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TSO美巡演出現場直擊
台美連線 交織悠揚樂章
這次TSO美巡的兩個場地各有千秋,但樂團都能適時調整,呈現出漂亮的聲響。演出現場中,委創作品趙菁文的《來自遠方的島嶼記憶》以聲音帶引故鄉視覺,小提琴家黃俊文以優秀琴藝展現與樂團、指揮間的精采拋接,還有團員們的實力、向心力及十足的默契。兩場演出,觀眾皆全場站立、爆出如雷喝采,感動之情溢於言表。
-
即將上場 Preview 「西班牙式瘋狂」與「今夜瘋爵士」
NSO打破慣例 給你不一樣的「樂」歲末
NSO今年打破慣例,不再由交響樂團帶大家跨年,先在二○一七年倒數第二晚,由交響樂團帶來熱情洋溢的「西班牙式瘋狂」;跨年的重責大任,則交棒予兩廳院節慶爵士樂團和NSO獨奏家群,帶領聽眾「今夜 瘋爵士」。兩場音樂會皆以小號演奏家為號召,讓樂迷在連續兩晚的歲末音樂會中,暢快優游於古典與爵士之間。
-
即將上場 Preview 拉縴人男聲合唱團歡慶廿周年
以本土為發想 唱出台灣合唱新世界
從一個業餘的高中校友合唱團,到獲得世界知名合唱大賽肯定的專業男聲,一九九八年成立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迎來創團廿年,將於歲末時推出「同學會」音樂會以戲劇的方式呈現這一段逐夢、追夢到圓夢的過程,而同屬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其他團隊也將一起同台演出。
-
即將上場 Preview 走過十年來到「合唱無設限10」
台灣當代合唱品牌 翻玩東亞人聲色彩
台北室內合唱團從二○○六年起推出「合唱無設限」系列,演唱的作品從純粹東方哲思及具現代感和聲織度的作品出發,到開始挑戰人聲的各種極限,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年。將在歲末演出的「合唱無設限10」,匯集了台灣、日本、香港、北京、南韓五地的委託創作,試圖捕捉亞洲當代人聲美學風格及各民族元素間所擁有的獨特性。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上海崑劇團《臨川四夢》與經典專場
國寶名角師徒相攜 如夢似幻百年一遇
行當齊備、人才濟濟的上海崑劇團,將在開年之際帶來該團近年來的最重量級製作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四大經典《牡丹亭》、《紫釵記》、《南柯夢》與《邯鄲記》一次盡出。由上崑五班三代上至古稀之年的國寶級藝術家,下至平均廿三歲的「崑五班」攜手登台,傳承了前輩技藝的青年演員擔綱「四夢」,平均七十五歲的國寶級演員頒演經典折子,如夢似幻的卡司與演出,豈容錯過?
-
即將上場 Preview 321小戲節
「文字的身影」 走走、停停 在人生的縮影間
321小戲節轉眼間來到第四年。從二○一四年的「原地散步」、一五年「走x戲.交換記憶」,到去年「莎士比亞的日式花園」後,今年主題訂為「文字的身影」。作品包括阮劇團的《禁止使用2.0》、阿伯樂戲工場的《他媽的菜騎鴨》、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第七種孤獨》及由321小戲節創辦團隊、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所帶來的《死亡就在外面》。
-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嘉明與鳴海康平
《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 道德色彩的箝制 無所不在的監視
由王嘉明編劇,並與鳴海康平共同執導的《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衍生自喬治.歐威爾的《1984》與契訶夫《三姐妹》,王嘉明從監視、以及由家庭親密衍生出的牽制關係,拉出了一條主線。為了體現與當代連結的監視關係,《三姐妹》時空被搬移到近未來,網路、視訊、針孔攝影無所不在,但戲的場景卻延續《三姐妹》的設定,一直坐困家中,內、外的兩種壓迫,突顯了監視的本質。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大團齊聚新家園 熱鬧賀歲過好年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賀歲系列」
位於臺北市士林區、隸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臺灣戲曲中心,由建築師姚仁喜秉持「與自然共生」的建築美學、以「一桌二椅」為發想所設計,將戲曲藝術的寫意手法鑲嵌進建築的設計當中,並將建築作為舞台,邀請表演者與觀眾走進劇場,為傳統藝術留下新的足跡。戲曲中心即將在二○一八年初推出的新春系列,以戲過年、以曲賀歲,接連幾個周末的精采演出,讓戲曲和庶民生活緊密貼合,宴饗戲迷、同過好年。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7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臺灣戲曲中心正式開幕,打造戲曲未來工程 藝文界串聯發聲,僵化法規也鬆動? 跨國交流「脫歐入亞」,文化也要「新南向」? 舉辦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見台灣 世大運、植劇場,表藝界跨足不同舞台 縣市藝術節慶,搶搶滾為哪樁? 實踐「文化平權」,今年全面展開? 觀演關係再翻新,拍照上傳正夯? 從街頭到劇場,在地馬戲翻出新風貌? 藝術走出場館,深入生活場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簡珮如 李哲藝 詹傑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1:臺灣戲曲中心正式開幕,打造戲曲未來工程
熱鬧滾滾打響知名度 企畫滿滿傳承又啟後
今年十月宣告正式開幕的臺灣戲曲中心,除了讓台北市北區新增一個重要場館,更令人矚目的是它將如何為傳統表演藝術打造未來?除以連串活動敦親睦鄰、打響知名度外,也推出了「創意競演」節目徵集、「承功新秀舞台」等企畫,為戲曲下一代的創意與人才搭建舞台,並將製作與台灣傳統戲曲有關的歷史劇,建構台灣傳統戲曲史傳承並啟後,臺灣戲曲中心的未來令人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2:藝文界串聯發聲,僵化法規也鬆動?
創意再多也難一路通 法條關卡仍待正視解決
因為自然而然劇團邀請波蘭劇作家瓦恰克來台教授編劇工作坊,無法得到勞動部發給工作許可而遭判罰款的事件,引發媒體關注與藝文界要求改變的呼聲,文化部遂主動出面與勞動部溝通,並建立了以後的會商機制,而可能需要解套的,還有非制式空間的使用認定、補助核銷的繁瑣規定等。陋規雖有了鬆動跡象,但修法腳步仍須加快,才可能追上民間活力與靈動性,否則創意再好,仍可能連連碰壁。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跨國交流「脫歐入亞」,文化也要「新南向」?
重新認識亞洲鄰居 深度交流帶動自身反思
從幾年前的歐債危機,中國及亞洲國家的經濟相對穩定成長,促使了歐洲許多國家將焦點轉向亞洲,而這股浪潮似乎也影響了全球表演藝術界的目光,許多亞洲的藝術家在國際上展露頭角。隨著台灣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在文化面也投入資源鼓勵交流。去年除了有不少東南亞藝術家訪台展演,臺北藝術節由熟悉亞洲藝術現況的新加坡籍鄧富權接任策展,民間更早有不少交流合作。或許可期待的是這樣的交流帶來在台灣藝術家身上所產生的碰撞、沖擊後的深化,對自我主體的尋找、對亞洲與自身歷史的反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4:舉辦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見台灣
在家奪獎吸睛 帶動樂壇蓬勃活力
世界樂壇讓全球樂迷最能投入的時刻,莫過於各種音樂大賽舉辦之時;以前台灣音樂家只能出國比賽,台灣樂迷只能遠端觀賽加油,今年本地樂界除了有「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更有第一屆「台灣國際打擊樂大賽」,舉辦成果令人矚目,台灣音樂家更表現出色,紛奪大獎!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到台灣,也可以帶動本地樂壇的活躍與蓬勃。從今年台灣兩大國際音樂賽事看來,台灣缺的不是踴躍參與的人才,而是給予鼓勵的平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5:世大運、植劇場,表藝界跨足不同舞台
邁出黑盒展神通 劇場人才驚豔四方
表演藝術人才濟濟,今年更透過兩大事件備受矚目:一是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開幕式,由劇場人士操盤,並由三位藝術新生代統籌掌舵,耀眼成績讓世界都看到;另,由資深導演王小棣領軍的「植劇場」,帶著多數出身劇場的成員,製作系列精采好戲,也得到金鐘肯定。劇場人走出黑盒,以團結精神與秀異才華走上更大的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6:縣市藝術節慶,搶搶滾為哪樁?
地方藝術節百家爭鳴 密集演出令人目不暇給
各縣市舉辦各種藝術節慶是常事,不過這一兩年來的密度與數量之高,也相當令人吃驚。細屬各縣市的表演藝術節,有的歷史悠久,有的是今年新創,有的能提出論述,有的是湊齊一起行銷,究其根源,除了當地政府希望能為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的演出活動,給予演藝團隊演出或交流的機會,另一則是來自文化部補助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所產生的效應。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7:實踐「文化平權」,今年全面展開?
從政策宣示到實際執行 打開文化近用之路
透過文化部的宣示推動、公立文化場館設施的改善,還有陸續召開的研討會、種種網路上的討論等,這一年「文化平權」的議題也讓更多人理解並體會到改變,例如兩廳院的無障礙設施優化、增設無障礙座位區,團隊在演出時提供點字、有聲節目單,還有口述影像服務,而且也有節目企畫也推出障礙藝術展演。將「文化平權」納入政策中,讓人能期待法令和制度上的不公平,將開始一點一點消失。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8:觀演關係再翻新,拍照上傳正夯?
社群軟體延伸表演 觸及更廣但「不在當下」
今年,將社群軟體與直播納入展演的作品處處可見,如北美館展演混製的《社交場》、開放觀眾進入舞台攝影的《捕夢》、引起打卡熱的《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連夜直播的《嗨歌三百首》但當觀眾頻頻拿出手機拍攝、即時上傳分享,此行為對創作端來說,究竟是在作品的詮釋上構成另一層意義?或反倒徒增干擾、稀釋了訊息的傳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從街頭到劇場,在地馬戲翻出新風貌?
打造平台培育推廣 深化創意連線當代劇場
隨著許多國外新馬戲製作的來台演出,國人對馬戲雜耍表演形式也有了不同的認識與想像。在這一波預備為台灣馬戲尋求表演藝術正統性、亟待連線當代劇場的開端,幾個南北藝術節的策劃,都試圖納入台灣馬戲向外喊話的能量,提供先前默默練功的雜耍人才浮出水面的平台。另也有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圓劇團等團隊致力開創台灣的當代馬戲創作,雖仍在摸索階段,但可看出他們朝在地創作目標發展的潛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10:藝術走出場館,深入生活場域
走出劇場處處劇場 藝術擴散無邊際
「走出場館」、「藝術推廣」、「深入生活場域」,表演藝術不一定在傳統的劇場或場館發生,這樣的行動愈趨蓬勃。有的是場館主動出走,如國家兩廳院的「藝術出走」計畫、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藝術擴散」計畫,有的是創作者尋找另類空間展現創意,山邊海隅、空屋空地、咖啡館、餐廳,都可能激發表演創意。或許「劇場」一詞,除了描述硬體空間,更是一種概念,帶著它,處處都是揮灑藝術的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7
簡珮如 再現葛蘭姆舞蹈璀璨 熟成肢體驚豔世人
被評論指為「當代戲劇性最大膽且身體最多元的葛蘭姆舞者拯救了瑪莎.葛蘭姆舞團」的簡珮如,近年獲獎不斷,今年紐約貝西獎錦上添花,再次登上舞蹈的巔峰。去年成為舞團客座首席後,以自由舞者的身分跨界時尚等領域,這位正值盛年的傑出表演者,其未來動向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