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近期演出
玉米田與新竹東門城對話
新竹地方劇團「玉米田實驗劇場」,三月起將走上街頭,圍繞著古蹟東門城演出新戲《與東門城的對話》,在鍾明德指導之下,以史詩劇的敍事、環境劇場的形式,運用歌舞、面具、大傀儡、大旱船等道具,在新竹的交通心臟地帶遊街、表演。 玉米田曾在文化中心演出《一根新竹的素描》,追溯客家人的遷台史。這次的戶外公演,以舊日居民攜手共建的東門城爲基點,來看新竹的過去、未來,更深入地呈現移住民、入侵者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對於近年來政府有意規畫科學園區,將新竹建立爲科學城的理想,更從文化發展與本土建設的觀點,提出省思和質疑。 配合「追求更多元生存空間」的主題,玉米田這次把市中心的圓環,變成群眾看戲散步的廣場,對向來單純的新竹市而言,將是一項創舉。 (吉訶德)
-
近期演出
藝術學院畢業公演《魔笛》《重組》
《魔笛》是莫札特最爲世人熟知的童話歌劇,劇中將各類型音樂劇中的不同曲風,精密地加以統一。很難想像,去掉音樂的《魔笛》,還剩下些什麼?然而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今年度的畢業公演,就將呈現一齣「話劇版」的《魔笛》。 新版《魔笛》由劇作家鴻鴻與導演姜秀瓊共同改編,突出劇作的豐富意念,以現代觀點討論愛情、信念、背叛、試煉等主題,由大傀儡與演員一同演出,並由「東方快車」的鍵盤手侯志堅重新設計音樂。 同晚演出的另一齣戲《重組》則是美國六〇年代「開放劇場」大師柴更(Joseph Chaikin)的後期作品,一九七九年在紐約拉瑪瑪劇場首演。以一種注重「表演」勝於注重「戲劇文本」的風格,演出十七個歌、舞、對話或獨白的片段。本次演出由顏美珍導演。 (吉訶德)
-
專題報導 Feature
成長的指標
表演藝術是一種社會敎育,政府給予多大的支持,往往能作爲邁向一個健全社會的誠意與決心的指標。我們在這一期開始了國外的文化補助制度系列,以法國爲首,希望作爲國內文化政策的借鑑。 健全的文化政策和不斷反省的藝術工作者,是達成開濶而富啓發性的社會敎育的最大保障。 我們也在此引介美國的「敎育劇場」的觀念作爲有心以劇場發揮敎育功能者的參考;引介大陸傳統與現代劇場的各項革新,提供國內創作者思考的空間。
-
專題報導 Feature
陳祖芬談《死水微瀾》
《天下第一樓》是一部好戲,但《死水微瀾》令人震撼。一齣《死》劇推出了一個有激情、有才情的中年女導演査麗芳。大陸的話劇,首推越品越有味兒的「北京人藝」,不過,也需要「四川人藝」的熱辣辣的査麗芳。
-
編輯室
表演藝術與現代化
中國人的第一個現代話劇誕生在日本。一九〇六和〇七年之交,留日學生組成的春柳社演出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不僅轟動僑界,也受到日本劇界相當好評。中國舞台劇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旅程,一個脫離了唱腔、鑼鼓絲竹,開始用西方形式來包裝中國意涵的新途徑。 由曹禺的同名劇本改編的歌劇《原野》雖然不是第一齣中國歌劇,但無疑是迄今國人所演出的西式歌劇中受到最廣泛矚目的一齣。和《茶花女》一樣,它的聚焦之點也在海外,《原野》一年前在美國華府上演的成功,爲國人的歌劇演出重新開了一個契機。 而不同於《茶花女》的是,《原野》的題材和編曲都是中國人自己的。 從二十世紀初到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門檻的今天,漫長的近一個世紀裡,我們的戲劇、舞蹈、音樂界的發展,多少呈現的便是這樣的一個軌跡──從接受西方的演出形式,到以外來形式表現本土內涵或以本土形式融合外來題材這個軌跡,是表演藝術的現代化運動,也是我們自民初以來至今未竟全功的新文化運動中,與大環境脈息與共的一個重要環節。 是的,爭執西學和中學何者爲體何者爲用的新文化運動,即使名稱不復了,實際上是一個持續的社會文化現象。如果此岸仍在民主體制的門前學步,如果彼岸仍在資本體制的門外躊躇,率皆因爲,「現代化」的大名目背後,我們面對的仍是百年前那形式與內涵如何諧調共存共榮的老問題。 不過,我們畢竟已經走到能用純現代的舞蹈語言來表現最傳統的鄕愁,能用華麗的古典佈局搬演當代或西方題材的階段;我們還不斷嘗試在中樂演奏中表現交響,在西樂演奏中尋覓古老的漢唐主題。 這些現象,卻又不僅僅是現代化或新舊交融而已。我們還該留意到的是,其他的文化面相──文學、政治經濟,比如說──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都面對無可選擇的新舊衝突和調適:沒有一種文學創作,沒有一套政治經濟制度是可以原封不動地搬到中土的。表演藝術卻獨獨是一個可以決然地「純西化」的文化形式;我們如果組成樂團演奏貝多芬或組成舞團跳天鵝湖,無須作任何本土融合,也依然構成我們的「現代化」的一樁成績。然而,百年來的表演藝術從沒有滿足於以西洋形式表現西洋內容。嫺熟了西方技巧後,藝術家們不斷要回到自己的血脈族群的根源,不斷要藉著新取得的形式,記錄中國自有的感情面貌。 此所以我們有
-
里程碑 Milestone
琴音不再 紀念鄧昌國逝世一週年
在精神物質俱皆貧乏的六〇年代台灣,鄧昌國不畏大環境的艱困,篳路藍褸地砌造本土樂團的基石。凡走過那個時代的愛樂人,都不會忘記他在這個小島上所撒播的音樂種子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任重而道遠 寫在歌劇《原野》在台灣演出之前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晚八時,由我作曲的中國現代歌劇《原野》由華盛頓歌劇院製作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甘迺廸中心舉行美國首演。當帷幕在最後一個急速、強烈、悲壯的和音中徐徐落下時,全場近兩千名觀衆起立、鼓掌、歡呼達十餘分鐘之久。人們被這激動人心的音樂、緊張曲折的劇情、動人肺腑的歌唱所震撼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原野》的回聲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歌劇《原野》以中文在美國華盛頓首演,獲得熱烈的回響。在此摘選兩篇英文報刊──華盛頓郵報及紐約時報──的樂評、台灣樂評家呂懿德的評論,以及黃輔棠觀賞中國歌舞劇院在大陸演出《原野》的錄影後所作的評介,從不同方向對此齣中國歌劇的創作及演出加以探討。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大陸《原野》移植台灣舞台
由大陸作曲家金湘根據曹禺同名劇作所作歌劇《原野》,去年年初在美國華盛頓首演得到熱烈回響後,省交耗資近二千萬,邀請了旅義歌劇女導演王斯本返臺執導,德籍設計師舒勒富負責舞臺、燈光及造型,將於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十五日在台演出。本刊特帶領讀者一訪臺中省交排練現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灣的中文歌劇
從六十八年的《白蛇傳》開始,中文歌劇的創作與演出一向易引發爭議,同時也成爲藝術工作者極大的挑戰。如何能打破中西藝術形式的隔閡,而創作出中國人自己的歌劇,在大陸歌劇《原野》在台搬演之際,我們特請在台灣曾數次執導中文歌劇演出的聲樂家曾道雄,爲讀者回顧中文歌劇在台蘊發、成長的背景及經過,同時也提出他個人對中文歌劇發展的建議。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假如歌劇是戲劇」 簡介《伍采克》及薛候的舞台藝術
歌劇不是戲劇。可是隨著歐陸「導演劇場」的風行,觀衆對歌劇「導演」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繼上期〈莎士比亞在歐陸〉中介紹法國導演薛候及其所導的《哈姆雷特》之後,楊莉莉再度深入分析薛候執導的歌劇作品,證明歌劇可以是、也應該是音樂及戲劇的完美結合,而非指揮與導演的權力之爭。
-
入門
義大利歌劇源起
一五九七年的某一天,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城屹立在蔚藍晴空下,陽光撒落在充滿古典希臘美學的建築物之間,營造出流動的光影,而澄澈如水的空氣中更瀰漫著濃厚的藝術氣息與人文精神。這一天柯西伯爵(Jacopo Corsi, 1561-1602)正在進行著一椿歷史性的演出,大詩人李奴契尼(Ottavio Rinuccini, 1562-1621)根據阿波羅與巨蟒搏鬥的神話故事創作了劇本,作曲家培利(Jacopo Peri, 1561-1633)爲之譜寫音樂,第一齣將音樂與戲劇結合在一起的舞台表演《達芙妮》(Dafne)將在當晚開鑼。 在此之前,將戲劇表演與音樂演奏混合的演出形式對義大利人並不陌生,例如類似默劇以手勢動作表演神話或寓言的「假面戲」(mascherata)和以對白爲主,動作爲輔的「穿揷戲」(intermedio),在演出當中均使用了相當的聲樂和器樂演奏。「田園劇」(pastorale)和「牧歌喜劇」(madrigale comedia)更是將詩歌直接納入舞台表演。但是在這些廣爲義大利人所熟知喜愛的戲劇裡,音樂只能算是戲劇的附屬品,穿揷的娛興節目而已。究其因,乃在於當時音樂的表現形式侷限在講求和諧、均衡、平穩的複音音樂(polyphony)領域中,複雜的對位固然巧妙的使各聲部編織成完美的和聲進行,相對的卻削弱音樂的張力,從而喪失了戲劇性的效果。培利在《達芙妮》中卻嘗試突破這困境,而從該劇演出受歡迎的程度來看,他的嘗試不但成果非凡,同時也爲日後義大利的歌劇黃金時代打下第一支柱子。 同好會催生新音樂 《達芙妮》的創作藍本構思事實上是源自古希臘的悲劇。由於佛羅倫斯是「文藝復興」的重鎭,「文藝復興」的本質便是發掘古希臘人的創作靈感並歸納成創作時類以遵循的理論基礎。戲劇和音樂的創作者無不奉古希臘悲劇爲圭臬。可惜的是時空乖隔加上文化的差異,重現希臘悲劇的原貌終不可得,而退一步想掌握希臘悲劇演出形式基本精神的硏究也曠日廢時。《達芙妮》所希望複製的古希臘悲劇精神就是想結合音樂與戲劇,以抽象增補具象,以具象定住抽象,舞台表演不再「聲」、「色」涇渭分明,而是二者融爲一體,爲觀衆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感官經驗。 柯西、李奴契尼、培利固然是歌劇的接生者,佛羅倫斯人對希臘精神的嚮往以及領主、富商一擲
-
入門
移花接木虛張聲勢
從《費加洛》的後花園,《波西米亞人》的巴黎拉丁區,到《阿伊達》裡眞槍實彈的人面獅身像,或是反以黑白色調表現濃厚後現代主義,小小的舞台竟可以移花接木、扭轉時空以襯托歌樂情境,增強戲劇張力。歌劇幕後的藝術對整體演出就如調味料般,掌控了色、香、味。
-
即將上場 Preview
情慾與肢體的纏綿糾葛
《菊豆與天靑》取材自大陸作家劉恆的中篇小說《伏羲.伏羲》,繼張藝謀拍成電影揚名國際之後,舞蹈家游好彦更大膽的將其改編成一齣舞:舞者的展現,時而曖昧、時而冷閉、時而激情、時而奔放,線條常呈幾何形,曲度銳利。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編國劇《孫臏與龐涓》
新編戲《孫臏與龐涓》結合海峽兩岸優秀劇壇人士共襄盛舉,在導演兼主角李寶春的調度下,捨棄花俏自由的表演動作,使傳統戲曲的優點畢現於舞台。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大衛寶燈的布偶世界
一九九三年的中華國際兒童藝術節二月中旬起在全省展開巡演,包羅了演奏、魔術、小丑大會串及布偶表演,其中淸新的《小小無尾熊流浪記》將使孩子們接觸到另一個更富敎育意義的奇幻世界。
-
即將上場 Preview
阿貓阿狗淡水小鎭
四年前,四年後,「果陀」兩度搬演《淡水小鎭》,時逢「果陀」五週年慶,讓我們看看這個「小鎭」,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躍台灣情 台北民族舞團九三年公演
《鼓之祭》《古韻情》《慶神醮》是台北民族舞團今年公演的三大代表舞作,完整地呈現出台灣本土風格;而整編增添的片段,又賦予戲劇性的新貌。
-
即將上場 Preview
頑童驚夢 拉威爾歌劇《小孩與魔咒》
經歷兩年的籌劃,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將在四月初首演拉威爾的童話式歌舞劇《小孩與魔咒》,這場充滿想像力的演出,由樂團在台下樂池伴奏,音樂家於舞台上兩側演唱,舞台中心則由蘭陽舞蹈團的小朋友融合芭蕾與現代舞,舞出孩子的幻想世界。全劇長四十五分鐘,在四月這個屬於小朋友的月份,最適宜家長帶著小孩去欣賞。
-
近期演出
雲門舞集二十週年
「雲門舞集」已邁入堂堂二十週年的生日。這個帶動台灣舞蹈界,甚至文化活動的團體,將在今年呈現二十年的努力成果。 結束了台北的演出,從二月起,雲門將作全省巡迴的舞蹈公演。這項定名爲「新春起跑」的演出,包括有〈薪傳〉〈涅槃〉〈我的鄕愁,我的歌〉〈海濱大道〉〈紙天空〉等舞作,分別呈現傳統、民間、鄕土、現代、前衛等諸般風格。節目將分別兩套舞碼,輪流演出。 除了二月至四月的舞作展,尙有八月的《九歌》,至於「靜態展」則安排於夏秋兩季。「文化講座」、「文化之旅」訂於四月至七月之間,詳細演出時間請洽(02)772-1831。 (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