委員的機制,提名、複審、決審的完整過程,是對「長期參與觀察」基準的回應;透過媒體與專業社群及社會的持續對話,因應外在環境改變的評審機制的調整,也強化了這個獎項的專業性與公共性。20年持
年度現象

突破過往補助框架,「藝術未來行動」反映現處環境的憂慮

現象六:3億元特殊補助專案,真能引領更美好的未來? 文字|吳岳霖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年度現象

音樂劇的奇幻之年,各式演出蓬勃發聲

現象七:音樂劇爆量,Ready to Go? 文字|陳星佑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年度現象

從觀演關係與產業生態,思考「階段性呈現」的下一階段

現象八:「階段性呈現」爆量,是觸及觀眾、劇場永續解方? 文字|白斐嵐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年度現象

難敵本土疫情驟升,表演藝術票房一片慘澹

現象九:COVID-19延燒下的市場挑戰 文字|李時安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年度現象

全球通膨危機,觀眾荷包空票房也空

現象十:製作成本與票價提高,藝Fun券「常態化」有解? 文字|蔡淳任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年度現象

接續挑戰4年任期,盼再創新高

現象一:國表藝3場館藝術總監首度全員留任 文字|倪暐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年度現象

全球14機構成立「STAGES永續劇場聯盟」,國家兩廳院成亞洲唯一聯盟劇院

現象二:共融、永續,表演藝術圈新價值 文字|吳垠慧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年度現象

從建築到內部治理,北藝中心正反話題不斷

現象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啟用,能否跨出文化台北的下一步? 文字|黃馨儀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年度現象

從中央到地方的場館與藝術節規劃,突顯創作生態問題

現象四:大劇院時代正式到來,致使創作生產過量? 文字|吳岳霖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向宇宙下訂單>>戲劇類

文字|吳季娟、吳子敬、李憶銖、陳正熙、楊美英、楊智翔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向宇宙下訂單>>舞蹈類

文字|田孝慈、吳孟軒、許慈茵、張懿文、劉俊德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向宇宙下訂單>>音樂類

文字|王寶祥、李欣恬、林伯杰、劉馬利、賴曉俐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向宇宙下訂單>>戲曲類

文字|李易修、林銘亮、陳健星、游富凱、張啟豐、劉美芳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場成熟的冒險!(五)

從民間到機構的銀齡創作光譜

台灣30年的熟年累積

當高齡成為不可避免的常態,從個人以至社會,該如何重新看待老化的可能?而對當前的高齡世代,多在退休後才有時間探索自我,在此情景之下,「藝術」成為了一個有潛力的方式;「銀齡創作」開始進入策展與觀演者的眼界,藉之肯認長者生命價值,連結世代對話,並形塑新的藝術可能。 機構:從樂齡計畫到青銀共創 為回應高齡社會,國家兩廳院自2015年起逐步推動「Outreach樂齡計畫」,藉由講座、體驗活動與工作坊,邀請長者接觸藝術。並於2018年結合共融概念,邀請劇場、聲音、舞蹈等藝術家參與,並推出由13位55歲以上的素人長輩演出的《該我上場!》。進而在2019年與加拿大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Mammalian Diving Reflex)合作,由創作者達倫.多奈爾(Darren ODonnell)重塑搬演《我所經歷的性事》,徵選6位65歲以上素人演員,以性為觸發,在台上談論生命經驗。2022年甫剛結束的演出《Wolves》蘇格蘭巴羅蘭德芭蕾舞團(Barrowland Ballet)台灣青銀共創版,亦在銀齡參與者,集結青年世代參與,共同對話創作。 從工作坊的認識自我、連結他人,到《該我上場!》以演出自我表達展現,更在《我所經歷的性事》聚焦在特定議題,將個人敘事的意涵範疇拉大,以個體故事微縮歷史軸線。2022年的《Wolves》更是進一步挑戰參演者,離開自我敘事,挑戰銀齡表演者的身體。編舞家Natasha Gilmore 長期與混齡族群工作,相信只要有跳舞的慾望,人人皆可站上舞台;而這樣的展演慾望,亦帶領樂齡長輩,體驗不同的生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