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
奈何未享天籟美 評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樂團演奏會
聞名於世的荷蘭皇家阿姆斯特丹音樂會堂管弦樂團在名指揮家夏伊的領軍下,九月份帶給台北市民星光與音符交燦的夜晚。稍憾的是樂籟雖美,終究難臻天音。
-
回想與回響 Echo
滄桑的歷史,痛苦的呼聲 佛拉明哥音樂
西班牙克莉絲汀娜.歐亞絲舞團(Ballet Christina Hoyos)於九月底來舍表演。第十一期的《表演藝術》雜誌刊出賴秀峯和許金仙女的兩篇專文,並於國家演奏廳舉辦一場演講。然而,所有的焦點都集中於舞蹈方面,忽略了佛拉明哥(flamenco)的另外三分之二:歌唱與吉他音樂。本文的目的就是要爲其音樂作一簡介。
-
回想與回響 Echo
是藝術問題,更是權力問題 從一個宗敎活動談起
今年的「台北縣中元普渡宗敎藝術節」,由地方政府主辦,民間文敎基金會執行;活動地點遍及土城、板橋、中永和等地重要街道(主要表演區爲永和中正橋下),參加民衆超過十萬。這樣熱鬧滾滾的地方活動,究竟背後有什麼樣的意義?都市邊陲的民間藝術與都市中心菁英藝術的差距,又顯示了什麼樣的權力關係?
-
專欄 Columns
合唱表演的多樣性和潛力
合唱有極豐富的表現力和極自由的發展性,其音樂的創作日新月異,其呈現的方式更非一成不變,比起交響樂,它更容易普及和深入民間。
-
專欄 Columns
後現在的表演藝術模糊了旣有的藝術類型
任何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遭遇到二元背離的矛盾,一方面企圖建立規矩,另一方面又嘗試突破規矩。戲劇便在這種「破」與「立」的辯證關係中發展著。
-
專欄 Columns
壞人也喜歡藝術
壞的制度會產生好的藝術,好的制度也會產生壞的藝術。要怎麼解釋這個現象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腳尖下的旋轉舞台
在澳洲,有兩個會跳的東西聞名於世:一個是袋鼠,另一個就是十月即將來台的澳洲芭蕾。 較之歐洲其他歷史悠久的芭蕾舞團,一九六二年創團的澳芭算是後生晚輩;就因爲如此,它可以更開放,更毫無拘束地接受各種流派的洗禮,展現旺盛的朝氣。 我們將帶領讀者踮起脚尖一起進入芭蕾的世界,從澳洲芭蕾論及芭蕾的各個流派,到現代芭蕾的興革史介紹,以至最後縱觀從古典芭蕾到當代舞蹈的舞台景觀。
-
周年慶
周年慶
《表演藝術》創辦至今已屆滿一年,這一年時間雖甚短暫,卻是一個辛苦的歷程。我們感激大家所給予的精神鼓舞,與各種支持,使得這份刊物能在漸進中成長。我們希望藉由雜誌的媒介,增加大家對表演藝術的興趣與了解,並期喚起大衆參與,共同來提昇我們文化生活的素質與水準。由於雜誌創辦未久,在内容及推廣方面,尚有許多的工作猶待拓展,因此我們必須秉持日新又新的原則不斷地努力,同時也希望文敎界、新聞界及社會大衆能繼續給予指敎,使它能更符合大家的需要,也能爲讀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表演藝術》在整個文化的園地中,只是一個樸實的園丁,我們保證他將會盡忠職守,默默耕耘,期能帶給這塊園地生機與美景。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任 李炎
-
雜誌文章索引
表演藝術雜誌 試刊號至第十一期 作者索引
【外國人】 亨利梅哲/我想要做的是以音樂爲主導的文化推廣運動 10 試刊號 果托夫斯基/劉蘊芳譯/從戲劇到行動,表演到非表演 117 試刊號 魯福尼譯/芭蕾之星與歌舞伎之星的交會─ Y.格瑞格勒布契與玉三郞的對話 12 第一期 Nesta McDonald/林爲正譯/弗金與「現代舞」 91 第一期 C. Fronteddu/郭昭澄譯/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 9 第三期 康沛風(Matthias Kron)/奧地利的文化政策 97 第六期 索可洛夫/司格林譯/括了浪漫芭蕾一個耳光─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吉賽兒》 120 第六期 三島由紀夫/李立亨譯/《沙德侯爵夫人》寫作筆記 9 第十期 【二劃】 丁琮鈴/葛拉斯與黃哲倫的歌劇《旅程》 105 第二期 丁長勤/義大利歌劇源起 36 第五期 丁洪哲/在北京看《原野》 131 第七期 【四劃】 壬維詰/弄假成眞的遊戲──評《救國株式會社》 92 試刊號 壬維詰/從《無鳥國》談兒童劇的創作與演出 61 第一期 壬維詰/台灣渥克《肥皀劇》 112 第四期 王墨林/玉三郞之美 8 第一期 王墨林/歌舞伎「女形」身體論 21 第一期 王墨林/玉三郞與歌舞伎──女裝的擬態文化 24 第一期 王墨林/東京劇場的風景線上 47 第一期 王墨林/《阿詩瑪》的民族美學 79 第二期 王墨林/一九九二年實驗劇展彙評 70 第四期 王墨林/劇場新人類的誕生──「發條橘子」的兩齣戲 109 第四期 王墨林/歌舞中的政治圖像 74 第五期 王墨林/蜷川的現代劇場之路 66 第六期 王墨林/《雷雨》《米蒂亞》與無措的觀衆 108 第八期 王墨林/兩岸三地前衛戲劇會談 60 第十一期 王曙芳/底細蔡琴爵士樂 111 第一期 王曙芳/奇柯瑞亞爵士樂團台北演奏會 10
-
編輯室
生日願望
十月,對《表演藝術》的編輯室而言是個特別的日子,從搬進第一張椅子在此整建闢「室」,十二個月來編輯同仁們或熬夜趕工打地鋪,或讓自己日夜湮没於稿堆中,而不知晨昏,不辨日月,回首這斬荆劈棘的來時路,的確是個辛苦的歷程。而《表演藝術》也就像個嬰孩般,在這段路程中蹣跚學步、呀呀學語,没有前例可尋,没有範本可供參考,如何讓時間的表演藝術轉移到平面空間精采呈現,全依賴同仁們的摸索,及文化界朋友所給予的建議與鼓勵。 十月,《表演藝術》周歲生日的今天,對我來説卻是個沈重的開始,這篇〈編輯室〉也是個沈重的報告,因爲實地的編輯室裡,黃總編輯碧瑞及與我有數月「革命情感」的另位文稿主編閻鴻亞必須暫放下編務工作,而由我與其他伙伴們繼續看護這剛站穩脚步的「孩子」,一方面心中惶恐自己如何擔得了如此重任,另方面深怕有負黃總編輯所託及各界期許,而戰戰兢兢。在《表演藝術》一歲生日吹熄蠟燭之前,我悄悄許下心願,希望在未來的日子中這本雜誌能在大家繼續的愛護與支持下,茁壯成長。 這個月裡,編輯同仁們心中忙著學習「獨立」,手上忙著料理生日菜單,起初有點兒慌亂,但一年累積下來的編輯經驗與團隊默契終究發揮了效果,不但工程浩大地把從創刊號至第十一期的雜誌依單元及作者分類索引,以供讀者査閲資料參考,同時更將報導的觸角伸向了南半球。 澳大利亞,一個没有傳統綑縳的國家,其文化的發展一如南太平洋的火山活動,不斷地爆發熱力。原始與現代,在這裡盡現原色,歐洲與亞洲的影響在這裡交融,即將來台的澳洲芭蕾便是從這樣一個移民性格強烈體質中發展出來。回溯「澳芭」歷史,我們索尋到了古典芭蕾的不同流派是如何在這塊樸質的土地上著牀、融合,並向世界舞台展現她自己的姿態。同時我們也爲文介紹了芭蕾的現代流變,看現代芭蕾在二十世紀革命洪流中,在顚覆與傳統的拉鋸中,如何發展出與現代舞抗衡的新美學。 另外,在玉山山區的特富野、達邦聚落裡,隨著串串金黃小米的收成,鄒族族人們以感激的心及虔誠的祭儀表達了對天地的謝意,儀式中的歌舞不是豐收的狂歡,而是與天地的感恩對話。我們的編輯同仁們也特地親自驅車進入部落,去感受那一份豐年祭中易被人忽略的虔靜氣氛。 山巔水湄,原住民的文化在澳洲大陸因著政府的政策有了保存與創新的多樣風貌發展,而成爲澳洲文化鮮明、獨特之處,反觀台灣原
-
澳洲篇
南太平洋上重要的藝術活動
世界上最小的洲和最大的島上的唯一國家──澳大利亞,在這一波世界經濟衰退中亦不能倖免,但是透過藝術塑造國家獨特風格的觀念已深植澳洲人民心中,每年大大小小的藝術節慶有三百個。本文除認識澳洲的文化補助政策外,並簡介主要藝術節,提供讀者參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踮著脚尖的雲朶 專訪澳洲芭蕾舞校前任首席敎師石聖芳(Else Tjiok)
澳洲芭蕾舞團歷史不算悠久,但充沛的朝氣以及融和各種流派的高超技巧,已使得其芭蕾舞藝臻至一流水準。本文特別專訪石聖芳女士,談澳芭如何在南半球發展其多元、具世界性的藝術風格。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代芭蕾的誕生 俄國芭蕾舞團(Ballet de Russes)的幾個編舞家
在藝術的領域上,最爲人所敬仰的,就是那些敢於向形式挑戰的人吧。二十世紀初,受到現代思潮的衝擊,芭蕾舞者步出了公主和王子的城堡,在現代音樂家的樂聲中,開創出一片遼闊的新天地。他們質疑、反省,挽救了舞蹈藝術的衰亡,在舞蹈的荒原上開墾出一片片的春天。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蹈的儀式本質與舞台景觀
舞蹈,乃由古代的祭拜儀式演化而來。在中國文字裡,「舞」、「巫」同源。即使在當代舞蹈中,儀式的本質也仍淸晰可見。儀式的基本作用之一是使人類互相了解,就此而言,它和藝術的基本功能「溝通」非常類似。檢視當代舞蹈大師的舞作,我們看到了屬於各個時代、文化地區,不同風格,不同表達方式的「新儀式」,肩負著洗滌人類心靈的重責大任。
-
藝術之旅
原始與現代彩雕的澳洲 澳洲的表演藝術
什麼是最具有澳洲特質的表演藝術呢?從原住民的舞樂,到大衛.威廉和路易斯.諾拉的劇作,搖滾音樂,現代舞蹈,都可讓人感受到一份澳大利亞的精神。
-
焦點
許萊亞與《美麗的磨坊少女》
十月下旬,德國抒情男高音彼德.許萊亞將爲台灣的樂迷帶來《美麗的磨坊少女》;讓我們深切期待這位與費雪狄斯考齊名的藝術歌曲詮釋者,爲這微涼的秋日唱出浪漫詩人特有的哀愁。
-
焦點
蒹葭怎能不聽水車訴情
從第一位演唱《美麗的磨坊少女》說起──莊裕安爲我們一一介紹在唱片的發展史中,一些別開生面的「非主流」詮釋以及衆家公認、備受推崇的演唱版本。快來聽聽這些「舒伯特的歌手」們,如何對美麗的磨坊少女訴情!
-
焦點
浪子回頭時 葉靑的「歌仔戲溯源」意義
「早期歌仔戲就像浪子一樣,有路無厝,完全要靠自己的奮鬥、打拚,才能立地生根,爲自己創造一個梨園的大家庭。」旗下擁有數十名成員班底的「葉靑歌仔戲團」團長葉靑如是說。
-
藝術節 Festival
一個新的開始──TIFA 獻給大家的台北國際藝術節
台北舉辦的表演活動,從以前「有就好」,到近幾年來因兩廳院的啓用而國際級巨星、團體一一來到,不但使得台北成爲亞洲演藝的重要一站,也直接刺激了國內的演出活動。觀衆胃口的提高,節目的規畫就不得不大動腦筋,組合菜色、加強包裝,除了色香味之外,還得顧及「健康槪念」和「聰明滋味」。而紐約,一個以觀衆嘴刁聞名的城市,新一季節目又是如何煞費苦心企畫?從報導中也希望提供給計畫紐約遊的讀者一個選擇參考。
-
藝術節 Festival
紐約音樂遊
紐約是個龍蛇雜處,各路好漢雲集的國際大都會。只要你想得到的,它都提供。假始你剛好是個古典樂迷,你的麻煩可能是經常面臨「魚與熊掌」的困境,不知如何取捨──好節目多到超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