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殺》著裝排練現場。
《天中殺》著裝排練現場。(林仁斌 攝)
音樂 呼應台灣的多樣繽紛

《天中殺》 一部人親土親的混種歌劇

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

2023/3/17  19:30

2023/3/18~19  14: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2023/4/28~29  19:30

2023/4/30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看到「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節目推出,不免讓人心中跳出無數個「為什麼」——為什麼同名文學作品創作超過半世紀後,我們迄今才首度聽聞?為什麼明明是台灣人的文學卻用日文撰寫?「天中殺」究竟是什麼?「混種」的歌劇又是為如何混、為什麼而混?

《天中殺》著裝排練現場。(林仁斌 攝)

只能從這塊土地長出來的作品

《天中殺》題材取自台灣文學作家黃靈芝同名作品,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共同製作,打著「混種當代歌劇」之名呈現。選以歌劇模式演出,源於有豐富歌劇執導經驗的導演鴻鴻,他表示:「在我心目中,歌劇是最讓人興奮的藝術,有豐富的音樂能量、有文學背景,也有劇場式的演出。但一直以來,歌劇都在唱著我們不懂的語言。雖然音樂極其美妙,但多少有點可惜,因此夢想著能夠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做出本土原創的音樂。」在幾年前讀到黃靈芝的小說的中譯本後,「就覺得題材出現了!」裡面各種角色適合不同樂器、聲樂來表演,因此它不只是劇場,而是一部歌劇作品。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副執行長陳盈珊也認為:「歌劇本來就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融合了音樂、舞蹈、戲劇,《天中殺》在這個基礎上,匯入中西方和爵士樂的不同音樂元素,有唱有唸,語言也是華、台、日語混合。」如同我們在台灣生活的本質一般,她強調《天中殺》是:「非這塊土地不能生長出來的作品。」

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總監簡文彬表示:「劇本在鴻鴻的改編過程中已經混得很豐富。」即將擔綱本歌劇指揮的他透露,樂團是小型編制,演奏家、聲樂家等表演者加起來不到30位。在鴻鴻的建議下,邀請撒克斯風樂手謝明諺加入爵士編曲,可說是「神來之筆」。他認為:「與其說爵士樂在其中,不如說爵士樂代表一種態度。這個態度跟劇中的謀殺氛圍及鴻鴻的手法相互呼應。」一般說來,觀眾對本土的創作多半抱著疑慮,但他認為近10幾年來,團隊不斷實驗、不斷勇於挑戰,「現在評斷對錯仍太早,只希望經過持續的演出、討論成就不同想法,也希望未來有一天,能找到最適合我們的做法。」

《天中殺》著裝排練現場。(林仁斌 攝)

人親土親的歌劇

那麼,如何從文學中找出線索,轉化成音樂旋律?作曲家李元貞坦言:「當初接到邀請時我就很想寫,因為這是一個後現代解殖的題材,沒有英雄般的主人翁,只有狗熊,很符合現代的精神。」她也思考在這題材中使用「新歌劇」的譜曲方式,為了混種,她將許多概念並置:「以亞洲傳統來說,音樂的唱、唸、歌舞都是一起的。音樂上則用了爵士和弦、華格納的和聲進行,也有貝多芬、馬勒、有垃圾車的《給愛麗絲》、甚至用了歌仔戲的勸世歌,有很多層次在其中。」她笑著分享:「聽說找我作曲,是因為我風格比較多元。」於是她想到自己對台灣的許多印象,例如以往住的地方後面有家庭工廠,每天播放廣播,裡面的人又唱、又說、又演,還兼賣膏藥,所以歌劇中也會出現這樣的元素。李元貞說:「希望會是人親土親的歌劇。」

同時作為導演及編劇,鴻鴻指出:「在轉譯過程,我加入許多劇場中更適合表現的當代元素。」為此他將原著的幾個重要角色轉化為女性,除了維持聲部平衡外,也妝點了一些愛情的可能性。於是故事從主角與租客的房屋租約開始發展,在談定後卻發生一連串的狀況。經過一番折騰後求助於算命仙,占卜出「天中殺」的卦象,故事的鋪陳詭譎離奇又驚異。劇情的發展與結局究竟如何?就如鴻鴻所說的:「我很高興成為發起者,希望最後由各位觀眾來完成。」

《天中殺》著裝排練現場。(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 提供)

以日文創作、不世出的文學家——黃靈芝

《天中殺》小說的作者黃靈芝,本名黃天驥,為台南文人、實業家黃欣的第6子,曾就讀於台南一中,台灣大學外文系肄業。以日文創作為主,作品包括俳句、短歌、評論、詩、小說與散文。1970年創設「台北俳句會」,並任會長,每年刊行《台北俳句集》。同年,華文小說〈蟹〉榮獲第1屆吳濁流文學獎。之後2006年獲第10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及日本天皇頒贈「旭日小綬章」。

據鴻鴻所述,黃靈芝雖然能說台語、華語,但因作家長年受結核病之苦,無法有更多時間與機會學習中文,因此僅能用自己最擅長的語言創作,但也因此被不諳日文的台灣文壇長年埋沒,但鴻鴻認為他該是和黃春明、王禎和同等重要的作家。日本學者岡崎郁子教授更稱黃靈芝以日語持續創作許多作品,廣及俳句、短歌、詩、小說、隨筆、評論等文類,具他人無法企及的文藝性,為戰後台灣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版《黃靈芝小說選》的編譯阮文雅則稱:「黃靈芝以天才/頑童特有的反骨,刻意挑戰讀者感官的想像底線;也可視為作者對現代文明的嘲諷。也許因而使得作品讀來不褪流行與時彌新,應為黃靈芝小說文學的一大特點。」(李秋玫)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3/03/10 ~ 05/10
Auth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