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與蜉蝣
-
交流道
傳統戲曲的現代回歸
應邀來台訪問的傳統戲曲編劇羅懷臻,曾經創作越劇《眞假駙馬》、京劇《西施歸越》與淮劇《金龍與蜉蝣》等;而主持過多項傳統曲藝調査、保存計畫的洪惟助敎授,特別就兩岸戲劇發展現象的異同,關注戲劇精神與本質的傳承與創新,與羅懷臻對談,共同探索戲曲的歷史與變遷。
-
交流道
座談及觀劇後附筆
在戲曲現代化尙在「化」的進程中,在還沒有出現成熟檢視條件時,就作品來記錄其「化」的實質,或可聊備存參。 近年在陸續看到大陸的或台灣的諸多現代戲曲作品之後,淮劇《金龍與蜉蝣》與衆不同的凸顯之處,在於它所注入的象徵,爲戲劇造意境,亦爲觀劇打開尋思解意的空間。在本次座談會中,曾片斷討論到《金》劇,筆者整理上文時刪略,而於觀劇後集中整理及試解《金》劇所注入的象徵意符。 1.文本定位於寓言歷史劇,決定了全劇的虛擬象徵風格。 2.舞台空間,以階梯及一個圓形表演區構成,隨著背景襯幔的改變,旣是漁家,也是金殿丹墀及人物心靈的場域。 3.人物名字──金龍、蜉蝣、孑孓,允涵多重對比性及家族命運的循環。金龍爲王,錯閹了親子蜉蝣;一點點小的蜉蝣注定是家國祧祚的犧牲;孑孓象徵待哺育的生命,但八歲弑祖承祧的他,是否見喩了家國命運的循環? 4.小砌末──盔帽,衍生大慘劇。從盔帽的錯用(當成鐵鍋煮飯,把帽上的名字煮模糊了),導致親人錯認成仇人的悲劇,卻還要憑此盔帽使覆巢之下的親人相認,正本淸源。 5.金龍以一個「不是帝王便是漁夫」的手勢,演示漁夫復國,得國失家,父子對立(四隻手指左右兩兩相併,使中指與無名指之間明顯岔開),江山最後交給孫子孑孓(獨立的大拇指)。 父子對立關係的象徵,顯現在⑴金龍閹蜉蝣,金龍舉刀在上,蜉蝣被抬起仰身在下。⑵蜉蝣被閹割後,金龍以爲從此除患,突然像個稱心歡快的孩子,不守規矩的正向王座一躍跳上去,雙腿倒剪揷入椅背,平身仰躺,而此時蜉蝣被高高舉懸在金龍的上方,黑暗之處。這個定格喩示了一絲游命的蜉蝣將暗地裡反制(剪)金龍,致金龍斷嗣。 6.蜉蝣四度出場的程式,徵兆他的命運。最先,他從金龍稱帝的王座下、雙腿之間,睡眼矇矓的爬出來,說明了他的「來源」。第二度出場時被舉懸在暗處,形如犧牲(可惜他所在的區位全暗,觀衆不太看得見他)。蜉蝣第三度出場是覆蓋在大片紅巾所代表的血泊中,從匍匐而漸起,演示閹割受創的心靈,在唱作中數度驚縮提肩,躬身雙手摀腹,由這個動作演示他創痛之極,也預吿了他身心的變調。第四度一出場,蜉蝣即與送補湯的宮女正面相迎,他把這碗君王厭喝的補湯給喝了,很自然的反諷了自己的變調。此下,大宦人蜉蝣剔指甲、左右抛眼、揑聲揑氣的
-
交流道
戲曲現代化的心腹對話
「中國人的藝術與整體生存型態太緊密了」,乃至一九九七年二月,假淮劇《金龍與蜉蝣》來台演出,兩岸編導仍有唔聚,吐露各自在戲曲現代化實踐中的心語,這或可許爲是歷史的推演吧。
-
戲曲
保命、救命與革命
別再喊「救救傳統戲曲」、「救救某劇種」之類的模糊口號了,想要保命,只喊救命是沒用的,讓我們一次一次、一個作品一個作品地革命,或許還有保命的機會。
-
焦點
滄桑看雲
這是一場典型的以權力和人性的絞殺爲祭台而建構起來的劍與血的祭禮,它從傳統戲曲的格局中,蛻變衍生出一種以拷問人性爲基本美學主題的新思路和新理想,在現代文化的視角中,讓「戲曲文學」重新回到「人學」的創作軌跡。
-
大陸劇場
戲曲:程式之變 九〇年代大陸表演藝術的走勢㈢
《西廂記》中的二元複合轉台和小和尙的隊列變化,《四川好人》中的巨型面具,《金龍與蜉蝣》中的人物創造與武士造型都很難爲其它劇目的演出所襲用。那麼,戲曲程式所賴以形成的規範性、約定性和承傳性,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戲曲程式之變革是否意味程式之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