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大地之歌」 馬勒「最個人的」作品 真實體驗其獨特偉大
這次「大地之歌」音樂會中,NSO將演出華格納《齊格飛牧歌》和馬勒《大地之歌》,前者是華格納獻給愛妻的放閃之作,但《大地之歌》雖傳說是因其妻送了一本《中國笛》給馬勒而啟發之作,但實際並非如此,真相是由友人波拉克博士所贈。馬勒說《大地之歌》是他「最個人的」作品;也因此,唯有正確認識馬勒的人生轉折與創作心境,才有可能更深刻地體會這部作品的獨特與偉大。
這次「大地之歌」音樂會中,NSO將演出華格納《齊格飛牧歌》和馬勒《大地之歌》,前者是華格納獻給愛妻的放閃之作,但《大地之歌》雖傳說是因其妻送了一本《中國笛》給馬勒而啟發之作,但實際並非如此,真相是由友人波拉克博士所贈。馬勒說《大地之歌》是他「最個人的」作品;也因此,唯有正確認識馬勒的人生轉折與創作心境,才有可能更深刻地體會這部作品的獨特與偉大。
說到荷蘭的管絃樂團,除了威名遠播、訪台多次的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外,就是將於六月初造訪高雄的鹿特丹愛樂管絃樂團了。這家百年老店來頭不小,除了是早年的馬勒專家樂團外,也在葛濟夫、聶切-瑟昆等知名指揮手下發展蓬勃,百年老店剛由新任指揮、年輕有為的哈夫.沙尼接手,他將帶來兩天兩場不同的該團拿手曲目,展現霸氣!
歐洲舞蹈界的天團、愛舞觀眾絕不錯過的盛宴NDT這三個字母,代表著荷蘭舞蹈劇場在世界舞壇不可動搖的地位。這個以叛逆為其DNA的舞團,創團迄今雖已六十年,有其「道統」卻也不斷挑戰自己,此次訪台將蒞臨台中與高雄,以六支精湛舞作讓台灣觀眾再度感受NDT的無邊魅力。
三月桑布伊在國家戲劇院的演唱會後,布拉瑞揚舞團的舞者在一樓大廳快閃開唱,為即將演出的新作《#是否》宣傳,氛圍看似歡樂的,舞作其實述說著生活中真正的悲傷。編舞家布拉瑞揚將舞者人生中的心酸編織入舞,把那些被「愛唱歌」、「愛喝酒」的原住民標籤所扁平化的故事放在《#是否》裡,因為「原住民在呈現開心時,通常就是最悲傷的時候」。
創立迄今七十四年,鮑羅定四重奏是世界上少數能延續廿世紀精神至現代的音樂名團,肩負著傳承俄國音樂的使命,該團自許「我們的角色,並非僅是演奏美妙音樂,而是傳遞作曲家欲創造的聽覺經驗。」更是俄國音樂大師蕭斯塔可維奇的重要詮釋者。此次來台,將演出精選招牌曲目:蕭氏的兩首絃樂四重奏與鮑羅定及柴科夫斯基作品,讓樂迷體驗滿滿的俄式風情。
當年,作曲家錢南章應詩人洛夫之邀,以後者的詩作寫歌,留下了傳唱動人的歌曲,差距廿歲的兩人,也結下忘年的情誼。五月初的「魚.石頭.聽禪聲」音樂會,將演出錢南章以洛夫詩作發想而寫的兩部作品:第三號交響曲《背向大海》與《大悲咒》與我的釋文給女高音三重唱、混聲合唱與打擊樂,在洛夫逝世一周年的時刻演出,別具紀念意義。
由布袋戲女演師江賜美女士創辦的真快樂掌中劇團,這回在臺灣戲曲藝術節中,聯手偶戲編導薛美華,編創了新作《一丈青》,以台灣早期布袋戲賣藥團的演出形式為背景,藉由搬演「一丈青」扈三娘的故事,以「離家門,入江湖」的個人際遇,映照外台戲班衝州撞府的江湖生活。而除了《一丈青》,還有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年羹堯傳奇》與同黨劇團《白色說書人》的精采呈現,三檔演出,有傳統、有創新,呈現當代布袋戲多元、豐富的劇場美學。
阿拉伯世界地處亞歐非三大板塊交界處,從古至今都是多元文化薈萃之地,對當代阿拉伯音樂家來說,吸收應用跨文化的元素即是傳統。將在四月中旬訪台的音樂家基南.亞梅本身是西方古典樂的單簧管演奏家,但他也是作曲家,更創立「城市樂團」演奏爵士樂,他們結合了西方古典樂的紮實訓練、爵士音樂的即興能力與傳統阿拉伯音樂的底蘊,讓傳統成為鮮活能量,持續為古老文化寫下新生的篇章。
為推動當代音樂的前進輪軸,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首度加入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行列的今年,推出醞釀已久的「當代音樂平台」,除了開設工作坊培養人才,也建構國際連結以深遠發展,並推出三檔精采演出,跨界多元的音樂展演,探索表演藝術無窮的可能性。
繼去年底美國巡演後,國家交響樂團(NSO)今年再度揚帆,將於四月底赴日本巡演,出發前特地舉辦「來自臺灣-2019日本巡演行前音樂會」,讓台灣樂迷先行體驗巡演風采。音樂總監呂紹嘉特地選了台灣作曲家江文也在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拿下「文藝競賽特別獎」的作品《臺灣舞曲》,也將演出同代日本作曲家芥川也寸志的《為交響曲所寫的音樂》,讓樂迷看到舞台下的歷史脈絡。
在六歲徵選入聖彼得堡音樂院培訓前從未接觸過鋼琴,卻以巨大天賦成為聖彼得堡鋼琴樂派迄今碩果僅存的大師之一,鋼琴家烏果斯基波折多舛的生命,並未折損其樂音中優雅濃郁的貴族氣息。五月份,他將應邀首度訪台,台灣樂迷將可親身領略其精湛的傳承之聲。
什麼是快樂?快樂從何而來?當人們遇到夢想幻滅、彷彿末日降身之時,無不如此自問。表演工作坊的《水中之書》從香港版、台灣版到現在的中國版,以不同的角色情節,探討快樂的真義。將在五月演出的版本由中國知名節目主持人與演員何炅主演,演出一個教授快樂學、自己卻不快樂的老師,如何踏上只屬於自己的心靈旅程、找到自己
英國重現劇團的《在遺忘之後》,藉由默劇、舞蹈及現場音樂,呈現失智者腦中的世界,展示人類在記憶逐漸失去時,腦海究竟剩下什麼、遺忘的本質又是如何。演出中,演員不用語言,在具有標示意義的澎湃樂聲中,單靠身體來表達故事,呈現不同年齡、不同身體和精神狀態,和面對不同處境時內心的真實感受。
從取材自牽亡歌的《彩虹的盡頭》之後,編舞家林宜瑾持續對台灣人舞蹈身體的探索,去年底在台南六甲看到的宗教儀式「謝公願」,其中下地府的乩身幾不可見的震顫給了新作《渺生》方向,她讓舞者從黑洞出發,在最低限的動作中,往自我內在探勘,行至比彩虹的盡頭更遠的地方。
四月底的「浪漫悲愴」音樂會,長榮交響樂團將在德籍音樂總監舒馬富斯帶領下,與兩位音樂才女小提琴家王子欣和大提琴家何美恩合作,帶來三首性格各不相同的大師之作:莫札特《費加洛婚禮》序曲、布拉姆斯的雙重協奏曲與柴科夫斯基的第六號交曲《悲愴》,三首各都有兩位才子間的過從故事,精采雋永,值得與樂同賞。
與台灣淵源深厚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將帶來他最新的舞作《家》。在這個作品中,他企圖探索個人及群體的關係如何交織成一種充滿親密氛圍的空間,舞者則從動態的能量流轉去尋找彼此牽制所產生的凝聚力,閃爍的螢光燈拱架、白色地板的一座土丘、細微的燈光轉變、層次分明的電子音樂等,則把舞台空間塑造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營造出綿延不絕的視覺流動與感官變化。
韓德爾締造了英國輝煌的神劇歷史,也對後世作曲家影響深遠。他跳脫當時以拉丁文或義大利文寫神劇的慣例,以英文寫作,並堅持在教堂以外的劇院演出,讓神劇更貼近大眾,種種「接地氣」的用心,也讓其神劇作品深入人心。而台北愛樂合唱團將與指揮呂紹嘉、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於四月演出韓德爾神劇經典《彌賽亞》,走入凡俗的神聖之音,令人期待!
繼此前來台的《仙杜拉》與《小木偶》之後,法國劇作家與導演喬埃.波默拉的童話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小紅帽》,終於來台演出。改編自經典童話,波默拉這齣獻給自己女兒的作品,透過光影的變化、詩意的語言,探討人的恐懼與慾望;透過這樣的作品,他也期待女兒從女孩成為女人的生命經驗中,能有機會學習走向未知、面對那危險的事,而那正是「成長必經的路程」。
「誠品室內樂節」已成為國內備受矚目的室內樂演出盛會,每年的邀演團隊、精選曲目,都讓樂迷翹首期待。今年應邀訪台的國際團隊,有具國際重要地位的名團來自俄國的鮑羅定四重奏,展現年輕活力的韓國新銳Novus弦樂四重奏,加上國內菁英Infinite首席四重奏與藝心弦樂四重奏,精湛琴藝與絕佳默契,將帶來豐富如交響樂團音樂織度的音樂饗宴。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