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展覽
那些年,以錄像寫下的歷史……
現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不只是歷史事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聚焦在一九八○年代至九○年代、錄像藝術不約而同於港台萌生時期,展名「不只是歷史文件」是對去年中國發表「『中英聯合聲明』只是歷史文件,不具任何政治約束力」的回應,展出陳界仁、袁廣鳴、王俊傑等台灣錄像藝術家作品外,難得系統性地俱現香港錄像藝術先驅之作。
-
藝@電影
影像中的「時間」縱度
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五月初登場,今年的影片包含許多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與日韓中等國的紀錄片也有罕見的亞美尼亞、烏茲別克、黎巴嫩、孟加拉的作品,為觀眾構築一個更宏觀、多樣的亞洲印象。另有「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專題,帶影迷回顧那個壓抑年代的影像實驗創作,從紀錄片體驗「時間」的縱度。
-
藝@CD
收藏一直陪在身旁 最真摯的好朋友
創立迄今邁入卅年的風潮音樂,可說是一個守在我們身旁的老朋友,無論在書店、飯店、茶藝館、生機飲食等等的店家裡,都可以聽到源自他們輕柔舒暢的樂聲。慶祝三十而立的3CD專輯,由品牌核心的三劍客楊錦聰、吳金黛與于蘇英聯手精選,除了暢談多位隨風潮成長的音樂人,還附上音檔與故事手冊,讓樂曲背後的情感,也一併傳遞。
-
藝@書
探索舞台背後 期待獨特觀點
由資深表演藝術行政與資深音樂記者所撰寫的《華麗舞台的深夜告白──賣座演出製作秘笈》,透過採訪把一場音樂會的製作歷程,從頭到尾,從搖籃到墳墓都敘述一遍,雖能讓讀者對演出製作得到基本概念,但這樣一本由行內人寫內行事的書,應該有許多趣聞秘辛,追索更深。這不是為了發人隱私,也不是純粹滿足讀者的窺探欲,而是彰顯作者獨特的視角與視點,更好地來闡述這本書的題旨。
-
戲劇新訊
失蹤之謎與心中之迷,抽屜裡除了大象還有……
透過每年舉辦的「當代經典讀劇節」,同黨劇團持續以他們的方式,尋覓適合台灣表演者與觀眾的各國舞台作品。將在六月於文山劇場上演的《抽屜裡的大象》即是去年第五屆讀劇節裡呈現的劇本之一,改編自加拿大劇作家畢勇(Nicolas Billon)的《大象之歌》Elephant Song,此作品亦是扎維耶.多藍(Xavier Dolan)主演的電影《憂傷大象之歌》原版。 劇情如迷宮般曲折百轉、層層包裹堆疊,又如劇中的精神病院那樣,走得進,卻逃不出。一位精神病院主管,為了調查失蹤的院內醫生下落,必須從最後接受治療的那位精神病患口中「撬」出真相。然而,一切卻落入複雜的窘境:這位病患時非「常人」,看在平日與他保有微妙連結的護理師眼中,這一天的他也「不太一樣」。主管、病患、護理師(甚至失蹤醫生),人物之間的關係,乃至於精神病院裡平時壓抑的各種事件和風暴,也將隨著這場又似偵訊問案、兼及治療安撫的詰問過程,變得地雷滿布、一觸即發。 同黨劇團延請連續兩年入圍台新藝術獎的劇作家胡錦筵擔任文本改編,企圖將這個作品轉譯、改換為更加貼合台灣醫病關係與醫療體系的現場樣貌;由邱安忱擔綱院內主管一角、楊迦恩飾演那位對大象莫名著迷的天才型病患、蔡佾玲則飾演對此兩人都知之甚詳的護理師,他們將帶著觀眾一步步抽絲剝繭,正視如密室般的場景裡,那令人無法直視的象。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中國國家京劇院《帝女花》
今年中國國家京劇院來台演出,最令觀眾好奇的莫過於新戲《帝女花》。《帝女花》是粵劇戲寶,演述明崇禎末年,長平公主與駙馬周世顯在亂世中倉促流離的際遇。劇中〈妝台秋思〉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旋律,而首演任劍輝、白雪仙更是戲迷心目中的永恆傳奇。 中國國家京劇院移植排演《帝女花》的消息一出,戲迷們既期待又充滿疑問:京劇真的適於表現《帝女花》裡的兒女情長嗎?主演于魁智和李勝素雖是當前普遍認可的黃金組合,但兩人一為老生、一為青衣,大多飾演中、青年人物,是否能夠恰如其分地詮釋正值青春年少的公主與駙馬?而這個帶有強烈劇種特色的劇目如何移植改編才能在保留原作精華的同時展現京劇特色?一切疑問,就到劇場裡尋找答案吧! 文字|程筱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布拉瑞揚舞團《路吶》
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我想這應該就是《路吶》想要訴說的吧。 在一段關於《路吶》創作過程的影片中,可看見他們練習唱歌,並訴說著為何要創作這個作品,我們都知道原住民一直都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文化,音樂、舞蹈的表現皆來自於生活、傳統祭儀與節慶活動,編舞家布拉瑞揚被布農族的歌聲吸引,而有了此次作品創作的想法。 他帶著舞者們深入部落進行勞動、學習古謠,將這些勞作、學習轉化成創作,結合布農族羅娜薪傳音樂團,將美妙的聲音帶進劇場帶上舞台;祈禱小米豐收歌是布農族最著名的「八部合音」,布農族的族人們相信,若歌聲愈好天神愈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用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我喜歡這種來自於本能的純粹,簡單而美好,期待進劇場看《路吶》,看他們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 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我想這應該就是《路吶》想要訴說的吧。 在一段關於《路吶》創作過程的影片中,可看見他們練習唱歌,並訴說著為何要創作這個作品,我們都知道原住民一直都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文化,音樂、舞蹈的表現皆來自於生活、傳統祭儀與節慶活動,編舞家布拉瑞揚被布農族的歌聲吸引,而有了此次作品創作的想法。 他帶著舞者們深入部落進行勞動、學習古謠,將這些勞作、學習轉化成創作,結合布農族羅娜薪傳音樂團,將美妙的聲音帶進劇場帶上舞台;祈禱小米豐收歌是布農族最著名的「八部合音」,布農族的族人們相信,若歌聲愈好天神愈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用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我喜歡這種來自於本能的純粹,簡單而美好,期待進劇場看《路吶》,看他們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 文字|楊舒涵 藝術行政
-
親子新訊
齊聚各地創作者 為寶寶想像更美好的明天
由左涵潔與吳維緯在二○一四年成立的「両両製造聚團」,經過近兩年寶寶劇場系列作品如《我們需要一朵花》的各種演出實踐及其所參與的課程交流與執行經驗,本月底,他們邀請了來自國內與國外的劇場創作者、舞蹈家、媽媽們,要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B1小劇場裡,舉辦一系列以「寶寶劇場」為題的工作坊、講座、Jam派對與演出。 來自瑞典的編舞家德蘭得(Dalija Aćin Thelander)在他知名的寶寶劇場編舞作品《寶寶異想空間》Baby Space 幕後訪談中曾說:「今天的寶寶、今天的孩子,就是明日的社會。如果我們能夠花點時間,讓他們用接觸藝術、擁有如此特殊且美好的體驗」「或許明天,我們就能擁有更美好的社會。」此次寶寶劇場國際交流整體計畫,以德蘭得所指導的專業工作坊作為第一個活動;次週也邀請了深耕蘇格蘭當地十餘年,投入社區親子互動遊戲劇場「摘星」(Starcatchers)計畫有成的藝術總監瑪斯森(Rhona Matheson)和結合當代偶戲與幼兒教育的許嘉芬與會,更廣邀對寶寶關心、也對劇場藝術教育有所用心的大人們,一同加入廿九日的國際交流講座。 此外,連續兩個週末両両也將推出兩種表演:先有包括左涵潔、舞蹈生態系藝術總監彭筱茵,及人尹合作社鄭伊雯、WeArt表演藝術平台董桂汝等長期投入舞蹈創作的國內藝術家媽媽們與他們的孩子,與參加其中的媽媽、寶寶們一起來個舞動身體的「Jam派對」;而後則是《我們需要一朵花雨天版》再製演出,重現這個誕生於高雄、去年也在衛武營呈現2.0版的作品另一種可能。
-
藝術行政人才告急 表盟力培生力軍
表演藝術聯盟「表演藝術行政人才培訓計畫」五月七日起,推出初階班與進階班,邀請十八位產、學、業界菁英講師親身講授多年實戰經驗與個案分享,培養更多優秀的表演藝術行政人才。
-
「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磅礡展開
梳理台灣劇場脈絡,當代戲劇踏出第一步!「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將於五月三、四日上午九時卅分至下午六時假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三館二樓拱廳舉行。
-
盼對立轉為對話 故事工廠《偽婚男女》幽默探討同婚議題
故事工廠暖心家庭喜劇《偽婚男女》本週即將首演,恰逢國內社會因反同婚公投議題而沸沸揚揚,導演周美玲、黃致凱希望藉此呼籲各界立場以同理心看待彼此處境,將對立轉為對話。
-
當代傳奇劇場《水滸108 II─忠義堂》 京劇鑼鼓火併搖滾電音
當代傳奇劇場本週演出《水滸108 II─忠義堂》,京劇藝術遇上流行搖滾,武功身段拼裝嘻哈街舞。國家戲劇院也將化身水泊梁山,時尚花道恣意延伸,復古又不失前衛的空間設計令人驚豔。
-
雲門2「春鬥2018」開鬥 劉冠詳、蔡柏璋獻出人生第一次
雲門2「春鬥2018」本週末起即將展開,兩位編舞家都為雲門劇場獻出人生的第一次。《變態》是劉冠詳第一支跳脫舞者角色為多人編創的作品,《Aller Simple》是劇場才子蔡柏璋第一次嘗試舞蹈創作。
-
黑眼睛跨劇團《戰場上的野餐》 野餐現場搬進劇場
黑眼睛跨劇團藝術總監鴻鴻以卅周年紀念作向當代最瘋狂的詩人、電影與劇場導演阿拉巴爾致敬,推出曾於二○一五年受邀至日本利賀藝術節演出作品《戰場上的野餐》的台灣首演版。
-
2018新點子劇展「心之秘密」 起立!敬禮!青春無敵宣言
2018新點子劇展以「青少年」為主題,邀請目前於北藝大擔任教職的耿一偉擔任策展人,將青少年劇場各種面向與角度呈現給大眾,並帶入新世代觀點,吸引青少年或關心青少年議題的觀眾走進劇場欣賞演出。
-
托馬.喬利《理查三世》 現代政治與社會縮影
法國炙手可熱的年輕導演托馬.喬利本週來台自導自演莎士比亞歷史劇《理查三世》,將用他嶄新的觀點及現代詮釋手法,呈現出屬於廿一世紀的《理查三世》。
-
動見体《病號》 解碼現代人文明病
在網路社群時代,因網路匿名特性,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無數個虛擬分身,動見体最新作品《病號》便以網路匿名文化為主題,探究當每個人都擁有「暢所欲言」的權利,現代人的精神樣貌將有怎樣的轉變?
-
第廿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 得獎者感性受獎
第廿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三日於淡水雲門劇場舉行,詩人李魁賢、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作曲家金希文、編舞家姚淑芬、劇作家陳勝國、建築師黃聲遠、電影音樂創作者林強七位得獎者在親友陪同下步上榮耀大道進場,為贈獎典禮揭開序幕,總統蔡英文、文化部長鄭麗君及藝文界、駐台機構等逾兩百位貴賓出席贈獎典禮,共同分享得獎者的喜悅與榮耀。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代表主辦單位向每位得獎者致敬,林曼麗表示,國家文藝獎邁入第廿屆,更是睽違十年、首次七大領域都有得獎者誕生,證明台灣藝文領域深厚底蘊,得獎者也為台灣累積了美好的資產。 總統蔡英文也在典禮當中向每位得獎者致上贈禮,推崇他們的藝術成就,也表達政府對藝術文化領域的支持。蔡總統推崇七位得獎者用燃燒生命的熱情投入藝術創作,從台灣土地尋找創作養分,也以創作豐富台灣文化。 首先上場接受贈獎的是詩人李魁賢。李魁賢是台灣戰後第二代重要詩人之一,耕耘文學一甲子,詩作具現實經驗與藝術功用,累積豐碩創作,豐富台灣文學內涵,致力於台灣文學國際交流、推廣,為台灣文學發聲,且透過世界文學漢譯,在台灣打開世界文學之窗,是具有本土性與世界觀的重要作家。典禮邀請作家鄭清文夫人陳淑惠擔任頒獎人,本身也是作家。鄭清文為第九屆國家文藝獎得獎者,與李魁賢相識六十年情如兄弟,可惜去年逝世,便由陳淑惠代勞。 李魁賢發表得獎感言時,亦感謝鄭清文多次推薦他得獎,另外也感謝長年出版其作品的秀威資訊及文化部、淡水文化基金會等單位。他也感謝故鄉淡水,表示自己自一九五三年發表第一首詩至今六十五年,從淡水出發,高興可以在故鄉獲得國家文藝獎。 第二位受獎人是劇作家陳勝國。陳勝國是明華園首席編導、戲膽,也是台灣極少數由民間劇場密集實作訓練出來的劇作家及導演。編創的歌仔戲劇本充分掌握語言、表演、場面、技術,展現戲劇表現力、手法靈活、風格獨具又親近觀眾,為台灣傳統戲劇開創新局。陳勝國十九歲開始編劇,廿歲那年以《雙槍陸文龍》獲地方戲劇比賽南區「最佳武生」和「最佳編導」,一九八二年榮獲戲劇生涯第一個獎項「全國地方戲劇比賽導演獎」,啟發他對歌仔戲的認知與責任,當時評審之一就是邱坤良,故而邀請邱坤良擔任他的頒獎人,從邱坤良手中接下國家文藝獎這份榮耀,是陳勝國為感念當年的提拔之恩。陳勝國表示自己是「作戲人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蘭陵的教室裡
當吳靜吉博士踏進表演36房的排練場時,金士傑正在梳整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中的一個片段;劉若瑀拉了椅子過來,聽吳博士說著此前伴隨優人神鼓出國的種種閱聞。吳靜吉給優人提了些建議,像以前那樣;更趁金寶在排戲時,聊了很多天,也像從前那樣。 一九七七年,金士傑從周渝手中接下了耕莘實驗劇團,他開始招兵買馬,也拜託吳靜吉加入指導,讓大夥一同接受他從美國La MaMa引進的各種劇場經驗、表演遊戲、家庭作業等奇奇怪怪的訓練。即使常如「瞎子摸象」般摸不著邊、像「丐幫」一樣衣衫襤褸、大汗淋漓,又迫不及待地努力吸收,抑或有人不願跟著揮霍青春,而作罷離去。留下來的,抵抗著焦慮和些許失落,也產生了一種豁達:反正沒錢、想做舞台劇,不管剩幾個人、在哪裡演都可以。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而今「蘭陵」再次回到劇院,並以《演員實驗教室》為題,重新串接過往的劇場練習,要將許多未能說出的事、走過人生所積累的小小事件、潛藏在心中的秘密情事,化作一幕又一幕的生命獨白。這其中有卅多年前首次演出的原始班底,也包括過去曾坐在台下、深獲啟發而加入蘭陵訓練的「前」文青。他們不提「當年勇」,我們也不話「英雄事」,便從吳靜吉博士個人的歷程出發,聽聽他何以從教育心理學博士成了劇場顧問、從內向青年成了跨界先鋒;也請金士傑與馬汀尼同場對談,看看他們的生命如何與蘭陵交會,回憶那個初生之犢、一切大破大立的年歲,繼續那股好像可以不受時光影響、一路玩到老的「頑童」精神。 此外,將在四月及五月登場,由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的兩場音樂會,說跨界,竟如輕功般一躍而來到了「武俠世界」和「電玩音樂」,除了要演奏玩家們必不陌生的《仙劍奇俠傳》及《軒轅劍》系列樂曲,青少年時期同樣深受武俠小說啟迪,有著仗義執言的性格和俠義精神,或許還帶著點離經叛道性格的兩位音樂人作曲家陳樹熙與國樂團指揮鄭立彬,趁此機會抓起他們的武器古琴與洞簫,來場嘴皮子對決、論藝交鋒話江湖。 同時本月更有許多國際藝術家、台灣表演者與藝文工作者現身本刊:包括以色列指揮家殷巴爾與當代編舞家普雷祖卡的個人專訪,戲曲界當家花旦如蕭揚玲、張孟逸的接班心情;在「藝活誌」單元,我們則帶著讀者跟著藝術行政一起過日子,看看他們的如何為創作者想方設法、成為每件作品幕前幕後的最重要推
-
平心而論
一個「說不清」的行業?
要談舞團的經營管理,大概就是要去做所有人事物的平台。我們所期待「分工」與「職責」明確的狀況大概不會出現,在經費有限的現況下,只能看看如何補位、如何把事情做到最理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