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
-
藝號人物 People 波蘭鋼琴家
安德諧夫斯基 喧囂中的犀利獨到
忠於音樂,更忠於自我,這就是安德諧夫斯基。因為自覺表現不盡理想,當場從大賽舞台中退場,安德諧夫斯基誠懇面對的是自己,是音樂,而不是「音樂生涯」。訪問中,安德諧夫斯基的每一個字就和他彈下的每一音一樣充滿著誠懇豐沛的自我,一種勇於面對自己與世界的階段性成果與永遠的挫敗、一種一次又一次從什麼狀態中畢業又投入怎麼樣的奮鬥的勇氣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兩大傳奇的組合 充滿火花的美麗
帕爾曼和阿格麗希兩位以天王天后之姿漫步著,卻除了一九九八年那張現場演出的《克羅采》和絕美的法朗克外,始終未有交會,直到帕爾曼歡度七十大壽,阿格麗希慶祝完七十五歲生日的今年,這張首度錄音室專輯才在大家的望眼欲穿中發行。兩位樂壇傳奇,直至頭髮灰白才第一次合作錄音室專輯,卻無陳腐或乏力之氣,這種珍貴的感覺想是還會繼續下去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英美
試讓古典飛上「雲端」 曲目回歸親民
從英美樂團公布的新樂季內容,可以看出各大樂團在追逐新科技上不遺餘力,除了用自己的網站銷售自己的錄音,還要讓音樂會更有「看頭」!在美國,可看到除了年輕世代指揮愈趨成熟外,成軍一百廿五年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在慕提大師手下,口碑傲視群雄;而在曲目上則採保守路線,親民的貝多芬一再現身。英國的樂團則是以為莎翁慶祝四百年生辰為主題,在沒有太多人事變動下,在積極中求穩定發展。
-
四手聯談
「我好像忘了……」
在這個一切都必須記錄、存檔、渲染個人才能的時代,「出版錄音」成了現代演奏家必行之路。雖然現場音樂會,比起錄音室裡的錄音,不只有著自由和自然發生的感受,而且也能散發出比較大方寬闊的氣息,可是,偶發狀況、雜音讓人無法掌控。而音樂廳自然的殘響,還是錄音的最佳選擇,雖然,當音樂家們必須為被錄下來音樂的完美度憂慮時,自然而然彈奏的藝術性投射,絕對會因此而被抑制
-
焦點
二十世紀小提琴風潮
將來的世紀,由於交通發達國界距離相形縮短,新一代的小提琴家多拜入不同門派學習,流派血緣往往錯綜複雜,如何呈現個人及不同文化養分,將是「出線」的重大關鍵。
-
音樂
「沒」插電的貝斯聲
査理.海登的演出,顯然企圖保有唱片中風貌,但明顯地錄音中較易凸顯貝斯清楚的旋律線構思,甚至發動樂團的樂念,然而在現場音樂會並沒有激盪出太多Live的驚艷。
-
焦點
爲下世紀流傳美好聲音
除了一系列音樂會演出,錄音也是胡乃元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當音樂家越久,越淸楚即便窮盡一生,也不可能拉盡世間樂曲。因爲,古典音樂曲目旣深且廣,一人之力斷無法完成。因此,這幾年無論是音樂會或是錄音,都盡量專注在自己有興趣的音樂。」胡乃元說。 在最新一張The Bygone Era的專輯中,胡乃元共演奏了理査.史特勞斯和康果爾德(Wolfgang Erich Korngold)的多首作品。橫跨二個世紀的理査.史特勞斯,從十九世紀宮廷時代以伯爵、貴婦人贊助音樂,走到二十世紀初德、奧皇帝大力推動音樂的輝煌時代,但旋即又碰上一、二次世界大戰,其經歷以現代人觀之,實在難以想像,反映在作品上自然豐富而多變。尤其是他在一九四九年去世前寫的四首爲聲樂和樂團的作品,美得令人不敢相信這是歷經二次大戰後寫出的作品。對多數國人而言十分陌生的康果爾德是維也納人,可說是史氏的下一代,此次胡乃原以二人作品爲專輯內容,用意在於將相差一世代的音樂配合,呈現出世代交替感。特別是康果爾德和理査.史特勞斯都碰到同樣的問題──二十世紀開始出現大量現代音樂後,二人均被歸爲保守派音樂,直到數十年後,才以其雄厚實力再度得到大家認同。 提起理査.史特勞斯,國人大多並不陌生,不過,熟悉的可能都是大編制的交響曲或歌劇,如《唐璜》、《玫瑰騎士》等,此專輯收錄的則是國人較不熟悉的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和五首藝術歌曲。胡乃元表示,以往在學校即接觸過理査.史特勞斯的作品,但沒留下太深印象,只覺得史氏作品非常激烈。直到幾年前在紐約觀賞《玫瑰騎士》演出,讓胡乃元有另一層領悟。「當時,我才發現,史氏寫給聲樂的和樂團的並不相同,他太太是個女高音,很多最好的音樂理所當然的都寫給了他太太。也讓我回想起他的小奏鳴曲。小奏鳴曲是史氏比較早期的作品,但隱約可以聽到日後《唐璜》及一些歌劇的來源。才明白原來他的小奏鳴曲也有二個不同層次。特別是鋼琴部分,可以代表整個大型的樂團,技巧相當艱難,小提琴部分則是比較接近聲樂的音樂。」 那次的歌劇經驗,不但讓胡乃元重拾小奏鳴曲,且一直想找機會錄音,更開啓胡乃元一探史氏其他藝術歌曲的興趣。這一探,才發現史氏寫的許多藝術歌曲都很美,短短的幾分鐘,就能將豐富的情感表達其中,初聽時可能覺得平凡,但每聽一次就會有不同的領會,是十分奇妙的聆聽經驗。但如何將聲
-
專欄 Columns
對「罐頭音樂」普及現象的「一個」省思
對台灣地區的音樂環境而言,原本已貧血的音樂演奏文化,在低廉的「罐頭音樂」泛濫之下,更是日益艱辛。台灣的音樂演奏家永遠也無法與裝在「罐頭」裡的外國音樂家相比;除非台灣本地的愛樂者能感受到現場音樂演奏者與聽衆之間「心靈的交流」,以及認識到這種交流的「價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