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芮妮絲》(Couresy Alex Majoli 攝 Théâtre de la Ville de Paris-Sarah Bernhardt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溢於言外的悲劇深淵

卡士鐵路奇與伊莎貝.雨蓓首次挑戰哈辛經典《貝芮妮絲》

歐洲劇壇2024年開春最令人期待的演出,莫過於《貝芮妮絲》(Bérénice),這是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與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的首度合作,也是兩人初次挑戰17世紀古典悲劇。然而在巴黎連演3週的《貝芮妮絲》卻讓觀眾大失所望,甚至引爆喝倒采的現場衝突。為何這部耗費千萬、眾所矚目的「旗艦製作」最後卻落得毀譽參半的評價?

歐洲劇壇2024年開春最令人期待的演出,莫過於《貝芮妮絲》(Bérénice),這是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與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的首度合作,也是兩人初次挑戰17世紀古典悲劇。然而在巴黎連演3週的《貝芮妮絲》卻讓觀眾大失所望,甚至引爆喝倒采的現場衝突。為何這部耗費千萬、眾所矚目的「旗艦製作」最後卻落得毀譽參半的評價?

卡士鐵路奇的創作一向跳脫文本框架,以物質、聲光、空間變化推展層次分明的感官效果,以撼動人心喚醒觀眾意識。鮮少改編戲劇文本的他(註1)這次應蒙彼利埃戲劇節「演員春天」(Printemps des comédiens)之邀,首次呈現法國文學巨擘哈辛(Jean Racine)的史詩悲劇,並指名由雨蓓擔任要角。回歸經典劇本、透過修辭美學和情感投射產生共鳴、以「明星」為創作出發點,這些現象完全背離卡氏的劇場風格。不禁讓人好奇,他要如何打破眾人對古典戲劇及影劇天后的既定印象,營造出不同以往的感知變化及體感經驗?

超越現實時空的悲劇性

對卡士鐵路奇而言,執導《貝芮妮絲》仍延續著他探索希臘悲劇性的脈絡。無論《昂朵瑪格》(Andromaque)或《費德兒》(Phèdre),哈辛許多劇作從希臘歷史與神話出發,企圖營造新古典戲劇的史詩性。即便他使用嚴密工整的結構、優美雋永的語言去表達角色的悲愴命運,但卡士鐵路奇認為真正的悲劇性卻意在言外。對他來說,哈辛作品融合希臘文明與基督教文化的特質,存在著無法調和的衝突,但也有超越時空的特質:「哈辛的語言、古典修辭和整體宗教觀都『脫離現實』(inactualité),他的作品才具有映照出我們自身矛盾和無能的當代性…跳脫時間,才能讓人認清身處時代的機能障礙。唯有偏離,才能看見腳下的道路。哈辛與語言的搏鬥,讓他屬於未來:在他書寫的另一面隱藏著一種深淵。語言凌駕氛圍,但所有言述都是為了掩蓋…《貝芮妮絲》 中,什麼都沒發生,劇情陷入僵局。而這種凝結,才真正具有悲劇性。」(註2)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