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劇場編導
福克.李希特 創作一個平行於真實的宇宙
福克.李希特是德國知名劇場導演也是重量級劇作家,而他與荷蘭編舞家安努克.范.黛可合作的系列舞蹈劇場製作,更讓他的表演創作更形豐富。他的作品,常與演員一同發展而來,探討的課題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如全球化的流動、媒體的無孔不入、破碎的人際關係、複雜的身分認同等,他說:「我想創作一個平行的宇宙,可以用來反映我們的真實社會,但超越成為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地方。」
-
焦點專題 Focus
聽覺跨視界
人們說「聽音樂」、「看表演」, 這意味著音樂用「聽」的,表演用「看」的。 然而,在新媒體技術愈來愈發達後, 卻發現聆聽古典音樂會中,逐漸出現更多視覺的趣味性 舉凡動畫、舞蹈、偶戲、浮空投影,甚至武術、電玩、廚藝、易經八卦應有盡有。 但當我們說,聽覺與視覺的界線已逐漸模糊時, 別忘了人是感官複雜的動物, 不可能關閉視覺,只留下聽覺來欣賞演奏。 更何況即使單純的器樂演出,看演奏家的表情、互動,也是重要的享受之一。 聽覺跨視界,聽覺與視覺的跨界, 且看聽覺的表演,如何愈來愈有「可看性」!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電玩!新馬戲 「看」後MV時代的古典樂
現在的古典音樂會愈來愈有「可看性」,多樣的表演形式與音樂演奏同步呈現,讓觀眾的耳目皆大歡喜。音樂演出的視覺化趨勢,早有歌劇帶頭,但進入當代,除了作曲家在創作時就把「舞台指示」寫進譜中,新型態音樂表演更不吝於跨界合作,若是戶外音樂會更熱鬧,煙火、機器裝置、飛行特技、動畫、電玩、水舞、偶戲、舞蹈都可以搭。但重點是,作曲家或音樂家得依舊是演出的焦點主體。
-
焦點專題 Focus
在街頭請注意 城市就是我的音樂廳!
隨著《布蘭詩歌》心跳般的節奏,迷幻似夢的多媒體景觀在眼前展開;大型的機械裝置,隨著音樂在街頭動了起來;一霎時煙火在眼前綻放,高來高去的表演者隨著北管樂音飛盪樓宇之間這就是即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戶外場地發生的「巨人出沒」系列,奇觀視覺與音樂同步的震撼體驗,即將讓台中街頭沸騰起來
-
企畫特輯 Special
融合人聲與器樂 讓音樂與文學交輝
馬勒的作品幾乎只有兩大類,一為交響曲,另一則是藝術歌曲。兩者相互影響,他的交響曲裡常有人聲,藝術歌曲裡也多以管絃樂團取代鋼琴。這次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馬勒之歌」音樂會,將演出馬勒的《呂克特之歌》及《第四號交響曲》,展現其作品中人聲與器樂的巧妙融合,並且在音樂與文學的呼應共舞中,揮灑其令人心醉的無窮魅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即時互動3D多媒體劇場《路》
以沙韻之名啟程 找自己的路
泰雅族少女沙韻的淒美故事,讓人們起而追尋那一條應該不存在的路即時互動3D多媒體劇場《路》是一個跨界的勇敢嘗試,以沙韻之名啟程,結合了傳統戲曲身段與當代肢體,以最新的即時動態捕捉及互動投影技術,詮釋這一次又一次找路的心靈探索你會驀然發現,找「路」,原來是為了「找自己」。
-
即將上場 Preview 加拿大舞蹈家露意絲.勒卡瓦利耶
極簡舞台重拍樂音 So Blue飆放精準能量
在加拿大知名的「人類足跡舞團」(La La La Human Steps)擔任主要舞者近廿年,露意絲.勒卡瓦利耶可說是該團的代表性標誌,她將舞蹈帶至界限的熱情奔放,曾被形容「像焰火一般」。如今這焰火般的舞步將隨她的作品So Blue訪台,讓台灣觀眾也能體驗她精準的身體能量,在極簡舞台重拍樂音中飆放!
-
即將上場 Preview 稻草人舞團《Milky》
回憶府城車站歷史 馳騁銀河科幻未來
稻草人舞團新作《Milky》,從日本作家宮澤賢治的小說《銀河鐵道之夜》發想,在台南舊火車站的歷史場景中,上演宇宙銀河的諸般場景,舞者不扮演書中角色,而是如同星球、光等等的存在,在舊火車站的三處空間起舞,讓觀眾串起空間記憶,也馳騁遼闊星河。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二代也上陣 台上台下親子樂
《小王子3.0》 讓大人找到兒時初心
新古典舞團這次將法國作家聖修伯里的《小王子》改編成《小王子3.0》,讓小王子造訪三顆星球,三顆星球的舞蹈分別由新古典舞團的資深舞者羅慶成、張桂菱、林維芬負責編導,他們將舞團特有的肢體語彙如水袖等融入舞劇中,「新古典」經典味十足;而且他們的「舞二代」也上台與父母同台,台上台下一起回歸童真,重覓兒時初心。
-
即將上場 Preview 河床劇團《夢見大衛林區》
超寫實電影入戲 觸動思考的劇場夢境
影像風格獨特強烈的美國電影導演大衛.林區,以其蒙太奇式超現實的風格享譽影壇,甚至出現「林區式」的風格形容詞。一樣擅長在劇場中塑造超現實景觀的河床劇團,將在新作《夢見大衛林區》中,以這位當代影壇最重要的電影導演為意象核心,導演郭文泰邀請影像設計曾御欽、音樂設計柯智豪合作,大衛.林區的影像夢境將如何在劇場呈現?不能言傳,觀者只能眼見為憑。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馬利納爵士與NSO」
九旬巨擘 精選曲目展現大師風範
英國的音樂巨擘、高齡九十一歲的指揮家馬利納爵士,將與NSO合作演出。從老大師挑選的曲目,可以看到他旺盛的企圖心:莫札特《哈夫納交響曲》恢弘不失典雅,正是馬利納之所長;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高雅貴氣,早是大師的錄音名曲;最令人好奇的是舒曼《大提琴協奏曲》,這首曾被認為「無法演奏」的曲子,如何在大師手中點石成金?令人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意與象—馬水龍紀念樂展
鋪展不同時期傑作 其人其心盡在其中
今年五月辭世的資深作曲家馬水龍,一生在創作上高度自我要求,每首作品都是苦思、煎熬、嘔盡心血而來,也留下許多讓音樂家樂意一演再演、聽眾能夠愈聽愈感動的美好樂章。十二月的「意與象馬水龍紀念樂展」音樂會,將全場演奏馬水龍各時期傑作,亦能讓樂迷體會馬水龍的以樂言志、其人其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堅力量 法國中生代導演點將錄
歐利維耶.畢、波默拉、諾德、布隆胥維、德摩西-莫塔、西瓦迪耶、費斯巴哈、諾吉習爾,這些崛起於九○年代,正值壯年的法國劇場導演,雖然不若莫虛金、彼得.布魯克、薛侯等大師為國內觀眾所熟知,卻已是歐陸劇場新寵兒,撐起了法國當代劇壇的一片天。 面對世紀交替以來,國際政治情勢丕變、個人自由主義抬頭、媒體勢力無孔不入、網路世代的全球化浪潮等現象,他們的作品迥異於上ㄧ代的作風,不再拘泥於文本,更著重於表演的探索與演出的劇場性,致力於突出劇場之於其他媒介的獨特性。 導演工作之外,他們也被賦予掌管劇院、藝術節的重責大任,這些「頭銜」、「位置」讓他們得以大顯身手,認真思索戲劇如何與社會連結、對廣大群眾發聲;在現實的挑戰中,他們不妥協地堅守文化理想,ㄧ肩扛負劇場「公共服務」的使命。 即將攜作品《仙杜拉》來台的波默拉,便是這一世代導演中備受矚目的人物。能編善導的他,被評論稱為「舞台的作者」,作品屢獲法國戲劇大獎。本次特別企畫將深入剖析他的劇作風格與導演美學,並獨家專訪,暢談他編導合一的創作歷程與劇場思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六○世代掌舵 撐起無限風光
台灣觀眾對法國劇場導演的認識,多聚焦於作品曾訪台演出的莫虛金、彼得.布魯克,或在歌劇、電影等領域都享盛名的巴提斯.薛侯。但在這些大師之後,法國中生代導演早已成其氣候,他們多在卅歲左右就展露頭角,接掌經營國家級劇院,經多年歷練,成為法國劇壇最重要的力量,除了曾訪台演出《小刀小姐》的歐利維耶.畢,還有即將帶著作品《仙杜拉》來台的波默拉,另外更有諾德、布隆胥維、德摩西-莫塔、西瓦迪耶、費斯巴哈、諾吉習爾等。
-
特別企畫 Feature
稱霸劇壇 他們就是中流砥柱
這些藝術才華與行政管理才華一樣出色的中生代導演,可說是法國劇壇的中堅,又勇於對社會議題提出想法並付諸行動,打造當代法蘭西劇壇多元豐富的面貌。現在,就讓我們一一「點將」,讓讀者更深入認識他們的歷程與現況。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藉舞台書寫人性中最深層的矛盾
波默拉的劇作充滿矛盾特色:簡單故事卻承載複雜內容、寫實風格卻充斥奇幻場景、平淡的日常卻暗藏詭譎的變化。波默拉一直在通俗的框架下尋找最強烈的衝突與力量,他小心翼翼地維繫尋常和詭異之間的平衡,挑戰觀眾對日常的觀感,讓他們自行辯證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他的作品就像一面稜鏡,反射出現實多元、矛盾的面相,他追求的真實並非可以理解的情境,而是一種複雜的感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是讓人產生疑問、體驗的場所
波默拉從生活出發,試圖探討真實及其再現的矛盾,主流價值和它對個人行為產生的影響。利用豐富的舞台意象、神秘的燈光氛圍和擬真的音效,他為日常般的情節蒙上了一片如夢的面紗,一切就像是每個人腦海中真實的投影,充滿詭異、不確定的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仙杜拉》導演
喬埃.波默拉 讓「曖昧」動員觀眾的注意與想像
身為法國劇壇少數集編導於一身的劇場人,波默拉被稱為「舞台的作者」,他除了關注當代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如何異化扭曲人類生活等社會議題,亦從經典童話取材,賦予全新意涵。他說:「不管是劇本創作或導演,我認為都不應該全盤托出或毫無保留地呈現,反而要提出可能性,為觀眾的想像力打下基礎,讓他自己能夠創造。」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扔掉玻璃鞋,學會自我成長的仙杜拉
波默拉重探童話是為了讓女兒認識自己的劇場風格,但他一系列的改編作品並非兒童劇,他的《仙杜拉》以全新角度串連所有故事元素,挖掘經典中的普世議題,更引伸出人性在現代化社會中面臨的考驗。《仙杜拉》的情節建立在「誤解」之上,大部分的角色都幻想心中的童話可以成真,但透過波默拉的導演手法,觀眾意識到角色的成長最後,王子和公主並沒有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反而放下過去的羈絆,各自展開屬於自己的人生旅程。
-
企畫特輯 Special
借一抹桃紅 問濁世何以存身?
孔尚任所寫的崑劇經典《桃花扇》,以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結合與分離,帶出南明的興亡、流離乃至覆滅。此次製作將當代兩種改編並置,一是1/2Q劇場的《亂紅》,讓崑劇與歌仔戲同台,兩種聲腔相互疊加,如鏡像關係相互詰問,突顯內心掙扎,點出文人「自我形象的認同」的主題;另一是江蘇省崑劇院《桃花扇》,將侯方域心歸何處當成主軸,寫他面對情愛節操的抉擇。兩種改編,問的都是文人出處進退的自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