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新銳藝評 Review
台灣外表的「台灣梆子」
臺灣豫劇團《金蓮纏夢》改編自編劇王瓊玲教授的童年記憶,管窺外婆裹小腳的大秘密,取材很「台灣」,因其來自嘉義梅山鄉;另外,人物設定與表演很「戲曲」,因一台女角全踩蹻。繼《美人尖》、《梅山春》等作品,臺灣豫劇團亟欲與本土情感連結,《金蓮纏夢》一劇不因近代背景,而犧牲戲曲演員講究的四功五法,題材的選擇可說達到雙贏。
-
看戲不忘電影
國際經紀人的第一個問題
荷蘭的面積與人口跟台灣相當,土地皆為平地且比台灣大一點,人口比台灣少500萬。但只要人口超過5萬的城鎮,就會有一座千人的大劇院,整個荷蘭有150多個大劇院,但市場非指劇院數量,而是消費人口。對表演團隊而言,歐盟的成立讓跨國巡演的複雜流程,簡化得像國內巡演。同時也因劇院多,對節目量的需求高,成為正向循環,讓產業處在興盛發展的狀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導演
林羣翊 留下來,守護一方幸福
接近午夜,林羣翊才結束那天的排練。 成為導演,其實是意外,但也不意外。過去所學以表演、舞蹈為主的他,曾思考作為演員,「不過,我喜歡管理、掌握一切的感覺。」也或許是指導教授杜思慧的那句「你適合擔任導演。」影響了他,才覺察自己對掌握作品整體呈現充滿興趣或許在無常的人生中,能夠掌握住某些事物可說是種補償,抑或是成就,如作為8年級前段班的他,繼續創作與經營劇團,也籌備著咖啡廳開幕,斜槓地拿捏著自己所愛的人生樣貌。
-
音樂
讀我們的詩 唱我們的歌
1987年台灣解嚴,各種語言與詩作的多樣性迅速發展,也間接促使台灣本土當代藝術歌曲的創作。長期關注中文當代藝術歌曲發展、為現代詩奉獻心力的鋼琴家葉青青有鑑於此,從2014年起便開始舉辦音樂會,將現代詩與台灣作曲家的音樂創作相連接,親自以鋼琴伴奏演出。葉青青說:「我們有那麼多種語言,我希望觀眾的接觸不要那麼單一化,能在音樂會中體會其中的不同。」 辦過詩人洛夫、向陽、席慕蓉、陳義芝的作品並委託音樂創作,同時也打造過作曲家錢南章、賴德和的專場音樂會,今年她選擇以詩人路寒袖的作品,舉辦「講予全世界聽路寒袖詩選歌樂創作」音樂會。事實上,路寒袖本人也長期致力於現代詩的推廣,他認為「『雅』與『俗』並非涇渭分明的,」為了讓詩保有詩質,又能琅琅上口,因此提出「台灣雅歌」的概念,並且努力實踐。他表示:「截至目前為止,被譜成各類歌曲的作品已超過百首,其中有多首作品先是以流行歌問世,後來又被音樂家譜成了藝術歌曲,證明了以上的論點。」 本場音樂會委託了3位作曲家以路寒袖的詩作入樂陳瓊瑜重新譜寫鳳飛飛演唱過的同名詩作〈思念的歌〉及〈因為想你〉;陳欣蕾的〈針〉描繪祖母透過一根針,縫補/奉獻家族的世世代代、〈三月嗩吶〉敘述台灣對媽祖的信仰;錢善華創作的〈台灣〉是台灣這塊土地上音樂逐漸豐富的過程,也帶有作曲家一輩子研究南島音樂的影子,〈布袋戲組曲〉則是他幼年的聲音記憶,葉青青說:「錢老師學校旁就有宮廟,每天放學經過就在那裡看戲。看到這組詩,就覺得童年回來了!」 除了委託創作,更精選賴德和、游昌發、李和莆、潘皇龍所譜寫的8首作品。尤其賴德和所創,訴說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原配陳茶的心境〈寫佇雲頂的名〉,以及書寫鶼鰈情深的〈畫眉〉,歌詞都曾榮獲多屆金曲獎最佳方言作詞人與金鼎獎最佳作詞獎。 此次的演出者有女高音李葭儀、林孟君、黃莉錦及男高音林義偉,加上主持人車炎江的音樂導聆。葉青青笑著說,做完這場音樂會後,「委託創作會休息一兩年。」一來是等待作品的累積,二來是找機會將舊作重新上演。因為推廣並不是一味地委託創作,並且只演一次,而是要不斷地由不同的音樂家做各式各樣的詮釋。「要成為跟西洋古典音樂一樣的經典,就是要讓觀眾持續地聽到。」她也堅信:「每位演奏者消化當代音樂都可以像古典經典作品的話,台灣的委託創作未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年度大獎與表演藝術獎
小劇場獨角戲奪兩大獎 反省自身也傳承美學
第20屆台新藝術獎已於7月2日揭曉頒發。20年來該獎項產生逾60位得主,唯今年很特別,第一次得獎的人力飛行劇團,分別以獨立創作的《感傷旅行》,以及與身體氣象館共同創作的《王子.哈姆雷特》,包辦年度大獎及表演藝術獎、兩部作品演出場地都在承載小劇場夢想起飛的牯嶺街小劇場、都是獨角戲、都是由資深表演藝術攝影家許斌肩負平面攝影、都是由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擔任製作人。 誠實面對也自我開創 獨角戲提供反省機會 「獨角戲可貴之處在於不管是導演或演員,可以不依賴別人、不受別人支配下,告訴你是誰、你的存在是什麼。」王墨林強調,反省很重要,但在台灣要冷靜下來思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幸好獨角戲提供了一個反省的機會。「就是完全回到自身,面對自己,反省自己,而這個反省不必是公開性、社會性的,我們的精神實屬密室,這個反省可以在祕室進行,一重一重打開。」 為了讓獨角戲演員明白「自我」到底是什麼,王墨林要求演員書寫劇本。「獨角戲演員在舞台上自言自語,說一連串的台詞,唯有自己寫劇本,才能清楚他所說出的每一句話究竟在講什麼。」此次楊奇殷在王墨林要求下寫給自己、給眾人的《王子.哈姆雷特》劇本,修了至少40次。 除了要求演員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王墨林也要求演員具有自我開創的能力。「獨角戲演員處在一個人的狀態下,他沒有對手戲,講話或者不講話,都是表演,他要解決很多問題,譬如跟觀眾的關係:觀眾看他這件事是存在的嗎?或者他不管觀眾看他這件事?或者他跟劇場空間的關係?如何把這個小小劇場空間放大想像,成為你自己的精神世界?諸如這種變化的能力很重要。」 傳承美學技藝 讓微觀走向宏觀的觀察 「我這年紀,差不多就這樣了!」王墨林把自己說得淡然。他看著身旁的楊奇殷說,「他們需要舞台需要空間發展。做獨角戲很好的感覺就是,可以把我40、50年來的身體美學技藝傳承下去。」 「我就是要讓年輕人站在前面,但是他一點準備都沒有,不明究裡的人會想『這個演員怎麼得獎的啊』!」王墨林說的是頒獎典禮那天。聚光燈打在舞台上代表領獎的導演黎煥雄及演員楊奇殷身上,來賓眼神全投向激動情緒哽咽的兩人;而炫目鎂光沒照到的,舞台下,王墨林,原本一雙瞇瞇眼,此時瞇成了一
-
音樂
暗室中的黑貓
當代台灣樂壇有許多將琵琶、古箏、阮咸、笛/簫等國樂器連同鋼琴、提琴等西洋樂器並置演出的先例,以交響樂團協奏國樂器,或以國樂團協奏西洋樂器的演出,也已不再是新奇之舉,如此混搭編制所產出的作品成功者有之,但也常因律制不同而未能在聲響上成功融合,或因尚未尋得合適的方式溝通彼此所承載的文化意涵,即使克服了技術層面的難處,語境上仍顯得尷尬,2022新點子實驗場:三個人「催化效應融・共感」(簡稱「催化效應」)中委託創作的3首作品為混搭編制的聲響呈現找到了新方向,但也如暗室中的黑貓般形跡難定。
-
音樂
三場音樂會 為NSO樂季尾聲點亮煙火
在疫情持續威脅起伏下,各樂團節目安排與國際音樂家往來依舊不易,但在2021/22樂季進入尾聲的此時,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則找到了解決之道,他在記者會中表示,將以音樂節的模式為樂季收尾,「要在這個時刻,以3場音樂會點亮煙火!」 作為「音樂節」的開場,7月16日首先登場的是「準.馬寇爾與NSO理查.史特勞斯之夜」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一開始,將有樂團與北藝大合作選出來的兩首「一分鐘交響曲作曲計畫」作品的世界首演;隨後的主題以法國號為重點,重頭戲是由NSO樂團法國號首席劉宜欣帶來理查.史特勞斯的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而另兩首韋伯《奧伯龍》序曲及理查.史特勞斯的《唐璜》及《狄爾的惡作劇》則非常炫技,在樂曲中,法國號不僅能演奏自己的音樂,也像是與樂團對話,或作為管絃樂團的一分子,展現了各種面向。 原訂在季末壓軸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因疫情延宕了兩年,然馬寇爾仍希望帶領大家進入華格納的音樂世界,因此規劃了以華格納為主題的兩場音樂會。7月22日「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音樂會由馬寇爾率領曾任德國Ulm劇院駐院獨唱歌手、並獲德國《西南日報》選為2016年度歌手的次女高音石易巧,演唱《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及〈愛之死〉。「第二首《威森東克之歌》也跟《崔斯坦與伊索德》有很強的連結。」馬寇爾認為:「(這首是)當我們在研讀崔斯坦時,必不可缺的作品,因為不管在崔斯坦的和聲架構、音色,已經在此先預習過了。」第3首的歌劇《指環》之旅,則是由馬寇爾將華格納最偉大的作品、長達16小時的《指環》濃縮至50分鐘以內的作品;此曲是他15年前所做的改編,如今正巧能與台灣觀眾分享。 他相當自豪在這個濃縮版樂曲中並未刪除任何音符,而關於改編的模式,馬寇爾則透露:「最重要的是尊重順序,並非跳躍式地更動。當然改編無法包括所有,但每一部作品的精華與元素都存在。不同的段落中有空檔,但我將它巧妙地連接。」此外他更表示:「精華版的好處是,能夠在一個鐘頭內,體會華格納4部作品,長達15、16年創作過程中,管絃樂法與和聲的演進過程。」 7月24日的壓軸為NSO歌劇音樂會《唐懷瑟紐倫堡名歌手》選粹,兩部作品聚焦在華格納如何將合唱這個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關鍵。由將由馬寇爾總監攜手聲樂家群:女高音
-
藝術節 從聽覺劇場、線上互動,發展到實體呈現
《名叫中間的地方》 邀請觀眾用想像力擁抱劇場
米粒做綿羊、花椰菜是大樹,荷包蛋變成太陽,透過奶油鑲嵌的入口,窺見那個在想像裡駐足的家園。這是《名叫中間的地方》今年的演出主視覺,使用日常的物件為元素,重新拼貼之後,創造出熟悉又新穎的世界觀。 《名叫中間的地方》為編劇邱奕嘉2020年獲得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戲劇劇本」首獎作品,由進港浪製作所導演陳煜典帶領創作團隊,從最初的讀劇,一路發展至2021年對應疫情之下螢幕制霸的現實,所衍生出的聽覺劇場「家庭旅行版」及線上互動展演「冒險有聲書」,而今年7月,這部作品將以嶄新的樣貌回到水源劇場的黑盒子裡,帶給正在探索世界的小孩,與每一位保有童心的大人,在故事與想像力的陪伴之下,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深度輕巧冒險。
-
藝術節 無法再見的掰掰
《掰掰見習生》與大小朋友一起練習最後的陪伴
說「掰掰」或是「再見」,都是告別的動作與用詞,一個揮手、一句話語其實也帶著「下一次再見面」的可能;但面臨親人、朋友的死亡,像是再也無法見面的最後一次道別,又該如何說出口?於是,編劇狗比與進港浪製作所合作的《掰掰見習生》,藉由兒童劇的方式,將每個人一生當中可能很早學到的「掰掰」,思考到最後一次的告別;或者,重點不是「說掰掰」,而是告別前的陪伴,在劇場裡進行一次練習。 從親身經驗開始的創作與對話 編劇狗比之所以創作《掰掰見習生》這個劇本,源於家中的狗因病過世,而她看見從小與牠一同長大的女兒透露出的悲傷模樣,成為她在2020年「兒童戲劇劇本創作徵件」截止前夕的靈感。 狗比說,她們母女與狗「三人」一起生活,互動很緊密,而自己觀察女兒在狗生病的那一個月裡好像漠不關心,但狗走了之後才發現女兒其實比她還要傷心。後來她想:「這跟小朋友的表達能力有關。」對她們來說,狗跟家人一樣沒有差別,而女兒也在這時開始理解什麼是死亡。因此,這個劇本藉著男孩這一趟「學掰掰」的見習之旅,與旅途上善良的柑仔店阿婆、鬼靈精怪的女孩,還有老狗師傅,陸續完成屬於他生命歷程的任務。 對導演孫唯真來說,要怎麼跟小朋友討論死亡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而她在兩年前看到狗比的劇本時,認為:「狗比用了見習生的邏輯在處理,是個有趣的視角,如何以第三者的角度,陪伴靈魂走完最後一段路。」這也與她這兩年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她說,自己的父親兩年前罹癌,到上個月過世,這段時間裡,自己剛上小學的外甥女除面臨外公的生病與死亡,還有母親的離異,而有行為倒退的現象。她說:「小朋友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或許是語言不夠,只好用行為來表達。」孫唯真說出了她充滿心疼的理解。 《掰掰見習生》雖是個虛構的劇本,卻與編導的親身經驗互為表裡,關於告別得做的練習,不只是在劇場,其實是在她們各自的生命過程裡,輕輕訴說不容易開口的種種話語與心情。
-
藝術節 為孩子說一則戰爭的故事
《回家》 讓戰場上的吉他手「找回自己」
「一個彈吉他的男孩,踏上戰場而被炸得四分五裂,為了拼湊完整的自己,展開一段尋找自我和追溯回憶的旅程。」這部由複象公場推出的作品《回家》,2019年就入選臺北兒童藝術節「兒童劇場演出前期展演計畫徵選」與「童創基地」,經過這幾年的調整、打磨,舞台、音樂、語言等設計更加豐富,將於今(2022)年7月中在水源劇場演出,這不僅僅是個「找自己」的故事,也是讓大朋友、小朋友可以參與其中的創作。 跟著吉他手士兵的四肢 找回過去的自己 在桌遊「說書人」的玩法中,擔任說書人的玩家根據抽到的卡牌畫面進行敘述,可以是一個詞、一段話,或是一個故事,《回家》的劇情大綱也是在類似的方式下長出骨架。「當初想要以肢體表演、偶戲和物件發展一個兒童劇,我們就丟出許多地點,有墓園、軍營、城市、下水道等等,然後思考有什麼故事會在這些空間發生?」導演李承叡說起《回家》的發想,在這些場景下,軍人、戰場、被炸散的肢體、找回自己的故事脈絡逐漸被拼湊出來。 編劇李承寯接著補充道,不管是誰,一但踏上戰場就只能是軍人,但在那之前,每個人都有原先的身分,所以故事主軸除了要找回四散的身體部位、組合在一起之外,這些手、腳也想找回當上軍人前的過去。「在演奏『音樂』的同時,裡頭常乘載著這個人的生命經驗,音樂是一個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元素,於是把主角設定成吉他手。」
-
思想不短路
音樂與政治,從一個體壇歷史事件談起
據傳在寄出的最後一封信中,隆請歐文斯務必到德國看他的兒子卡爾,讓他知道「當我們不被戰爭拆散的時代是什麼樣子,人們在世上本可如何共處。」戰後歐文斯曾到德國拍一部柏林奧運的紀錄片,並見到已長大的卡爾。1980年美國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由抵制莫斯科奧運,同年歐文斯逝世前曾致函卡特總統試圖勸阻杯葛行動,因為「奧運精神應被視為休戰,是超越政治的。」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頒獎典禮現場直擊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小劇場成大贏家
第20屆台新藝術獎於7月2日揭曉得獎名單,並舉行頒獎典禮。人力飛行劇團堪稱大贏家,不僅以獨立創作《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勇奪「年度大獎」,同時以與身體氣象館共同製作的《王子.哈姆雷特》,抱回「表演藝術獎」;而影像與新媒體藝術家李亦凡則以作品《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拿下「視覺藝術獎」。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家,請回答
你會好奇表演藝術家除了舞台演出之外的更多,或是所有嗎? 超級好奇!
-
焦點專題 Focus
陳勝在、鄭雅升 心中永遠都要有觀眾
台灣第一丑角陳勝在與他的妻子,還是明華園當家小旦鄭雅升和她的丈夫?陳勝在與鄭雅升,是歌仔戲圈最閃耀的夫妻檔,也各自是獨當一面、擁有萬千粉絲的名角他們,不附屬於誰,卻是彼此的彼此。從舞台上時而活潑逗趣、時而風姿綽約,他們一人千面,在聚光燈下演活所有角色;到舞台下,每張自拍照裡的濃情蜜意,穿梭於後台鏡前、晚餐桌上、出遊街頭,既是閃耀明星,也是粉絲們認識的可愛家人。這次的提問,遠到他們學藝的開端,近及技藝傳承與下一代,讓我們瞧見陳勝在與鄭雅升對歌仔戲的深情,以及對彼此的情深。
-
焦點專題 Focus
嚴俊傑 分享音樂是我動力的來源
從少年起,嚴俊傑就開始散發自身光芒。無論是獲得國際大獎,或是以鋼琴家的身分在國際舞台上展現魅力。在擁有極高評價的同時,他也一再突破自我。不僅演奏廣泛的曲目,也於蕭邦音樂節巡演蕭邦全套練習曲,並在台首演柴科夫斯基《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等,都為人津津樂道。擔任教職後更創立「大師藝術鋼琴藝術節」,培育新生代。然而舞台仍是他的最愛,繼6年前「一日三響」音樂會後,今年他再以「一日三情」為題挑戰1天演奏3場音樂會的不可能任務。不過,台下的他除了練琴、教學外,還主持節目、下廚料理、運動健身開朗的嚴俊傑親和力十足,對於粉絲的問題,他有求必應、有問必答。
-
挑戰邊界
改變我人生的一部戲
一場看似偶然的演出,改變了一個國家的藝術發展,這是多麼不可思議!這個說法或許有些誇大,為了平衡一下,讓我說得更具體一些:「一場看似偶然的演出,改變了我的人生,這是多麼不可思議!」
-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虛擬世界中的真實體驗
因為疫情,距離這個詞變得很立體,數位網路的發展,讓遠距離變成零距離,現實距離反而變成遠距離,人與人無法靠近。即使科技的高速進展早已遠遠超越人類生活日常所需,衣食無虞,物質過剩的時代,依然渴望尋求與他人的連結,渴望親吻、渴望擁抱,渴望在茫茫人海中尋找人生伴侶。
-
直擊藝現場—2022TIFA
公眾與私密
一直以來,劇場之於我是一種群體記憶的體驗。一群毫無關聯的人恰巧在同一時間進入同一空間,觀賞了同一場演出。即使是疫情期間,線上劇場直播也多是眾人同時觀賞的演出。然而《拾憶》卻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觀劇體驗。觀劇者與表演者進行15分鐘的一對一互動。每場演出都是獨特而個人的體驗。
-
焦點專題 Focus
布拉瑞揚 我就是生來當舞者
去年底,國藝會公布國家文藝獎,編舞家布拉瑞揚是列名中最年輕的新科得獎者。這位排灣族編舞家曾是雲門的舞者與編舞家,多年來隨團於全球巡演,在2015年回台東創團後,回探原生文化,深耕部落,端出的作品沒有失手過,一舉一動都是外界注目焦點。趁著7月底《己力渡路》即將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上演的機會,編輯部特邀布拉瑞揚親自回答讀者熱情提問,我們把這些答案匯集在一起,切入這名編舞家的內心與對「舞蹈」的想法,構成了「創作」是什麼的最好探究。
-
焦點專題 Focus
謝瓊煖 接受不懂的部分 有時好像獲得的更多
媽媽,大概是我們對演員謝瓊煖最深刻的印象。不管是《我們與惡的距離》背負兒子殺人的罪惡與愧疚的李媽媽,或是《菜頭梗的滋味》中任勞任怨的正室曾繾,或是告五人《紅》MV裡遭逢喪子之痛而堅忍對抗的母親,總在影視作品裡看到她於不浮誇與乍看淡然的溫柔裡有直入靈魂深處的撼動,淚水往往不經意打轉眼眶、或是留滯臉頰。但,畢業於北藝大戲劇系的謝瓊煖,也始終活躍於舞台劇,近期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鬼歸代言人EP.9》等,都遇見有別於鏡頭裡的表演能量,讓觀眾接收到不一樣的她,但同樣深刻動人。這次,編輯部輕輕地脱去她「悲情母親」的形象,也不是《華燈初上》裡的資深小姐樣貌,用讀者的問題輕撫最素顏的謝瓊煖,分享她穿梭於影視與劇場表演的真實模樣,找尋屬於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