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本舞台爭豔 多元創作叩問當代
香港週2019@台北今年的文化交流盛事「香港週2019@台北」將於九月下旬展開,此次活動以「文本.舞台」為主題,共有四檔包含歌劇、舞蹈、戲劇、音樂的演出,與香港戲劇教父毛俊輝的講座與特展,及展現香港創意亮點的「香港插畫X創意設計品牌展」,繽紛多樣的展現,邀台灣觀眾一覽香港精采的文化實力與豐沛創意!
今年的文化交流盛事「香港週2019@台北」將於九月下旬展開,此次活動以「文本.舞台」為主題,共有四檔包含歌劇、舞蹈、戲劇、音樂的演出,與香港戲劇教父毛俊輝的講座與特展,及展現香港創意亮點的「香港插畫X創意設計品牌展」,繽紛多樣的展現,邀台灣觀眾一覽香港精采的文化實力與豐沛創意!
「為什麼是劇場?為什麼讓生命與熱情在此燃燒,而不是其他地方?劇場可以做什麼?劇場裡可以、或應該得到什麼?」成為彼得.布魯克從《何以如是》到《為什麼?》的持續問答。花了七十年的時光,他持續面對這個最根本卻也最龐雜的問題,去接近自由的狀態,也發現簡單的形式。
今年成立滿廿周年的香港小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葉詠詩的帶領下,來台演出「小城大兵的故事魔鬼回歸」音樂會,將呈現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的經典作《大兵的故事》。二○○五年香港小交首度製作這部作品,至今已搬演多次,這次來台的是○一六年的版本,由編舞家伍宇烈執導,台灣舞者陳武康與小提琴家曾宇謙等亞洲多國表演者參與,可說是雲集亞洲藝壇精英、戲劇與音樂跨界交鋒的精采演出。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是他在長年流亡生涯中醞釀而出的作品,透過日耳曼神話的重新詮釋,處處隱藏著華格納心中無法言說的複雜情感。由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的「指環四年計畫」最終章《諸神黃昏》將在十月初隆重登場,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導演以自然界中自我毀滅性的掠殺、人類自我認同危機作為註解,除了建構視覺色彩的衝擊感外,亦引發觀眾對於劇本再現、篩選與展示上的議題討論,呈現當代劇場展演實踐之能量。
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二○一九年「新北市音樂劇節」,即將自九月廿七日至明年一月五日輪番上演,邀請國內劇團包括「台南人劇團」、「躍演劇團」、「愛樂劇工廠」及「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推出超過廿五場次的音樂劇演出,其中有新編創作、國際共製也有舊戲重演,題材包羅萬象,即將帶給喜好音樂劇的觀眾豐富多元的音樂劇體驗。
將於十月底於「2019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演出的《墜落的天使》,是法國馬戲藝術家拉菲爾.柏帖勒帶領其遺忘劇團呈現的舞台作品。透過馬戲、舞蹈和戲劇等元素的交會,並融入悲喜劇的調性、電影感的氛圍,《墜落的天使》邀請觀眾穿越一場瀰漫著詩意、哲思、荒謬、歡樂的旅程。當中不乏對於人類自毀傾向及其危險的反省,以及經由它所激起的內在力量。
今年慶祝創立卅周年的舞蹈空間舞團,於九月底以日本編舞家島崎徹的三支舞作揭開「舞空30」的序幕。三支舞作分別是《零極限》、《南之頌 》及《瞬舞力》,前者將由島崎明星舞者舞團來台演繹,後二者則分別以台灣原住民音樂與西方搖滾樂入舞,讓觀眾看到編舞家如何呈現幽雅流暢的身體與豐富的音樂性。
被譽為「香港最具才華的劇場導演之一」的鄧樹榮,以「形體劇場」的初始表演語彙自成一家。此次帶來台灣的《馬克白的悲劇》,是對莎劇的二度創作,從中和當代社會對話,並挖掘人性不同的面向。在每次演出中帶來不同嘗試的他,此次將會有何新意,值得期待。
卅年後,郎祖筠集合過去的同學、學長姐與學弟妹,演出當年的畢業製作,圓在四年前的同學會上談論的夢想。《大家安靜30》不只是經典喜劇重製,更嘗試用質樸、紮實的表演功力讓觀眾看見劇本的力度和過往呈現的不同風格,也檢視著這群已在各領域發光發熱的同窗們的成長。
青年導演張凱福,幾年前的畢業製作以經典劇本《十二怒漢》為出發點,自此不斷思考還能如何與群眾對話,並將這幾年的想法與經驗匯聚成全新製作《十二》,與編劇張敦智搭擋,保留《十二怒漢》的陪審團原型,全面改寫內容,使其更靠近台灣文化。劇中以死刑議題,探問在民主社會裡,我們所謂的自由究竟是個人意志的展現,還是幻象一場?
創團至今一百廿三年的捷克愛樂管弦樂團可說是捷克音樂的代言人,曾與德弗札克、馬勒、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音樂大師同台演出,是現今少數能強調音樂的表現力與純粹性、保有歐洲傳統風味的樂團之一。這次訪台,由新任音樂總監畢契科夫領軍,台灣正是亞洲巡迴的第一站,並邀請柏林愛樂現任首席樫本大進同台演出,加上精選曲目,可說是難得的聆賞機會。
一九三七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鬼戀》,是文學家徐訏的經典之作,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與舞台劇,二○一八年由作曲家陳慶恩與編劇意珩以室內歌劇形式搬上舞台,重新詮釋滄桑變幻的「人鬼戀」中的清麗奇詭,帶領觀眾一同走進「鬼」的世界,去感受此份無以復加的悵惘之情。《鬼戀》將在九月底來台演出,令人期待作曲家在「文本」與「音樂」間梳理出的創作脈絡與戲劇張力。
暌違三年,蘇州評彈大師盛小雲與蘇州市評彈團終於再度造訪,帶來「天籟雲間」評彈經典書會。這次演出將呈現「四大名著」及「古代愛情」專場,選擇的都是觀眾熟悉的故事,以期減少語言的隔閡,讓台灣觀眾也能領略蘇州評彈的趣味和優美。更將首度遠征高雄,讓南台灣觀眾也能聆賞到蘇州評彈的細膩優美。
為了迎接接下來兩年的「馬勒年」,國內各大樂團皆安排了馬勒的經典作品以為慶賀,其中長榮交響樂團將在國慶日這天演出馬勒最後一部人聲交響曲《大地之歌》,這部鉅作不但是馬勒連串人聲交響實驗豐碩的終極成果,更是一部嫁接東西方哲學、深刻辯證生死的偉大作品。本場更邀來石易巧和王典這兩位國內首屈一指的聲樂家聯手演出,令人期待他們與長榮交響樂團如何詮釋出《大地之歌》的誇張精采與誠摯細膩。
今年邁入第四屆的「臺北白晝之夜」,以近年匯聚高科技、媒體、百貨及畫廊產業的大直、內湖區域為基地,除了展現新城區兼容並蓄的年輕活力,藝術總監胡朝聖也藉由「雙面芭蕾」主題,試圖傳遞一個城市文化的生成在每日操演的過程中,讓生活在此的人逐漸產生認同,便是城市精神的展現,也是本屆「白晝之夜」的想望。
故事工廠第10回作品《七十三變》演員陣容十分嚇人,金鐘影帝影后朱陸豪、楊麗音、苗可麗、游安順等無敵戲精一字排開。且因劇情發想自朱陸豪老師的家族故事,故聽說影后楊麗音要唱歌仔戲、影后苗可麗要唱豫劇、劇場男神林子恆要演京劇,所有演員都被逼到極限,怎能不看! 此外,戲曲新秀李家德飾演孫悟空,將不時亂入主角的生活。家德一位很神奇的京劇武生,他的身體會自備spotlight隨時綻放耀眼光芒,非常期待技藝超群的他再度驚呆觀眾。 此劇文案「你是戴著緊箍咒的上班族?還是被領帶束縛的美猴王?」頗見巧思,宣傳主打「找回自己」、「說愛要及時」,皆為最溫情易感卻也最不好處理的題材。就看新銳編導王靖惇能否引領滿台好手,齊心翻越藝術的五指山囉! 文字|許天俠 愛看戲的藝術行政
近年來,沉浸式劇場的實踐百家爭鳴,以「聽覺」主導空間探索並不稀奇,除了《遙感城市》外,前幾年也曾參與過隨耳機旁白遊覽戲劇院或南門市場的活動。這種形式看似簡單,只需編寫劇本及錄製聲音,毋需處理舞台或演員;殊不知這才是困難之處:如何在無法改變街景與控制路人的狀態下,單用聲音提示,引領觀眾行走在現實環境中,並翻轉他的視角與想法,進入劇中的世界。創作時需要估算觀眾步行及觀看的節奏,指示不能過於急促而追趕不上,又不能過於緩慢而讓人感到無聊。當有團隊意圖挑戰這類形式時,我總是躍躍欲試,想看看他們的實驗成果如何。 介紹中吸引我注意的是這句話:「通勤回家,也可以是一種很酷的體驗。」據說基隆是全台灣跨縣市通勤比率最高的,演出將以這個特有的通勤文化為背景,述說多種版本的回家故事,並串連基隆的特色景點。介紹文的目標觀眾似乎是基隆人,那麼台北觀眾看完會有什麼感受呢?令人好奇。 文字|葉素伶 河床劇團製作人
翻轉經典《西遊記》的《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加入了不少令人料想不到的奇思妙想,譬如只會打怪的孫悟空居然被女孩告白,師徒四人回到天庭後變身彈唱高手等等,奇妙的劇情在導演達康.come二人組的處理下,觀眾將看到的是一齣很ㄎㄧㄤ的音樂喜劇,「絕對給大家奇幻拼貼又新鮮的世界觀。」而哈林也強調,透過劇中神一代與魔二代的交手鋪陳,最後要講的,就是兩代之間的和解。
《非跳不可》是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的代表作,至今巡演不斷。但傑宏.貝爾去年冬天意識到越洋巡演對地球環保的危害,於是宣布舞團不再搭飛機巡演,但因許多作品已有巡演合約,傑宏.貝爾便將《非跳不可》的台北演出,交由在地編舞家陳武康與葉名樺負責排練與演出。透過縝密步驟以確保作品原貌,陳武康與葉名樺將這次的工作稱為「導演執行」,他們表示,「這裡頭有很多的信任,如果傑宏.貝爾、我們、表演者互不信任的話,這件事其實蠻難繼續的。」
從八月到十月,一股管風琴熱潮將從北燒到南,有傳統有跨界,展現這樂器巨無霸的多元魅力。由史密斯與葛萊利二重奏打頭陣,演出管風琴與打擊樂同台激盪的「戰慄夜曲」,接著兩檔則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由荷蘭演奏家利昂.貝爾本與法國巴黎聖母院首席管風琴大師拉特利接力登場。三場的曲目及風格各異,但音樂之父巴赫的作品則成為所有演奏家的最大公約數。
被林懷民稱作「最厲害的華人編舞家」的黎海寧,去年與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重製了她分別首演於八○、九○年代的《冬之旅》及《春之祭》,分上下半場演出,一冬一春,一冷一熱,分別取材自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與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不只呈現CCDC多元的舞台風貌,也展現了出身自音樂世家的編舞家細膩敏銳的聲音感知。
即將來台於臺北藝術節演出的《南韓跳,北韓舞》,及十月在衛武營登場的《跳舞ㄚ嬤》,是身為編舞家的安銀美,對南韓與北韓所提出的好奇觀察與解答。前者是安銀美透過影片如軍隊遊行、扇子舞、傳統北韓舞蹈等,汲取動作和符碼,將之轉化為充滿個人特色的作品。後者則是安銀美在作品巡演過程中,邀請旅途中邂逅的阿嬤們跳舞,並記錄下她們的動作,而完成的成果。
編舞家何曉玫推出的「鈕扣 *New Choreographer計畫」,每年邀請旅外舞者「回家跳舞」,今年邀來的是梁世懷、鄞廷安、劉方怡與蕭潔恒。前三位的創作聚焦自我生命歷程,提問個人存在本質及與外在的關係,蕭潔恒則從#metoo出發,探討當代女性處境與性別議題。
早在二○一五年爸爸的心臟手術後,謝杰樺開始思考何謂死亡,但創作醞釀期甚長,直到去年付諸實行,新作《永恆的直線》呈現了他對科技、意識、死亡、道德的種種想像。在此作中跳舞的是煙,煙成了有形狀、表情、個性的主角,在光與影像的共舞中,魔性一般的煙,述說著死亡的難以看透
日本演藝界教父等級的松尾スズキ首次來台,於新作《人生、媽的太長。》裡大秀編導演三位一體的實力,以裹著喜劇外衣的荒謬日常重現悲劇的本質,讓人凝視淒慘光景的同時不自覺笑出聲來。與影視劇場雙棲的安藤玉恵搭檔這兩位均是熟悉日劇的觀眾絕無可能錯過的「By Player」,於戲中分別扛起四個角色,一方面餵養你鐘愛日本文化的餓,二方面解你對表演的渴。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