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女高音林慈音(中)飾演女主角伊莉莎白,以甜美歌聲唱出伊莉莎白對於世界跟唐懷瑟的深情。
音樂

室內樂編制的《唐懷瑟》 小巧精美的華格納體驗

華格納,19世紀德國作曲家,一位影響力不輸貝多芬的音樂巨人,他的理念和創作對整個藝術音樂世界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徹底地改變了音樂史的發展方向。然而,對許多喜愛藝術音樂的樂友來說,華格納,是個讓人又敬又怕的名字:是啦,我們都知道華格納超厲害、超重要,但他的歌劇總是那麼長、那麼滿、那麼多內心戲,實在很難讓人不害怕。正因為實在不容易親近,華格納的歌劇雖然名聲響亮,上演的頻率卻相對不高,在台灣更是如此。根據頭號華格納迷詹益昌醫師的查核:如果不計音樂會形式或半舞台演出,華格納10部成熟作品中,在台灣有過完整舞台製作的竟只有《唐懷瑟》(1976)和《尼貝龍指環》(2016-2019)而已! 儘管推出華格納歌劇的演出通常吃力不討好,臺中國家歌劇院仍在去年推出《唐懷瑟》的製作,且意外地受到熱烈回響,讚嘆這精簡的製作究竟是蘊藏著怎樣的魔法。因此今年再度上演,以慰向隅觀眾。 此檔《唐懷瑟》是室內樂編制的本地製作,令人好奇的是,華格納歌劇向來以宏大深厚著稱,選在中劇院演出,該如何使作品變得小巧精美?音樂方面,指揮張尹芳親自將原本寫給大型管絃樂團的總譜,改寫成為給12、13位演奏家的室內樂團,同時也刪減小部分音樂。編制大幅縮減的樂團,不但讓音樂變得更加靈活鮮明,更讓台上的聲樂家得以盡情發揮,不用太過擔心聲音會被樂團吃掉。此製作原設定為「歌劇音樂會」,但在參與者的熱情合作下,竟逐漸發展成為相當完整的舞台製作,雖因經費限制,沒有華麗繁複的設計,但不論是燈光、舞台、道具、影像、造型或表演,該有的都有,且和音樂一樣,小巧精美、效果卓越。

文字|張皓閔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0/03
音樂 C MUSICAL首發韓國授權音樂劇《小王子》

走進原作者的書寫視角 以音樂構築生命篇章

翻開經典名著《小王子》(Le Petit Prince),是否會不自覺地跟著作者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ry)筆下的角色及書中寓言探究人生、透析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今年10月,C MUSICAL將引進由韓國HJ CULTURE授權合作的《小王子》音樂劇,透過韓國導演李大雄(이대웅 )與劇作家成宰鉉(성재현)的微妙視角切入,書中角色躍上舞台,由執行導演張芯慈、6位演員及製作團隊的細緻轉譯,帶領觀眾進入聖修伯里書寫的過程,並梳理出劇中人物間的關係。有別於法國版本直述描繪小王子本身故事,韓國版提煉出另一觀看視角,導入一種自我探尋的過程,不僅引發觀眾共鳴,劇作文本更是處處充滿驚喜。 C MUSCIAL的首部韓版授權音樂劇製作 初期考慮到製作規格,身為C MUSCIAL藝術總監的張芯慈說:「韓國版《小王子》製作規模落在中、小劇場形式,也跟大眾孰知的法國版、美國版講究的華麗大場面很不一樣,這也是我們當初覺得可以跟HJ合作的重要原因。」她認為《小王子》本身就是足夠大的IP,再者,這部作品的音樂風格也較貼近劇團所要展現的質感,旋律既療癒又具戲劇張力,進而成為劇團決定將《小王子》作為首發韓版音樂劇製作的關鍵條件。 擔任執行導演的工作對張芯慈來說是段有意思的過程,剛開始需要一直看影片,她笑著比喻:「很像在玩『大家來找碴』遊戲,要記錄所有細節,包括演員的走位、段落的詮釋、情緒等。」在韓國,這部戲有多組卡司演出,在看過韓國多個版本影片後,發現有些角色情境可以彈性處理,張芯慈舉例:「玫瑰與小王子對戲的段落,演員總共會有4種組合,所以關係呈現會有不同感覺,如演員擎佳跟浩忠的玫瑰與小王子、或是品伶和浩忠的玫瑰與小王子,彼此所揣摩出的角色關係都經過很多不同的嘗試,這些選擇也來自於演員的特質,或從排練中探討出的結果,不管如何都會有空間去想像及詮釋,是我覺得很有趣的部分。」 而當她在處理劇本轉譯時,原希望為每一個角色各自發展形象或特色,但在與演員一同讀劇本後,發現應讓演員透過自己的表演、講話方式去開展這些角色,讓中文版作品展現出獨特風格。

文字|張瑋珊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9/30
戲劇 冷酷又溫柔的「手術」

《搞砸的那一天》 切片人生、縫合心靈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即將在兩廳院秋天藝術節推出《搞砸的那一天》,從形式與媒材著手,挑戰當代偶戲的可能性,讓操偶台成為解剖台,拼貼音樂與視覺投影,剖開現代化社會的病徵。 從進手術房的那一天開始 雖然《搞砸的那一天》是回應社會的議題之作,初始發想實來自藝術總監與導演鄭嘉音的手術經驗。鄭嘉音原本是健康寶寶,很少進醫院,卻因為子宮肌瘤,在50歲生日那一天被推進開刀房。一進醫院就得被開腸剖肚,而身體被挖開這件事,對她的生命產生了不同的震撼感,也興起了以人體為主題的作品念頭。 在醫院的時間也讓鄭嘉音對醫療器械產生「迷戀」,總是把握時間東看西看、進行觀察。冰冷的手術器材與等待手術的人體,讓她聯想到偶的身體:「對比到偶戲,我們會創造一個肉身 ,肉身擺在那就是肉身,要靠操偶師去操作才會有生命。」但人的生命不僅止於物理性的消化呼吸排泄,更重要的是思想與靈性層面,所以操偶師除了要模擬人體的真實,更要詮釋角色的個性與性格。這些連結,讓鄭嘉音深深著迷。 發展過程中,鄭嘉音由人體運作進一步聯想到社會關係:「人體每一個部件和器官都像一個小社會,所以就想蒐集眾人的故事,讓故事匯集在這樣的人體內部。」於是,她協同文本創作郭品辰,開始整理不同的網路新聞,以及Dcard和PTT的文章,跟演員一起閱讀這些資料。

文字|黃馨儀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9/28
音樂 龍應台小說《大武山下》立體化

鍾永豐製作音樂影像劇場 鋪演家鄉昔時故事

2020年推出的《大武山下》,是作家、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在經過親自採訪、研究以及到實地踏查後所撰寫的首部長篇小說 。內容不但有對地景生態的探索,更有歷史、懸疑、犯罪推理、靈異等多條支線。客家裔詩人鍾永豐閱讀過這本小說後深受感動,決定擷取小說傳遞的重點「緣那麼淺,愛那麼深」為名,以音樂影像劇場的方式將作品搬上舞台。 昔日悲劇故事的重新演繹 自小在屏東平原長大的鍾永豐,自承在這部小說之前從未看過龍應台的書。但既然這本書寫了他的故鄉,便帶著好奇心翻看。「前面讀來就是散文、遊記,到主角『小鬼』出現之後,我突然似乎被鉤住了!」他內心驚嘆:「這說的不就是我少年時期知道的那個命案女主角嗎?我非常訝異,作者竟然想要寫、而且是用這種方式。」 命案發生在40年前,受害的女中學生是典型的南部人。事件對社會衝擊非常大,可說是當時台灣三大命案之一。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破案壓力高,因此不僅展開地毯式搜索,更用迫害的方式造成冤獄。鍾永豐猶記得連自己的一位表哥都被抓應訊,後來雖然獲得釋放,但在當年保守的風氣下,本人與親友都對此三緘其口。「可是在我讀完之後,感覺當時的那個幽微的、悶住的氣,在幾十年後終於透過這種悲憫的方式吐出來了!」於是,他擷取「小鬼」一角為敘事主軸,以音樂影像劇場方式呈現小說故事,來回應當年的「不公不義」。 鍾永豐說:「屏東平原住慣了,可能覺得街邊神壇問卜並不稀奇。但回頭想想,我們都是活在陰陽交接的世界中,需要透過外來的觀察及書寫,才能夠發現。」導演黃郁晴解釋:「小說中的敘事者是位60多歲的女人,遇見了一個小孩。兩人本該是相同的年齡,只不過女人的人生時間還在繼續,小孩卻是停留在14歲那一年。」於是她在劇場中,嘗試不以敘述故事的方式呈現,而是操作一種不同於既定的時間感,讓它飄盪。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9/26
舞蹈 姚淑芬在疫情中醞釀成形的全新舞作

《日者》 與印尼文化激盪出的一場祭典

延續近年對亞洲當代身體的探討,編舞家姚淑芬與世紀當代舞團於2014年開啟《驅動城市Dance In Asia》跨國串連計畫,以當代舞蹈為引,開啟跨文化的認識與交換,在疫情爆發前夕的2019年,將她們帶到了印尼梭羅市(Solo)。 傳統舞蹈肢體為符碼,堆疊爪哇文化元素 初來乍到,姚淑芬觀察當地舞者的傳統舞蹈與身體訓練,發現了一種有別於現代舞柔軟的肢體流動,「有點像皮影戲,沒有太多柔軟的線條去串起動作與動作之間,反而是明確的點到點連接。」視覺畫面與身體動態接近武功,講求舞者的呼吸與基本功,對團內的舞者實屬不易。而姚淑芬卻在當下決定,要讓台灣舞者學習交流。這套從最初就累翻舞者的訓練,直接在發展起步撞上疫情,整個編舞計畫延宕了兩年。卻也意外地讓舞者多了兩年的時間訓練累積,從身體呼吸、肢體肌肉運用到文化的認識,漸漸地在這兩年內逐步到位。 從不預設立場的姚淑芬,這次也不例外。儘管深受歐美舞蹈影響,她對東南亞的文化脈絡依然好奇,也發現儘管印尼舞者多信奉伊斯蘭教,當地的傳統舞蹈卻有不少佛教的肢體元素,更有許多融入爪哇民間,成為人民的日常舉動,充滿儀式感。因此她決定汲取傳統舞蹈的肢體為符碼,堆疊爪哇文化元素,發展出《日者》的編舞與劇場美學。 當時人在梭羅的姚淑芬也沒閒著,工作之外一個人到市場閒晃,看到枝條束成的小物頗得眼緣,便興沖沖地買回來。後來才知道,這是民間以棕櫚枝製成的掃把「Palm Broom Stick」。Palm Broom Stick成為《日者》的重要道具,當舞者手持印尼掃把,用著傳統舞蹈的身體,在煙霧與薩滿般的吟唱間起舞,「整個畫面就像我們的傳說,這支舞就是一場祭典。」印尼舞者Luluk說。而民間用來掃除髒污的掃把,亦是祭典中掃除天地宇宙間不好物質的法器,就這樣成為《日者》重要的道具。

文字|Stella Tsai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9/21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年度製作

7段主題設計 揮擊出蔣渭水一生的「俠 飛 春 光」

當時人稱他是「文化頭」,他卻自比為「文化鐘鼓手」生於1888年的蔣渭水,是醫師,也是社會運動者,他以「醫」的角度,提出台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尤其是作為「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民報》等共同創辦者及重要領導人物,不但是台灣啟蒙運動的先驅,更為這塊土地留下承先啟後的珍貴印記。為了傳遞蔣渭水一生的精神與正向能量,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與擊樂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俠 飛 春 光晨鐘暮鼓蔣渭水」音樂會,將自10月起,陸續在台中、台北、高雄演出。 「我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與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蔣理容認識超過30年的朱宗慶透露:「4年前,在1通電話中談起這項製作後,我就一直放在心裡。兩年多前坐下來喝咖啡,藝術的狂熱由衷而來。」就這樣「1杯咖啡變成1場音樂會」,「俠 飛 春 光」的製作於是誕生。 雖是音樂會形式,但朱團卻一點也不馬虎,不僅邀請李小平擔任導演、施如芳擔任劇本撰寫、委託作曲家創作新曲,更請蔣理容親自為藝術家們述說蔣渭水的故事,作為創意的發想基礎。幕後卡司還包含了燈光設計車克謙、服裝設計林秉豪與舞台設計陳慧,以及合唱指揮陳麗芬等。為了讓歌唱咬字符合蔣渭水的故鄉,還請來台語老師許澤耀指導演員的宜蘭腔。以最高規格來對待這場表演,朱宗慶果決地說:「要做就做到最好,像蔣渭水的精神一樣『蹽落去』(liu--lo̍h-kh)。」 李小平說:「以蔣渭水生平來敘事,已經有很多表演藝術投入過了。打擊樂這個載體,僅止於敘事是不能滿足的。」因此在施如芳的爬梳後,擷取7段典故與事蹟,造就音樂上的主題感與氛圍。音樂會主題「俠 飛 春 光」的4個字,即用來表現蔣渭水的多個面向。7個段落由洪千惠、櫻井弘二、楊祖垚與蔡昀恬4位作曲家的創作組成,表現各自不同的觀點與詮釋。洪千惠分享〈獄中即景〉一曲的構思:「因為場景在監獄,所以我用了大量的鼓,立起四面鼓牆,讓視覺上有想像。再擷取蔣渭水名篇《古董大會》為語言節奏作為反諷。」 身為製作人,也是音樂教育家的蔣理容,卻堅持不看排練,放手讓作品成長,期待與觀眾一起見證首演品嚐感動。她感慨:「1920年代是蔣渭水短暫生命中的最後10年,也是生命的精華,他的人生就燃燒殆盡。」她特地帶來1925年《臺灣民報》新年特大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9/16
戲劇 從陳武康的提問開始

《問美.雲知道》 與唐美雲的閨密聚會

《問美.雲知道》是陳武康替所有人向唐美雲提問,在一問一答當中,喚醒唐美雲的回憶,然後安放它們到自己的生命位置。這次,演過萬千角色的唐美雲不再演別人的事情,演的是自己的故事。 唐美雲與陳武康,一是歌仔戲名伶,身體裡流著歌仔戲的血,一是編舞家,舞齡與年齡相仿,過去兩人只曾在同一製作裡各司其職,未曾想過有合作的可能。而作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季節目的《問美.雲知道》,其實來自執行長王孟超的突發其想,從與他們的個別相識、討論到決定媒合兩人,然後從去年開始聊天、提問與分享。他們都說,這個作品並不是戲曲與現代舞的「交換」,而是認識彼此的過程,包含「什麼時候下定決心演歌仔戲?」、「為什麼一路走下去?」、「不停下的原因是什麼?」一個個問題,緩緩碰觸到唐美雲的內心,問著自己,知道了嗎? 問題,從歌仔戲開始 歌仔戲,對兩人而言都存在得自然而然;不過,陳武康是知道其存在,但輕輕擦身、未真正觸碰,而唐美雲雖說自己曾是歌仔戲的逃兵,最後卻將它視為一輩子的志業。 陳武康說,自己對歌仔戲的印象是去捧當兵同袍的場。對過去的他而言,似乎是故事聽懂了就夠了,於是從自己的一無所知開始向唐美雲發問,然後在這些問答裡感受到「老饕們怎麼看這們藝術?」、「歌仔戲作為年輕的藝術形式,可愛在哪裡?」,直到前幾週才去看了唐美雲歌仔戲團的《千年渡.白蛇》,有了些許體悟。他說自己「很慢」,「連跳舞也是慢慢到了現在這年紀,才知道『品味』。『品味』是動詞,就是去品嚐這個東西。」也是這個問答的契機,替他開啟一扇「戲曲」的門窗。 歌仔戲對唐美雲更像是理所當然,作為「戲狀元」蔣武童之女,她活在歌仔戲發展的不同時期,也觸碰著自己不同的生命經驗不管是逃離、還是回到歌仔戲,唐美雲在意的都是歌仔戲;那麼,屬於她自己的呢? 唐美雲說:「我發現排《問美.雲知道》,讓我更有機會稍微認識自己。其實平常一直很忙,每件事情都接著在做,我不大有時間去回顧自己。」略帶思索地說:「我是真的沒有什麼時間去回顧,反而是一直『都在當下』。」於是,《問美.雲知道》不只是一個作品,而是從歌仔戲到自身的意義,在那些自己過去以為理所當然的問答裡重新感受,她說:「我在每次排練過程,然後回去以後,就靜下心來思考這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30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藝術節 國家兩廳院「2022秋天藝術節」

透過劇場思辨 在真實人生進行闖關遊戲

國家兩廳院策劃的秋天藝術節以「為明日而行動」(Act of Tomorrow)為核心策展精神,於2022年舉辦的第二屆秋天藝術節,用「接關」來延續主軸,將人生比喻成一場遊戲,劇場則化身為遊戲中一道道關卡的「儲存點」,展開劇場創作與參與過程裡獨有的思辨體驗,讓所有人帶著過去經驗與養分繼續接下未來關卡。 「劇場是否能成為一個開啟連結、主動對話的機會?」這個問題始終縈繞著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面對場館營運、規劃節目的思維,希冀兩廳院不要只是一個單純購買節目之所。特別是面對這幾年的擾動,不管是政治、疫情、環保、藝術等議題,眾人不再是局外人,都持續尋找出口與答案。劉怡汝表示:「我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要有藝術和劇場,當今劇場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它如何回應這個社會?這是秋天藝術節一直在試圖尋找的答案。」她也說,秋天藝術節規模不大,卻是耗費最多心力的藝術節,因為每個節目的規劃都希望透過思辨過程讓劇場擁有真心實在的影響力。因此,從第一屆(2021)探討「眾聲平等」,開啟與社會的對話,到今年的「接關」,持續讓議題思辨帶進演出當中,也延續到演出之後,重新進入生活場域。

文字|吳岸樺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14
藝術節

2022苗北藝術節 再現貓裏懷舊風情

由苗北藝術中心舉辦的2022苗北藝術節以「你的城市知己」為標題,規劃了「大師X風華再現」、「名家X經典交響」、「品牌X跨界共製」三大苗北限定主題,總共9場的展演中,齊聚國內重量級交響樂團演出外,更結合樂團與電影跨界的演出。此外,還有互動體驗、漫畫大師特覽、導覽講座等,更豐富了藝術節內涵。為期近3個月的藝術節將從10月1日啟動,至12月25日閉幕。 苗北藝術中心藝術總監林佳瑩表示,過去兩年,即便在疫情之中,票房也穩定成長,她認為:「只要是好的表演團隊,觀眾就會購票支持。」在「大師X風華再現」系列中,將在藝文中心展覽室以「大嬸婆在苗北」為名,展出連環漫畫家劉興欽的畫作。生於新竹的客家子弟劉興欽,以市井小民的故事刻畫舊時常民文化,筆下描繪的「大嬸婆」、「阿三哥」,更是早年陪伴孩童成長的人物。記者會中,明年將屆90大壽的劉興欽親自出席,老頑童一上台即開玩笑說:「剛剛很多人來跟我說他小時候看我的漫畫長大,我才知道有那麼多『受害者』!」這次特展將展出他的連環漫畫、隨筆小品以及銅雕等,透過他的作品,能看見畫家的創作世界,並一窺客家文化的純樸之美。 導演胡金銓1967年的電影《龍門客棧》曾獲頒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編劇獎,成為武俠經典,該片於苗栗火炎山山谷的河灘取景,今年適逢導演胡金銓逝世25周年,因此在藝術節中,特別播映《龍門客棧》的數位修復版。此外,觀眾也能在體驗專區下載手機APP,體會武俠穿搭、武俠經典橋段等,並有專人導覽解說。 延續以往慣例,全台三大樂團齊聚地方場館的時刻,就在苗北藝術節。首先登場的國家交響樂團(NSO),將由新任音樂總監馬寇爾(Jun Mrkl)攜手小提琴家五明佳廉(Karen Gomyo),帶來孟德爾頌的作品。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CO)最受矚目的是近來樂壇話題正夯的范克來本新科銀牌得主安娜葛努仙涅(Anna Geniushene),帶來的正是她的決賽曲目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國立台灣交響樂團(NTSO)則採歌劇選粹形式,由指揮簡文彬率領抒情女高音耿立及韓國男高音崔勝震,演唱義大利浪漫歌曲。最後一場則是備受讚譽的天團「愛樂者聯盟」,成員有維也納愛樂與柏林愛樂獨奏家的他們,將嚴肅音樂以輕鬆方式表演,表現爵士、拉丁、流行等風貌。 跨界節目將推出《會演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13
戲劇 李銘宸睽違劇場3年力作

在超級市場裡 探問「人如何成為一個人」

我好像從一個時間開始,留意也好,或是發現自己真的比較容易被這種東西吸引,譬如像超級市場、停車場、夾娃娃機店,這些更當代、更生活、跟我們更緊密的那一些空間,他們完全沒有美的意圖,或是在創造和建立文化的意圖,但我常常在這邊意會到很多事情我常會說,超市很漂亮,你一定也能夠明白,他其實不是因為創造美而設計,但是他有一種美的秩序。 ──《超級市場 Supermarket》編導李銘宸 一塊肉張牙舞爪而漫無目的的往前方邁進,接著翻滾進了椅子堆裡;戴著現代大量生產、道具化天使翅膀的女性,匍匐在地上舞動伸展;拿著素描本的漫才演員,講述著童話故事現代版之大亂鬥。這是風格涉主創者李銘宸沉寂3年多之後,第一檔回歸作品《超級市場 Supermarket》的排練發展現場。時間已來到段落需要熟練與成型的階段,不過他仍想在繼續嘗試「帶著一種動力進來,不用發生什麼,但是必須要跟另外一種動力進行溝通互動。」給著台上指示。 身為《超級市場 Supermarket》的編導,李銘宸覺得超市讓他為之著迷的,就是那些不斷對著消費者說話的商品。「超市的每一個東西都在跟你講話,因為是商品,它必須被處理得很誘惑人、處理得很可口,處理得非它不可,這些充滿意圖的單元的所在,就是超市。」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12
戲劇 從自我探索開始

EX-亞洲劇團《荒野之狼》 在魔幻裡叩問時代

《荒野之狼》是EX-亞洲劇團第2次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的小說。這部出版於1927年的《荒野之狼》(Der Steppenwolf),充滿赫塞內心世界的探索,深掘被壓抑的慾望,可以說是他年近50歲時的自我剖析。EX-亞洲劇團自改編《徬徨少年時》(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的《來自德米安的你》(2018)後,似乎正透過赫塞的創作,緩緩走向自我生命探索的下一階段。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11
戲劇 出櫃的未來記事

《黑洞春光》 寫下同志青少年的自我探索

《黑洞春光》來自2021年臺北藝術節啟動的「北車寫作計畫」以「台北車站」為創作主題,由5位風格迥異的編劇書寫;當時由於COVID-19疫情影響,改以線上讀劇呈現。其中由編劇大資(林孟寰)書寫的《洞GloryHole》(陳侑汝導演),則從30分鐘、以個人親身經驗為主的讀劇版,透過訪談9位於2006年正值青少年的男同志,形成該世代男同志青少年於自我探索下的集體經驗,最後成為70分鐘版本的《黑洞春光》,讓我們再次藉著在同志圈流傳的台北車站廁所裡的屌洞,直鑿同志青少年的青春躁動及歷史印記。 明年就將出櫃滿20年的大資,把《黑洞春光》視為當時的自己與同為青少年的他們的紀念,就算是短短70分鐘的作品,都願意花超乎常理的精力完成;他同時感性地說:「若我活過了那個世代,這就不只是我的故事,而是我們倖存下來的故事。」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10
舞蹈 與廢棄物、水管共舞

《異托邦喧嘩.沉默不再》 探問生之可能

這裡彷彿是一杳無人煙的遊樂場,數個色彩繽紛的塑膠廢棄物,散落在一片荒蕪裡。似人似獸的7人出現在場邊,開始為此奇異之所滲進呼吸:人聲在水管裡迴響,磚瓦碰撞,身體與地板磨擦,人與物相互組裝,漫延成飛揚的線條,語言在此失效,他們成為了怪物。他們究竟來自何方,要往哪去,始終都是謎,來自異世界的聲響從未止歇,怪物/怪人玩耍、勞動、自得其樂、開派對,甚至翻覆整片地景,在裡頭攀爬。人造物、物造人,所有非自然的造物,都在其中混種成一難以命名的共同體。

文字|吳孟軒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04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戲曲 不只是紀念拜師梅派30年

藉《在梅邊之緣》 魏海敏超越自己的人生與藝術

《在梅邊之緣》是魏海敏正式拜梅派大師梅葆玖為師30年後的紀念,說的是種緣分,在大師身旁,也在梅派藝術裡頭。 1982年,魏海敏在台灣已是京劇名伶,卻在赴香港觀賞梅葆玖演出後,深覺自身不足;兩年後,與梅葆玖對上話,也提出拜師的念頭,於1991年的北京正式成為入室弟子。梅葆玖雖於2016年辭世,但梅派藝術始終留存,於是在2022年的今日,魏海敏以三齣梅派戲《洛神》(與温宇航)、《霸王別姬》(與吳興國)與《捧印》,加上三齣與戲裡故事、典故相連的跨界新編作品《洛神引》(王安祈X張逸軍)、《虞兮夢》(采風樂坊)與《楊家魂》(台北曲藝團)為引子,既回應自身於傳統與創新間的位置,也打開這個時代對於經典藝術的想像。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03
音樂

不拘泥很自在 跟著爵士來搖擺

兩廳院輕鬆自在場「爵對好時光」

2003年開始,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Summer Jazz)的舉辦,首度讓爵士樂的音符,在國家音樂廳飄揚,同時也將自由、即興、搖擺等色彩注入古典音樂殿堂。多年來,在國內外樂手的耕耘下,從演奏廳、戶外廣場乃至駐店等,搖身一變成為爵士迷徜徉的城堡,也讓音樂節的品牌,益發茁壯。爵士樂本就根植於生活,在屆滿20周年的今年,音樂節再度進化,將近年來推廣的「共融」概念移植至此,第一次舉辦爵士樂的輕鬆自在場「爵對好時光」音樂會。 卸下傳統劇場表演的禮儀與規範,在輕鬆自在場的演出期間,將燈光與聲音效果調得明亮柔和,觀眾能依據自身或照顧者的狀態離席或入場,也能就當下身體情況發出聲響。現場備有抗噪耳機、紓壓球等設備,讓幼齡孩童、各種身心狀態的來賓都能卸下束縛,放心觀賞正規的演出。 當然,表演內容也必須進行調整,但不能因此打了折扣。知名爵士小號演奏家暨本場製作人兼音樂總監魏廣晧如是思考:「一方面要有耳熟能詳的概念,另一方面又能表現經典,如何能讓觀眾不需在意別人的眼光,讓所有的人在這個空間輕鬆自在,這就需要好好設計了。」 想讓觀眾自在,首要的做法就是音樂上的自在。顧及觀眾的層面廣大,要符合所有人的需求不易,他採取的策略是一一取其中間值。魏廣晧集結了8位爵士樂手擔綱演出,重新詮釋卡通動畫歌曲讓兒童有耳目一新的感受;經典電影配樂及披頭四與史蒂夫.汪達等爵士流行經典,喚起成人的過往時光,在感動下也能藉機與孩子們分享記憶中的美好。導聆人的安排,更讓台上台下縮短距離。魏廣晧解釋:「節目會分不同的段落,在開頭前,我會介紹接下來的曲目來由、樂器編制、爵士的節拍等等,讓大家能有更深的體會。」 即使1個小時的音樂會也絕不馬虎,在導聆人引導下,讓觀眾聚焦樂手的互動,理解爵士樂的聆聽習慣。更重要的是,在各種貼心的安排下,能讓沒機會接觸爵士樂的朋友們終能進到兩廳院的場域,毫無顧忌地享受愉快的音樂旅程,在炎炎夏日美好的時光中,跟著爵士樂的節奏音符,無論是大人小孩,都能輕鬆自在地搖擺。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30
舞蹈

臺灣優勢力芭蕾舞團 創團首演俄派經典

2021年8月,「臺灣優勢力芭蕾舞團」(Youth Ballet Ensemble Taiwan,簡稱YBET)於疫情期間成立。在這最壞的時刻,特別適合套用邱吉爾的名言:「如果糾纏於過去與現在,我們將失去未來。」、「如果你對每隻向你吠的狗,都停下來扔石頭,你永遠到不了目的地。」、「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我能奉獻的無他,只有熱血、辛勞、眼淚與汗水!」這完全就是當今台灣的芭蕾舞團寫照啊。 多年來致力青少年芭蕾舞者培訓的邱瓈誼,深覺要將芭蕾訓練從才藝水平提升到專業水準,勢必得成立職業的芭蕾舞團。不畏狗吠,要在資源匱乏的貧瘠土地,栽植美麗花朵,在萬事不備的條件下,這個挑戰無比巨大,在藝術指導李巧老師加入後,讓創團首演有了實踐的契機,創團藝術總監邱瓈誼打理行政與一切開銷,一週6天的訓練與舞碼的排練就是李巧多年來的功力展現。 面對舞者數量不夠,8位正式團員與3位儲備團員,李巧在舞碼的挑選上費盡心思,這是她的專長。當年咬牙結束四季芭蕾舞團,隻身赴俄深造8年,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音樂院專攻劇目指導,師承馬林斯基劇院首席舞者與最高排練指導Gabriela Komleva的她,這次安排的皆為正宗俄派芭蕾,以富浪漫主義色彩的經典芭蕾傑作為主,涵蓋了歷史生活舞與性格舞。

文字|貧窮男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25
藝術節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 兒童劇創作者

吳彥霆 相信心中的孩子,也相信孩子都懂

長年投身兒童劇創作,同時也深耕教育現場的吳彥霆,相信藝術與教育目的彷彿,都是在幼小的心靈播種,期待即便在看不見的地方,會有一株苗獨自壯大。他就是個例證。 那個大人,只是認真的傾聽而已 「我們以前很常被放棄。」吳彥霆說。在汐止長大,學生時期的環境大多混亂,但沒走歪的他也悶著頭想了一會兒因為過去依然有人沒放棄他吧。 聊起往事,有件事情吳彥霆一直記得小學期間,他和高年級的學長起衝突,一言不合就打了起來,他形容那次的「戰況」,是「打到椅子在天上飛來飛去的。」最後彼此身上都掛彩。事後,當然被教訓得很慘,卻不是說被如何懲處,而是「那陣子我們的班導因為懷孕所以很常請假,這件事就是由學長的班導處理,我那時候的感覺就是,那個老師很明顯地偏袒。雖然我是被打的一方,最後的結論卻是因為我先開口才被打的。我那時候就覺得,天啊,我身上還在流血破皮,可是心裡那股情緒不知道如何緩解。」 隔日上學,一見班導,如大難臨頭,他說自己挫著等,「可是後來,她只是問我還好嗎?而且很認真地聽我講完整件事情的經過,沒有打斷,也沒有表示什麼,就是聽完,最後再叮囑我幾句話。」就是那一刻了。如果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志業的起點,那麼吳彥霆可能在那一刻就找到了。 雖然他要等更久以後才會發現,一個相信孩子、不急著究責的大人,對年幼的生命之影響力有多大。總之,這件事情一直埋在他心中。「後來開同學會聊到這件事,老師早就忘了這件事情。」吳彥霆說,可是他記得。 「小時候的作文不是常常叫大家去想以後要做什麼嗎?」吳彥霆說,那時候「教育家」或者「劇場創作」的念頭都還沒來得及在他心中孵育成形,他只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哪怕影響的只有一兩個人,都好。雖然說,我們在教育現場都知道,有時候,其實看到不到那個轉變、看不到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是我確實經歷過這些,所以知道有些種子放進去就是放進去。我們要把握每個過程跟小孩接觸的時候。」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20
音樂

讀我們的詩 唱我們的歌

「講予全世界聽」路寒袖詩選古典音樂會

1987年台灣解嚴,各種語言與詩作的多樣性迅速發展,也間接促使台灣本土當代藝術歌曲的創作。長期關注中文當代藝術歌曲發展、為現代詩奉獻心力的鋼琴家葉青青有鑑於此,從2014年起便開始舉辦音樂會,將現代詩與台灣作曲家的音樂創作相連接,親自以鋼琴伴奏演出。葉青青說:「我們有那麼多種語言,我希望觀眾的接觸不要那麼單一化,能在音樂會中體會其中的不同。」 辦過詩人洛夫、向陽、席慕蓉、陳義芝的作品並委託音樂創作,同時也打造過作曲家錢南章、賴德和的專場音樂會,今年她選擇以詩人路寒袖的作品,舉辦「講予全世界聽路寒袖詩選歌樂創作」音樂會。事實上,路寒袖本人也長期致力於現代詩的推廣,他認為「『雅』與『俗』並非涇渭分明的,」為了讓詩保有詩質,又能琅琅上口,因此提出「台灣雅歌」的概念,並且努力實踐。他表示:「截至目前為止,被譜成各類歌曲的作品已超過百首,其中有多首作品先是以流行歌問世,後來又被音樂家譜成了藝術歌曲,證明了以上的論點。」 本場音樂會委託了3位作曲家以路寒袖的詩作入樂陳瓊瑜重新譜寫鳳飛飛演唱過的同名詩作〈思念的歌〉及〈因為想你〉;陳欣蕾的〈針〉描繪祖母透過一根針,縫補/奉獻家族的世世代代、〈三月嗩吶〉敘述台灣對媽祖的信仰;錢善華創作的〈台灣〉是台灣這塊土地上音樂逐漸豐富的過程,也帶有作曲家一輩子研究南島音樂的影子,〈布袋戲組曲〉則是他幼年的聲音記憶,葉青青說:「錢老師學校旁就有宮廟,每天放學經過就在那裡看戲。看到這組詩,就覺得童年回來了!」 除了委託創作,更精選賴德和、游昌發、李和莆、潘皇龍所譜寫的8首作品。尤其賴德和所創,訴說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原配陳茶的心境〈寫佇雲頂的名〉,以及書寫鶼鰈情深的〈畫眉〉,歌詞都曾榮獲多屆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與金鼎獎最佳作詞獎。 此次的演出者有女高音李葭儀、林孟君、黃莉錦及男高音林義偉,加上主持人車炎江的音樂導聆。葉青青笑著說,做完這場音樂會後,「委託創作會休息一兩年。」一來是等待作品的累積,二來是找機會將舊作重新上演。因為推廣並不是一味地委託創作,並且只演一次,而是要不斷地由不同的音樂家做各式各樣的詮釋。「要成為跟西洋古典音樂一樣的經典,就是要讓觀眾持續地聽到。」她也堅信:「每位演奏者消化當代音樂都可以像古典經典作品的話,台灣的委託創作未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5
音樂

三場音樂會 為NSO樂季尾聲點亮煙火

在疫情持續威脅起伏下,各樂團節目安排與國際音樂家往來依舊不易,但在2021/22樂季進入尾聲的此時,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則找到了解決之道,他在記者會中表示,將以音樂節的模式為樂季收尾,「要在這個時刻,以3場音樂會點亮煙火!」 作為「音樂節」的開場,7月16日首先登場的是「準.馬寇爾與NSO理查.史特勞斯之夜」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一開始,將有樂團與北藝大合作選出來的兩首「一分鐘交響曲作曲計畫」作品的世界首演;隨後的主題以法國號為重點,重頭戲是由NSO樂團法國號首席劉宜欣帶來理查.史特勞斯的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而另兩首韋伯《奧伯龍》序曲及理查.史特勞斯的《唐璜》及《狄爾的惡作劇》則非常炫技,在樂曲中,法國號不僅能演奏自己的音樂,也像是與樂團對話,或作為管絃樂團的一分子,展現了各種面向。 原訂在季末壓軸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因疫情延宕了兩年,然馬寇爾仍希望帶領大家進入華格納的音樂世界,因此規劃了以華格納為主題的兩場音樂會。7月22日「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音樂會由馬寇爾率領曾任德國Ulm劇院駐院獨唱歌手、並獲德國《西南日報》選為2016年度歌手的次女高音石易巧,演唱《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及〈愛之死〉。「第二首《威森東克之歌》也跟《崔斯坦與伊索德》有很強的連結。」馬寇爾認為:「(這首是)當我們在研讀崔斯坦時,必不可缺的作品,因為不管在崔斯坦的和聲架構、音色,已經在此先預習過了。」第3首的歌劇《指環》之旅,則是由馬寇爾將華格納最偉大的作品、長達16小時的《指環》濃縮至50分鐘以內的作品;此曲是他15年前所做的改編,如今正巧能與台灣觀眾分享。 他相當自豪在這個濃縮版樂曲中並未刪除任何音符,而關於改編的模式,馬寇爾則透露:「最重要的是尊重順序,並非跳躍式地更動。當然改編無法包括所有,但每一部作品的精華與元素都存在。不同的段落中有空檔,但我將它巧妙地連接。」此外他更表示:「精華版的好處是,能夠在一個鐘頭內,體會華格納4部作品,長達15、16年創作過程中,管絃樂法與和聲的演進過程。」 7月24日的壓軸為NSO歌劇音樂會《唐懷瑟紐倫堡名歌手》選粹,兩部作品聚焦在華格納如何將合唱這個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關鍵。由將由馬寇爾總監攜手聲樂家群:女高音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3
與藝術再近一點廣告圖片
藝術節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 從聽覺劇場、線上互動,發展到實體呈現

《名叫中間的地方》 邀請觀眾用想像力擁抱劇場

米粒做綿羊、花椰菜是大樹,荷包蛋變成太陽,透過奶油鑲嵌的入口,窺見那個在想像裡駐足的家園。這是《名叫中間的地方》今年的演出主視覺,使用日常的物件為元素,重新拼貼之後,創造出熟悉又新穎的世界觀。 《名叫中間的地方》為編劇邱奕嘉2020年獲得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戲劇劇本」首獎作品,由進港浪製作所導演陳煜典帶領創作團隊,從最初的讀劇,一路發展至2021年對應疫情之下螢幕制霸的現實,所衍生出的聽覺劇場「家庭旅行版」及線上互動展演「冒險有聲書」,而今年7月,這部作品將以嶄新的樣貌回到水源劇場的黑盒子裡,帶給正在探索世界的小孩,與每一位保有童心的大人,在故事與想像力的陪伴之下,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深度輕巧冒險。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3
藝術節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 無法再見的掰掰

《掰掰見習生》與大小朋友一起練習最後的陪伴

說「掰掰」或是「再見」,都是告別的動作與用詞,一個揮手、一句話語其實也帶著「下一次再見面」的可能;但面臨親人、朋友的死亡,像是再也無法見面的最後一次道別,又該如何說出口?於是,編劇狗比與進港浪製作所合作的《掰掰見習生》,藉由兒童劇的方式,將每個人一生當中可能很早學到的「掰掰」,思考到最後一次的告別;或者,重點不是「說掰掰」,而是告別前的陪伴,在劇場裡進行一次練習。 從親身經驗開始的創作與對話  編劇狗比之所以創作《掰掰見習生》這個劇本,源於家中的狗因病過世,而她看見從小與牠一同長大的女兒透露出的悲傷模樣,成為她在2020年「兒童戲劇劇本創作徵件」截止前夕的靈感。 狗比說,她們母女與狗「三人」一起生活,互動很緊密,而自己觀察女兒在狗生病的那一個月裡好像漠不關心,但狗走了之後才發現女兒其實比她還要傷心。後來她想:「這跟小朋友的表達能力有關。」對她們來說,狗跟家人一樣沒有差別,而女兒也在這時開始理解什麼是死亡。因此,這個劇本藉著男孩這一趟「學掰掰」的見習之旅,與旅途上善良的柑仔店阿婆、鬼靈精怪的女孩,還有老狗師傅,陸續完成屬於他生命歷程的任務。 對導演孫唯真來說,要怎麼跟小朋友討論死亡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而她在兩年前看到狗比的劇本時,認為:「狗比用了見習生的邏輯在處理,是個有趣的視角,如何以第三者的角度,陪伴靈魂走完最後一段路。」這也與她這兩年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她說,自己的父親兩年前罹癌,到上個月過世,這段時間裡,自己剛上小學的外甥女除面臨外公的生病與死亡,還有母親的離異,而有行為倒退的現象。她說:「小朋友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或許是語言不夠,只好用行為來表達。」孫唯真說出了她充滿心疼的理解。 《掰掰見習生》雖是個虛構的劇本,卻與編導的親身經驗互為表裡,關於告別得做的練習,不只是在劇場,其實是在她們各自的生命過程裡,輕輕訴說不容易開口的種種話語與心情。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3
藝術節 2022臺北市兒童藝術節 為孩子說一則戰爭的故事

《回家》 讓戰場上的吉他手「找回自己」

「一個彈吉他的男孩,踏上戰場而被炸得四分五裂,為了拼湊完整的自己,展開一段尋找自我和追溯回憶的旅程。」這部由複象公場推出的作品《回家》,2019年就入選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劇場演出前期展演計畫徵選」與「童創基地」,經過這幾年的調整、打磨,舞台、音樂、語言等設計更加豐富,將於今(2022)年7月中在水源劇場演出,這不僅僅是個「找自己」的故事,也是讓大朋友、小朋友可以參與其中的創作。 跟著吉他手士兵的四肢 找回過去的自己 在桌遊「說書人」的玩法中,擔任說書人的玩家根據抽到的卡牌畫面進行敘述,可以是一個詞、一段話,或是一個故事,《回家》的劇情大綱也是在類似的方式下長出骨架。「當初想要以肢體表演、偶戲和物件發展一個兒童劇,我們就丟出許多地點,有墓園、軍營、城市、下水道等等,然後思考有什麼故事會在這些空間發生?」導演李承叡說起《回家》的發想,在這些場景下,軍人、戰場、被炸散的肢體、找回自己的故事脈絡逐漸被拼湊出來。 編劇李承寯接著補充道,不管是誰,一但踏上戰場就只能是軍人,但在那之前,每個人都有原先的身分,所以故事主軸除了要找回四散的身體部位、組合在一起之外,這些手、腳也想找回當上軍人前的過去。「在演奏『音樂』的同時,裡頭常乘載著這個人的生命經驗,音樂是一個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元素,於是把主角設定成吉他手。」

文字|田育志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3
戲劇 偶戲結合歌仔戲 演出舊作新面貌

《剪紙人—明河之歌》 映照疫情現實

放手或不放手,在面臨生死交關之時,是最難的抉擇。勇於嘗試新媒材並不斷挑戰各式跨界合作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其2010年發表作品《剪紙人》,透過剪紙窗花、杖頭偶與古老的神話傳說為素材,與大人小孩一起討論難解的離別課題。首演後好評不斷,多次進行海外巡演,也獲得戲曲創作者游源鏗讚賞,認為有發展為戲曲的潛力。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16
舞蹈

黃于芬的橡皮筋哲學 《談彈》彈射壓力與解放

自2019年始,舞蹈空間推出「勥」系列,藝術總監平珩藉著舞團邁入30周年之際,邀請昔日自家舞團舞者「回娘家」編舞,今年邁入第3屆的「勥3」推出編舞家黃于芬與空間暨燈光設計黃申全、服裝設計林璟如共同編創的《談彈》。這件平珩笑稱為「三頭牌」的製作,將從台灣街頭巷尾常見的黃色橡皮筋出發,讓橡皮筋等物件直接拉扯、撞擊舞者肉身,寫實地表現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衝突與壓力。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