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人物
黃宇琳:用跨越劇種的生命力重塑表演
黃宇琳以高超蹺功,配合優美唱腔與精緻身段,被譽為「京劇小天后」;近年在因緣際會下與歌仔戲接觸,不僅替其注入活水,也重塑自己的表演。即將於7月以〈癡夢〉與〈活捉〉組成「黃宇琳專場」,除展現自己整理跨界經驗後的「回到京劇」,同時是對京劇演員擁有代表作的肯定,替40歲出頭的她立下演藝生命的座標。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我們來做閱讀專題吧。」每回進編輯室開會,目光總會被激發靈感的成群書堆、雜誌堆吸引,很早便在心裡埋下這個想法。近日適逢部門之間工作區域調動,編輯們忙著將辦公物品從A區搬到B區,許多壓在箱底、塵封已久的書籍,又如古物出土般地被重新上架,也讓這樣的想法再次湧現。 「閱讀,是如何激發劇場人創作╱創造?」會議上,我先起了一個頭,「除了談閱讀,是否要把有文本的閱讀全都放進來?」慧慧主編接續著說,同事們也陸續丟出讀樂譜、舞譜、劇本、有聲書等想法,最終逐漸形成這一期「從劇場閱讀談到閱讀劇場」的專題面貌。 於是,封面故事「閱讀,及其所創造的」邀請了14位表演藝術工作者,提出3本影響他們創作最深的書籍,開出一份百讀不倦的書單。再從導演、編劇、作曲家、舞譜教師、聲音演員的閱讀術中,深掘不同文本的閱讀,如何激發他們再創作。 兩位劇場前輩耿一偉與鴻鴻,對譯介外國表演藝術書籍到台灣一直不遺餘力。因此也邀兩人聊聊為何視閱讀為劇場重要的基礎工程,及始終持續不懈出版劇場讀物的決心。 曾翻譯過不少表藝領域好書與國外演出字幕的能手白斐嵐,則在〈劇場ㄟ冷知識〉單元,與我們分享翻譯時絕不能隨意破哏、得留意還原文本整體語調、情緒與情境、考量到異文化接收度等5大「鋩角(m-kak)」。〈焦點人物〉則採訪7月即將演出個人專場的「京劇小天后」黃宇琳,近年跨界至歌仔戲舞台演出後,再度回到京劇及加入職業劇團的心情。 用鏡頭閱歷人生,化瞬間為永恆,似乎是攝影師的天職。這期〈Gallery〉帶我們看見劇場工作者在鏡頭前卸下武裝,分享自己經歷懷孕、結婚、失戀、為人父母、醞釀作品、跳最後一支舞的重要時刻,攝影師林政億則用他的鏡頭捕捉這悲喜交會的人生一瞬。 「我都是從書裡找武器」前文化部長、青平台董事長鄭麗君受訪時這樣說道。閱讀對她而言,是能從中拓展生命經驗、讓思想變得更為自由、找到改變現實世界作用力的利器。數位時代,讀書或許不再是所有人獲取知識、認識世界的唯一管道,卻偶爾還是能讓人沉澱下來,在迷惘時找到一條指引。因此,帶上一本書吧,偶爾翻讀,說不定你也能從中找到一些珍貴的禮物。 客座總編輯 江家華</st
-
文化部與OPENTIX合推藝文消費回饋機制 7月1日上線
為支持藝文產業,鼓勵民眾參與,文化部與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合作,推出「OPENTIX紅利點數」藝文消費回饋機制,7月1日正式上線。凡在OPENTIX平台上符合「首次參與」、「二次消費」、「跨域消費」的消費者均可獲贈紅利點數,後續不管是看表演、電影、展覽、聽講座、文創商品等購買行為皆可使用點數折抵,參與越多紅利點數越多,讓藝文消費不只累積感動,也可以有實質回饋。
-
「ISPA臺灣夥伴計畫」徵選表演藝術行政工作者加入 7月15日截止收件
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首次與「國際表演藝術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ISPA)合作,共同徵選2名台灣表演藝術行政管理人員,加入「2023-2025 ISPA臺灣夥伴計畫」。入選者將成為ISPA會員,連續三年參加國際表演藝術協會每年1月於美國紐約舉辦的年會,建立深厚國際人脈,發展國際交流、共創、合製等不同合作機會。
-
雲門草地派對6月18、19日登場
淡水雲門劇場本週末打造夏季草地派對日,結合劇場演出和戶外演出與市集活動,兩天精采豐富的多元表演在雲門劇場及園區各個角落輪番上陣。知名劇團金枝演社、偶戲團隊飛人集社、臺灣管樂團木管五重奏與原。雙簧三重奏、蒂摩爾古薪舞集、馬戲大環藝術家楊世豪、扯鈴表演家黃翊與留法擊樂家謝佩穎、Naughty Swing搖擺舞團等一次滿足。
-
北藝中心正式開箱 明華園總團《東海鍾離》開幕季首演
歷經10年漫長等待,眾人引頸期盼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即將正式營運,開幕季首檔節目特別邀請明華園總團開箱演出,國家文藝獎劇作家陳勝國2022年度新作《東海鍾離》將於7月2日、3日在臺北藝術中心大劇院演出3場,由孫翠鳳領銜主演,演員陳昭賢、陳昭婷、陳子豪、晨翎、吳米娜、姜琬宜、柯進龍、張閔鈞等人共同演出,演出陣容以青年演員為主,明華園總團的舞台也保持開放的態度,接納優秀的歌仔戲青年演員「打開可能」,給他們舞台讓他們「成為可能」,呼應北藝中心的「打開可能、成為可能」。
-
兩廳院夏日爵士20周年 台灣爵士大爆發
自2003年國家兩廳院首次以爵士樂為題主辦的藝術節「夏日爵士」至今已經20周年,在此里程碑之際擴大策展面向,體現兩廳院長年的爵士情懷。除了演出節目之外,今年將透過紀錄片在紮實田調中深度訪談23位台灣爵士樂大師與關鍵人物,在影像上呈現兩廳院20年來經營爵士樂的歷程,細緻爬梳夏日爵士與台灣社會脈動的20年,除了給觀眾感動與回憶,更規劃台灣首場「More Than Jazz 不只是爵士」特展,精選呈現自1960年起爵士樂在台灣的各種歷史畫面;展覽現場將重現70年代的爵士舞台,亦有爵士大樂隊Jam session演出,一系列活動外還有傳承精神的爵士音樂營。今年更是突破紀錄:由4位台灣爵士音樂家主導策畫,集結近60名爵士好手打造12場各具特色的爵士節目。今年8月歡迎走進兩廳院,感受夏日爵士的音樂熱情。
-
2022臺北兒童藝術節 招募玩家今夏玩過界
邁入第23屆,臺北市政府每年夏季為大小朋友帶來豐富藝文體驗的「臺北兒童藝術節」,將於7月2日至8月28日間展開。今年從新落成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為起點,將想像力拓展到北市各地,以「玩過界Play by Your Rules」為主軸,內容包含音樂、戲劇、舞蹈、馬戲、偶戲、音樂劇等,推出17檔售票節目、52檔免費活動,總計超過200場演出,招募大小玩家,一起玩過界。
-
魏德聖創意發想 北市國精釀原創國樂台語歌劇《蔥仔開花》
吸引樂壇目光的北市國TCO劇院,繼2017年《李天祿的四個女人》、2019年《我的媽媽欠栽培》之後,今年度與音樂劇團躍演合作、再次推出原創國樂台語歌劇《蔥仔開花》。本劇主創陣容堅強,由導演魏德聖擔任創意總監,榮獲多座金曲獎的作曲家李哲藝擔任作曲與指揮,尚和歌仔戲劇團團長梁越玲編寫劇本,躍演藝術總監曾慧誠擔任導演,搭配臺北市立國樂團磅礡的現場演奏,將於7月8、10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11月4、6日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隆重登場。
-
2022 Cultech文化科技共創集智提案徵選活動 最高首獎10萬元等你拿
近來元宇宙(METAVERSE)、非同質化代幣(NFT)等議題非常火熱,越來越多人想投入相關產業,在文化科技領域中,也有許多優秀的企業加入。文化科技發展協會因應市場及企業需求,邀請有興趣的各位來集思廣益,針對文化科技議題提供最新潮、最有創意的創新提案或解決方針,最高首獎10萬元得主說不定就是你。收件展期至2022年6月8日止。
-
持續推支持政策 協助藝文產業邁向防疫新階段
表演藝術產業具籌備期長,但整年收入僅靠數場演出票房的特殊性,團隊在歷經2年多疫情襲擊多波停演,正逐步邁向正常演出之際,卻又面臨與先前場館受防疫管制截然不同的考驗,包含演出人員確診或需居隔以致演出臨時取消或延期、觀眾進場信心不足等。
-
藝術家請回答 提問徵稿
#嚴俊傑 #布拉瑞揚 #陳勝在 #鄭雅升 #謝瓊煖 期待您的直球對決~來提問吧!
-
腦海裡的旋律
老狗能學新把戲!學習演奏樂器有助大腦可塑性
「教我彈鋼琴,好嗎?」我的婆婆80多歲,身體健康、社交活躍,有很多興趣的她不滿足於烘焙和園藝,去年冬天決定學一項新技藝,樂器之王「鋼琴」成為她的首選。我的琴藝雖然不怎麼樣,但很願意陪著婆婆練琴。大腦科學家有個說法:「一樣樂器在手,大腦如同開趴放煙火。」高齡長輩願意嘗新,甚至挑戰學習樂器,我樂觀其成,因為學樂器就像讓大腦上健身房進行全身運動,對銀髮族很有幫助。
-
ARTalks
他只能跳舞:僻室《半金屬》
編按:作為編劇陳弘洋「星際計畫」系列作品,《半金屬》從金星於占星學中所代表的關鍵字:「婚姻、愛情、藝術、交際、和諧、奢華、審美觀、娛樂」出發,以How-you-like-that的方式,雜揉元素週期裡半金屬介於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特質,嘗試以複雜的聲響及多重敘述線的Stupid-love,再現夜店的糜爛和歡快。
-
入戲的觀眾
「強」人所難?「強人」所難?
今年2月25日,對岸譯為「捷杰耶夫」的俄羅斯指揮強人葛濟夫(Valery Gergiev)計劃一天內先後在莫斯科和紐約登台你沒聽錯,距離7,506公里的莫斯科和紐約。葛濟夫用時差趕場,莫斯科散場直奔紐約與維也納愛樂相會(至於怎樣排練,那就見仁見智了)。你若看過他的網站,音樂會/歌劇曾1年高達350場不說,早上在海參崴的馬林斯基分院登台,晚上回防聖彼得堡馬林斯基本部之情事亦不稀奇,不過強人也有踢到鐵板的時候,2019年拜魯特音樂節指揮《唐懷瑟》空檔之間他故技重施,在薩爾茲堡跟其他音樂節間飛來飛去,終於被華格納的死忠樂評和觀眾噓爆。
-
攝影手札
預設值
大幕升起之後,「景」和台前、台後的工作人員與觀眾一起變化。
-
戲劇 歡愉狂喜下的悲觀主義
從《悲傷ㄟ曼波》到《手路》的台味馬戲美學
不使用動物作為馬戲演出的元素是當代馬戲(Contemporary Circus)的重點,而從傳統的技藝與方法,再透過跨界融合,找尋馬戲與當代社會、個人、地方乃至於政治連結,並探索各種可能性,是許多台灣馬戲創作團隊正在努力的事。然而,「馬戲」進到台灣後,應如何找到應有位置?又或者,我們該問「當代馬戲」所指為何?或者,該是如何樣貌?
-
練物闢
伸縮吊衣架
劇院裡微涼的空調,和她冰冷靜謐的外表似乎融為一體;深黑的四肢與金屬般的上半身,與她不苟言笑的個性,似乎也極度呼應。雖然個子不算小,肩膀也相當寬,但她並不是一個亮眼的人,遠遠看到總是會和背景黏合,若沒有注意,可能無法發現她。當然,她在工作時就不一樣了,身上會掛滿一大堆衣服,簡直就像是一棵長滿了各式材質布料的樹。而當她被拉動,四顆塑膠輪子壓過後台房間的地毯,無聲無息,也像是一頭身上披滿了各式皮毛的野獸,伺機而動,她,是佇立在幕後的一叢影伸縮吊衣架。
-
職人的圖鑑
武場領導:戲曲音樂的指揮者
要解釋「武場領導」,或許得先明白「武場」是什麼。「武場」與「文場」組成戲曲演出的「後場╱文武場」,也就是傳統戲曲的伴奏樂隊。本期「職人的圖鑑」特邀國光劇團孫連翹分享他多年的武場經驗,看武場領導如何確保演出的節奏,用音樂指揮出一台好戲。
-
書信體
身體 II
YC, 上週教課,我和學生展開了有趣的對話:「你也知道練習要懂得放鬆吧?」她點點頭,「知道啊。」「但就是沒辦法?」「對啊。」「你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不是。」「你不信任你的夥伴?」「也不是。」「那我們緊緊抓著的是什麼?」她望著我,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瞬間同時指向了她和我。當然,我可以這麼分析,「無法放鬆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身體能力,那就是要靠訓練的累積來逐步調整;一個是心理因素,要面對的,顯然是不同的工作路徑。」課程結束後,問題在我體內駐足,繼續發酵,溢出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