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異人館
非常林奕華.非常GAY
提起林奕華,國內劇場界對他應該旣熟悉又陌生。他是香港有名的文藝靑年,電影、劇場、舞蹈、小說這些所有文藝靑年逃不掉的「宿命」,在他身上都一一發揚光大。還有一項文藝靑年「充分非必要條件」的宿命恰巧也充分在他身上:同性戀。
-
鮑許訪台日記
碧娜.鮑許旋風過境台灣
碧娜.鮑許(Pina Bausch)來台期間,我有幸臨時出任她的個人接待。在與她近距離接觸一週後,留下的記憶,至今回味無窮。
-
回想與回響 Echo
碧娜一九九七在香港
碧娜旋風,其實從去年十月碧娜與烏帕塔舞蹈劇場的團員到香港停留三週,爲新作尋找創作靈感開始。在香港藝文界人士熱心帶領他們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吃盡各地山珍海味之後,今年三月碧娜他們回到香港,展現在藝術節觀衆眼前的作品,也充滿香港居民的生活剪影。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不完整的作品,完整的碧娜
在台北看《康乃馨》,感受極端複雜。碧娜.鮑許雖未親身到過台灣,但通過種種轉介,早已「有形」地影響了八〇年代以降台灣的表演走向因此,十五年後,在台北的舞台上初識碧娜,不啻是一次無比親切的「重逢」。
-
回想與回響 Echo
嶄新的觀舞經驗 《康乃馨》觀後
在移植前衛的經驗裡,台灣有許多控訴、嘶吼、歇斯底里以及諸多作者的喃喃自語,這次碧娜.鮑許又帶來了另類的理性,一種受過禮敎的野蠻,夠嗆!
-
回想與回響 Echo
讓比賽發揮正面的作用吧!
一年一度的台灣區音樂比賽又熱熱鬧鬧的於北中南三地再次展開,評審、工作人員、參賽者、家長們忙碌的穿梭於比賽會場中。但是在熱鬧風光場面的背後,這項動員龐大的比賽歷年來經常被譏評爲台灣音樂界一年一度的大拜拜,花費的金錢、人力與所收到的效果完全不成比例,要求檢討改進的呼聲歷年不斷。而每一年在比賽期間或比賽結束後,抗議電話與陳情信函更是滿天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揭開方法演技的神秘面紗
「方法演技」的創始人是莫斯科劇院的名導演、演員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它是一套根植於心理分析、感官、情感經驗的表演體系,它一方面非常科學、一方面又極富有想像力。同時,方法演技也可以視爲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它讓你(妳)去欣然接受生活中所有的經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發現亞歷山大技巧
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是一種平衡身心、維持輕鬆自由姿勢的技巧,它是一種表演前歸零的準備。它和禪宗有異曲同工、精神相通之妙,對東方人來說應該是更容易親近瞭解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方法演技的精湛演出:《四種面貌》
「方法演技」的重點是深入地去認識自我、認識自我生理和心理的一切旣有條件和能力。就像音樂家瞭解他(她)的樂器,演員也要瞭解他(她)的樂器(演員身心的一切),深諳方法演技箇中三味的彼德.瑞奇曼,在下面的訪談中,娓娓道出演技與人生的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演員訓練看台灣劇場實力提昇之困境
「當我們問『台灣劇場的演員在那裡?』時,是否應該先問『台灣劇場的演員訓練出了什麽問題?』」
-
台前幕後
《記得香港》多少事?
「香港九十九年,台北兩小時」──島嶼的觥籌交錯,能在舞台上醉夢幾時?導演汪其楣取擇作家施叔靑的小說爲素材,讓這些故事在台北的劇場中呈現,不是爲了重演香港,只想記得香港人的一些愛恨情怨,一些抽象的記實。
-
台前幕後
鬆散的親密
古名伸與梅卓燕這兩個分別在台灣、香港成長的女子,因許多共同點將他們湊在一起。雖說因爲她們都走在舞蹈創作的這條路上,但彼此之間「很鬆散的親密」關係才是合作的重點。
-
台前幕後
金光霹靂劇場行
老師傅的布袋戲原本就屬於野地、舞台,新新人類著迷的卻是電視頻道上的金光閃閃。皇冠藝術節這次與黃家五洲園合作,推出劇場版的《霹靂英雄榜》,立意將影音媒體的特效與野台人物的刻劃,一起展示、演出。
-
新秀登場
三個女人的「藍」、「紅」、「白」故事
卓庭竹、姚淑芬、黎美光,三位新一代的舞者兼編舞者,在去年的台灣舞壇備受注目。今春,三人將首次聯合發表新作,爲成立四年的組合語言舞團增添新氣象。
-
表演賦比興
九.問.別.港
之一. 不再自問了 破茶几 朽藤椅 或者老煙槍的原籍 ──那一地林壑 有一 口山泉 也老了 不再是我的 葬身地 之二. 僅有的方寸 沉慟時 才可以挪移 我寅卯時分噤聲的姿勢 「還將山脊移往何處呢?」 山影總是總是 駐守在你佝僂的背脊 和雲影不斷激辯著 百萬萬年前的 那次交易 ──還將山脊移往何處呢? 之三. 只有聲音 極度劇烈顫動時的聲音 才可以填平 那一處海的縱深 我遙念一生的那塊土地 「誰癡妄如你? 還將海的波瀾 踩在某種説辭下」 之四. 遮掩説辭的衣冠 兀立水畔 就讓它靜觀罷! ──見證一段記憶 黑色裸身的 記憶體 潛伏在深海的岩層 水陸交媾的 一灘泣血裡 之五. 《南方誌》裡 隱喻的一條無名冰川 暗藏常年血色的權力 冷嘲我僅有的 疑問的欲望 「誰會再 呼搶時光? 誰會再宣告 一種新的信仰?」 之六. 搶臥書案 也徒然 只有一張 飄遊的臉 在我晨洗時的水面 幻出一幕幕暮靄中 最後的溯行 令人昏眩的波光 令人遙想 是那一 口山泉 嘹亮而不絶的 聲浪 ──不問誰在我身後一再稽顙 之七. 山林割讓海天間的一塊
-
戲劇
冷熱交熾的《山海經》
習慣用地圖看「遊記」的觀衆,如果不能謹記「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恐怕就會迷失在榮念曾的山海經緯裡。
-
基隆
揚起現代音樂的帆
從五月十七日至二十五日的,「一九九七年基隆國際現代音樂節」包括九場音樂會、四場大師講座,以及一場國內外現代音樂家的音樂座談。此外,主辦單位還設計了長達一個月的現代音樂特展,以各項硬體的文字、圖表來呈現現代音樂的豐富面貌。
-
十年演藝
兩岸文化交流的實相與虛相
經由八、九年的交流,兩岸都確定自己較過去的幾十年更加瞭解對方,以爲對彼岸的認知已由虛相走向實相,然而,在這由虛返實的過程中,有心人當會發覺在這「實」中其實也已生出新的「虛」來。
-
十年演藝
兩岸戲劇交流的多種可能性
雖然不同的社會條件、政治氣候、文化氛圍,決定了兩岸戲劇不同的整體風貌和發展道路,但如今兩岸大多數的戲劇工作者都建立起一個共識:廿一世紀的新劇種,肯定是各種文化交織的產物。尋找彼此之間廣度和深度上的交流合作可能性,成了當前重要課題。
-
十年演藝
兩岸表演藝術活動交流大事紀
79年 九月 明華園歌仔戲團經中華奧委會安排,應邀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藝術節,於北京中日交流中心世紀劇場演出《濟公活佛》。(9月2、3、4日演出) 十月 台灣中國舞台劇協會主辦的台北戲劇藝術訪問團一行二十餘人,由團長張英、顧問黃美序帶領,到北京、成都拜訪、觀劇、座談。 80年 三月初 大陸小提琴家姚玨來台參訪、演出。 四月十六日 應中華民國比較音樂學會之邀,大陸笛子演奏家詹永明來台參觀訪問三週。 五月十日 大陸音樂家夏之秋應中華民國音樂學會之邀來台參觀訪問。 五月三十一日 大陸旅美指揮家陳佐湟應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之邀來台,指揮該團演出。 五月三十一日 大陸旅外聲樂家男高音成樺、男中音賈琦等四人來台參加「安魂與冥想」音樂會。 六月十七日 鋼琴家蔡采秀應北京交響樂團邀請赴大陸演奏。 六月二十二日 第二屆台北市國際小提琴大賽展開,四位大陸好手報名參加,其中盛小華獲第三名。 七月十四日 四季舞蹈團赴上海進行芭蕾訓練之交流觀摩。 八月二十日 文友合唱團赴大陸演唱。 九月十日 大陸崑曲笛師顧兆琪應水磨曲集之邀抵台參訪。 九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