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舞蹈 2018鈕扣計畫
四位舞蹈遊子 將生命點滴編織入舞
每年邀請旅外舞者回家編舞跳舞的平台「鈕扣計畫」,今年邀請了余采芩、劉方怡、李明子與陳崇賢回台展演自己的創作。他們或自問自剖,或探索人際關係,以舞作抒發生命走過的種種感受,以多樣風貌呈現各自的歷程風景。
-
焦點專題 Focus 沒有風格,自成一格
劇場煉金師郭貝爾
郭貝爾,幾乎就是一個引發話題的代名詞。 打開耳朵聆聽他的創作,有巴赫、貝多芬、史卡拉第、也有流行與現代。蟲鳴鳥叫是他的元素,機械噪音屢見不鮮。 張開雙眼,場上演奏家踢足球、打羽毛球,老人跳舞、孩童作畫,還有煮沸尖叫的笛音壺。 所有的奇特在舞台上出現,刺激感官又讓思緒迷亂。但更深一層探究,他所要講的,無非是這一片土地與人類間的故事。 然而最樸實簡單,卻是最震撼的部分。透過音樂劇場,他犀利地、不斷地提問,逼得我們面對逃避的現實。 作曲家、劇場導演、舞台設計者、策展人沒有一種解釋可以定義他,只因他沒有風格、自成一格。
-
焦點專題 Focus 迷樣的空間 缺席的美學
難以定義的創作者——郭貝爾
創作縱橫音樂、劇場、視覺藝術領域,角色兼及導演、作曲家、教育者,「難以定義」可說是郭貝爾最鮮明的特色。他可說具備了「文藝復興人」全才的特質,因自身的能力與多樣興趣,郭貝爾超越了傳統藝術框架,擴充了編曲的概念,他演繹樂器和聲響的方式,也擴充至劇場空間和光線效果中,並將語言和動態視為材料運用自如。繼《白紙黑字》、《史迪夫特的事物》與《進擊的狂想》,他的音樂劇場又將造訪台灣,讓本地觀眾能再度以五感體驗其獨特的藝術思維。
-
焦點專題 Focus
熟悉又奇異的事物 微妙又震撼的風景
歌手背對著觀眾,圍繞一台老舊電視機,有如圍繞著一位老友,與雜訊一同合唱,在休止的瞬間,像是電視機也會呼吸換氣太多看來有如施了魔法一般的畫面與音樂,都展現了郭貝爾的童心與想像,取材自生活,進而在劇場時間中形成獨特的美感,消除了生活與劇場之間的界線,郭貝爾讓「物」與人的位階均等,物不再只是靜態被動,造成觀眾常識的衝擊。在舞台上,物與人之間的一來一往,衝突與和諧的氛圍中,引起有如東方哲思中「物我合一」的感受。
-
焦點專題 Focus 《代孕城市》作曲家暨導演郭貝爾
我希望以作品與觀眾眼神交換
即將於八月來台演出的《代孕城市》,是郭貝爾一九九四年時應法蘭克福城市與德國青年愛樂樂團慶典委託而作,是他第一個大型管絃樂作品,迄今已在多個城市演出過。郭貝爾說:「我發現『樂團』及『城市』兩者之間,有些時候是非常類似的,就像不同演奏群相互抗衡、在不同美學層次中相互碰撞一樣,以不同經驗尋找可能性並且與觀眾交流。」
-
焦點專題 Focus
大城市的混血音景 連線台北
《代孕城市》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愛爾蘭作家雨果.漢彌爾頓的同名小說,郭貝爾從書中汲取靈感,將文字編織成一個走出音樂廳外的音樂劇場。在與多個城市共振創作後,《代孕城市》將連線台北,將在台北捷運的北投機廠中,讓台灣樂迷跟隨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腳步,走進這個重機械基地裡的城市音景
-
戲劇
「青少年劇場」青春宣言的虛張聲勢
究竟要吸引觀眾關注的「青少年劇場」定義為何?所預設觀眾群到底是青少年,還是關心青少年議題的觀眾?所表現的內容和主題與青少年有所相關,即可稱作「青少年劇場」嗎?這屆新點子劇展並未提供明晰的答案,也讓這樣的命題成為一個假議題,無法達到預設的目標,最後卻彰顯出這樣的青春宣言,僅停留在啦啦隊口號似的虛張聲勢。
-
戲劇
單一論述的試題機器
從一開始的選擇題到後半部答案只有是否兩項的是非題,整場「試題」中絲毫沒有模糊地帶,答案亦無雙重可能,儼然就是一個具有完整標準化生產過程的工廠。不論是考場還是工廠,的確不難看出創作者反對現行考試制度的鮮明立場,表面上輕輕嘲諷,骨子裡是重重抨擊,相當有層次地以各種考試方法來呈現,但整場下來,一言壟斷,少了抗衡聲音,因而缺乏辯證。
-
新銳藝評 Review
薪傳之際的曖昧與超越
本次小生江亭瑩已有大將之風,從開始的斯文、後段惡行遭揭發時的丑感、乃至最終被活捉、極耗體力的身段均顯見成績,但全劇更多虧甫於二○一七年度以本劇主角拿下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最佳演員的張孟逸團長演出女主角,多層次的演出張弛有度、亦絕無鬆懈疏漏,她精采的做工在讓眾人喝采之餘、也讓我即使連看數場仍舊頻頻拭淚。
-
ARTalks
聲態學:「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紀錄」作為跨域事件
在我看來,某種連結著聲音、生態與身體,抑或,可將之暫且稱為「聲態學」(Echo-logy)的策展思維與方法,於焉誕生尤其當我們在影展微明的影廳裡與立方計劃空間中的「聆聽室」,安靜地坐臥著並想像著傳出的聲音之際,打開了「電影耳」的開關,一個既屬聽覺無意識又是震耳欲聾的未知世界,迴旋不已。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竺定誼 不「斜槓」且專情地 說自己的話
在竺定誼自己的描述裡,他其實沒有「應該要」、「一定要」做演員的想法,但相較於近年許多人的「斜槓」狀態,他其實是很「專情」的!在每個製作裡面,他都試著全心投入、專注在自己的表演工作裡,「我在每個地方好像都是很安分守己地在做我當下面對的事情。」但會讓他感到徬徨的,反而是成為職業演員後,關於演出的內容:「最近也會質疑說,到了這個年紀、有了這些經驗,我到底該做什麼。」
-
企畫特輯 Special
借力使力,為文化創造新亮點
卅五年的公僕生涯,讓嘉義市新任文化局長林青萍鍛鍊出一身功夫,曾歷任文化中心館長、市政府秘書、社會處副處長、企劃處副處長、文化局副局長、交通觀光處副處長、觀光新聞處副處長的她,以熱情與堅持投入工作,上任文化局長後,即發揮企畫、新聞、觀光專長,整合各方資源,希望用文化行銷嘉義,她說:「我的文化整合概念有三個步驟,先借力使力,然後建立整合平台,進而創造新亮點。」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一
面對現況焦慮 面對歷史記憶
總結二○一七年的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作品,第十六屆的台新藝術獎選出了三項大獎,並於六月二日舉行頒獎典禮。這次的年度大獎是由龔卓軍領軍的策展團隊策劃的《近未來的交陪》奪得,視覺藝術類大獎由藝術家姚瑞中的個展《巨神連線》拿下,布拉瑞揚舞團《無,或就以沈醉為名》則獲得表演藝術類大獎。決選評審劉守曜指出,此屆作品大體呈現兩個面向:一是對於現況的焦慮,二是企圖解決與過去(歷史)相關的記憶。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二
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是當代創作者最重要的課題
現為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的丸岡廣美,這些年來致力於亞洲當代藝術交流,抱持著「別再單打獨鬥」之信念開創網絡平台,不只推動合作演出,更期許自身成為創意激盪發想之萌生處。今年受邀擔任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國際評審,雖在頒獎夜所舉辦的「國際決審會客室」(註1)與香港導演鄧樹榮擔任主講,但內容多聚焦於其在TPAM的工作。透過講座前的短暫對談,得以一窺此次參與台新獎評選的過程、對入圍作品的看法,以及近年投身跨國藝術交流的分享。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觀念與實戰經驗分享 為青少年打造戲劇空間
兩廳院以國際論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作為今年新點子劇展「心之秘密青春就是半成品」系列活動壓軸;延續三檔演出積累之人氣與環境討論聲量,邀集國內外第一線藝文人士、台灣政務代表與學界三方,聚焦「青少年劇場」的現狀、過去發展與未來可能,共同探討在此細緻分齡下的群體,於劇場所能經驗的各種可能與未來性。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一位當代音樂家的養成
七月下旬將在指揮麥可.提森.湯瑪斯帶領下訪台的「美國國家青年管弦樂團」,是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威爾音樂中心所主導的培植計畫,趁此機會,本刊專訪威爾音樂中心總監莎拉.強森,介紹這個以全美國學子為招募對象的音樂學習計畫,在他們的規劃中,學員不止學習音樂,甚至有肢體與口語表達課程,也透過國際巡演,認識不同的文化與社會。
-
藝視窗 News
「魏海敏 她和她們」特展 即日起於戲曲中心展出
【台灣】 「魏海敏 她和她們」特展 即日起於戲曲中心展出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魏海敏 她和她們」特展,自即日起至7月29日止,於臺灣戲曲中心.臺灣音樂館B1展出。展覽特邀攝影師范毅舜與紀錄片導演葉蔭龍共襄盛舉,以魏海敏在戲曲角色上的多樣面貌為主題,展現這位「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謎樣百變青衣。展場規劃「多媒體互動裝置」、「魏海敏起居室」、「魏海敏紀錄片」、「范毅舜攝影展」、「後台人生」及「百變旦角」六大展區,為觀眾揭開她一層又一層的神秘面紗,窺見魏海敏不同時期的京劇藝術歷程。 其中「范毅舜攝影展」特別以台南古蹟為背景,烘托魏海敏扮演過的十個經典角色如楊貴妃、穆桂英、虞姬、程雪娥、李桂枝、鐵鏡公主、敖叔征夫人等,透過范毅舜的鏡頭,深刻展現「魏海敏 她和她們」此一主題。而「魏海敏紀錄片」是一部魏海敏的「藝術生命史」,從小海光、當代傳奇劇場到國光劇團,以導演葉蔭龍的視角,以及與魏海敏多年來共同合作的藝術夥伴之對談中,照見這位京劇名伶從東方到西方,從傳統到現代,成長淬煉的點點滴滴。另還有特別打造的「魏海敏起居室」呈現魏海敏的生活空間,展示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傢飾、器皿、收藏小物、手稿、畫作等,彷彿穿越魏海敏的日常生活情境。 7月14日還有一場由魏海敏本人主講的「魏海敏談【她和她們】的邂逅」講座,並於7月21日舉辦兩場京劇臉譜手繪體驗。報名詳洽特展官網 weihaimin.com。 2018「亞當計畫」8月底登場 7月中開放線上報名 由臺北藝術中心主辦的「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今年來到第二屆,將於7月30日起至9月2日,假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行。今年內容包
-
專題
跨文化謀逆之舞後 滿滿問號的交流
今年五月底,驫舞劇場陳武康與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歷時三年的跨文化「共同謀逆」之作《半身相》在雲門劇場演出,謀逆事實包含:演出中穿插演後座談、真正的演出結尾交由隨機觀眾Call Cue、明明是習舞多年之人卻疑似「沒跳什麼舞」等等,評論兩極比南北極還遠! 這次劇場約會媒合了專業創作者與Pro級觀眾:《半身相》看了五場、擔心「對談資訊不對等」的驫舞劇場團長(a.k.a陳武康忠實粉絲)蘇威嘉,與近五年開始觀賞台灣劇場的科技業工作者李知懃,藉著《半身相》展開一場不知會「針鋒相對」或「頗具共識」的談話雖說兩人不約而同穿著藍色上衣出現,大展默契,但,當話題來到李知懃進劇場前還是「搞不清楚這演出要幹嘛」,以及蘇威嘉曾暗暗質疑陳武康「難道整個人生放棄了嗎?」時,我們彷彿獲得了關於這部爭議之作的其他拼圖
-
藝@展覽
攝影藝術的創作初心
自開館以來持續推動的「青年攝影家典藏計畫」的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為日本四大攝影藝術專門美術館之一,這次應邀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起始.永遠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展出包含三木淳、東松照明、細江英公、桑原史成、篠山紀信、橫須賀功光等日本攝影大師的初期作品,讓觀者得以一窺大師的創作啟始。
-
藝@電影
日本奇幻大師 縱橫古今的鏡像迷宮
作品風格奇幻多變的日本電影導演鈴木清順,是許多東西後進電影創作者的偶像,一生精采,起伏驚人,以風格瑰麗的「大正浪漫三部曲」享譽國際影壇。高雄電影圖書館舉辦的「電影歌舞伎:鈴木清順の鏡像迷宮」影展,特別挑選了五部影片回顧,呈現他前衛的影像實驗,及超越時代的美術色彩運用與劇場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