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戲啟示錄
-
戲劇
延續,作為一種技藝
商業劇場,往往不受所謂的「表演藝術評論」關注。這個觀點在今年度由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主辦的「『評論的後台』年度論壇」裡的「2022表演藝術評論回顧」座談會再次被提起之所以用「再次」,乃是這個觀點不受限於2022年,早被屢次提起,作為長年累月以來表演藝術評論的現象。 這個帶了點直觀、尚缺更精準數據統計的觀點,背後也牽涉到一個問題是:到底什麼是「商業劇場」?另一個說法是,以台灣劇場的規模來說,是否具備商業性? 若從過去已被認知為「商業劇團」的現代戲劇團隊(註),包含屏風表演班、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綠光劇團等,再到全民大劇團、春河劇團、故事工廠等,呈現了幾個標準:題材通俗化、影視明星化與商品化,明顯將其受眾脫離傳統想像的「劇場觀眾」,指向所謂的「大眾」。或許是因為這樣的目標與做法,導致過去對商業劇場產生帶著貶義的視角;也就是說,商業與藝術有二元的區隔創作者與觀眾、評論人都只能二選一於是不會用「藝術評論」的角度來思考。 這篇評論是從「評論人的自省」出發。當不允許自己陷入二元思考時,如何解構商業與藝術的二元觀點,不從「商業劇場能不能評論、需不需要評論」的角度出發,而是評論人怎麼評論商業劇場?或者說,劇場如何發揮商業性能否是種「技藝」? 從「延續的必須」到「創造延續的需求」 商業劇場的形成,有個關鍵是數據面的「延續」包含觀眾、場次、演出頻率等。在台灣多數商業劇團多能維持每年至少一至兩檔全新製作的狀況下,同一年度又會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兩種做法:一是,大型製作的多地巡演,特別像是故事工廠、全民大劇團、春河劇團都曾出現環島式的巡演,或是有跨年度巡演、多部製作同步巡演的情況。另一則是,中小規模的製作在同一場地做長銷式演出,達到接近「定目劇」的規模,近期較常出現在音樂劇製作,如C MUSICAL製作《小王子》、《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中英文版等。但,無論是哪種做法都在延續觀眾數量的積累,以求達到收支平衡,乃至於盈餘。 商業劇場其實在突破一種認知劇場是「稍縱即逝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從「表演」出發的編導思維
國修編導與製作的思維,或可視為背後都來自於「表演」,而且是一種「丑的表演」本質,一種「戴上喜鬧的哭笑面具、演繹悲傷的生命本質」的表演。其實,從其成立的劇團名稱,就已經透露了以「表演」立基的創作思考,換句話說,國修的劇本透過個人表演的想像與實踐,具備了在舞台上搬演的靈活性與表演性。
-
藝視窗 News
李國修因病暫別舞台,《京戲啟示錄》台北演出場次取消
【台灣】 李國修因病暫別舞台,《京戲啟示錄》台北演出場次取消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因罹患大腸癌,於去年十二月下旬舉行記者會宣告暫時告別舞台。仍在巡演的《京戲啟示錄》傳承版,則為暫別舞台前的唯一劇作,因台北演出場次早已銷售一空,為了讓沒買到票的民眾也能一睹李國修的精湛演出,屏風表演班特別在12月30日晚間於臺北城市舞台現場演出時,在臺北田徑場也同步連線戶外轉播,吸引大批民眾前往觀賞。至於原訂1月12日至15日的「京戲啟示錄」傳承版加演場則全部取消,購票民眾即日起辦理退票手續。 演出結束後,李國修將接受醫療團隊的建議進行手術。面對癌症復發,李國修不改樂觀地表示,「現在開始我接到一份考卷,這份考卷是菩薩發給我的,我在考卷上面要寫下我人生的答案,目前正在做功課」。衷心祝福多年來戮力耕耘台灣劇壇的李國修早日康復,再度回到舞台。(鄒欣寧) 兩岸表演藝術資訊交流平台「Bravo!喝彩網」啟用 為協助國內團隊拓展大陸地區表演藝術網絡,文建會推動「大陸地區表演藝術交流平臺推動計畫」,交流平台「Bravo!喝彩網」已於日前正式啟用,目的在於蒐集、建立大陸表演藝術資料及訊息供國內團隊使用,協助團隊拓展大陸表演藝術空間。 此一平台由文建會委託財團法人廣藝基金會建置,功能著重於「服務」與「推廣」,提供兩岸主要演出場館介紹及訊息、大陸重要場館技術資料、大陸文化相關法律法規庫、兩岸經紀公司資訊、藝術家及表藝團體、表演藝術新聞、表演藝術動態、行銷管道等訊息。目前已完成北京、上海、重慶等15個重要城市共48處大陸展演場館技術資料之蒐集,並已整理出「兩岸三地劇場技術專業名詞中英對照表」,未來將持續新增網站內容資料,並運用各式媒體形式及影音串流,即時更新兩岸表演藝術訊息。「Bravo!喝彩網」網址:http://www.bravo.net.tw。(鄒欣寧) 國藝會「藝集棒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雙巧手替名伶鋪路 千針萬線為戲碼添妝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這句《京戲啟示錄》中的經典台詞,印證的正是戲靴師傅李玉修的人生。台灣戲曲名伶的足下,穿的都是他們家做的戲靴,而一手從父親手中傳承來的技藝,也堅持著父親的工作理念,如「戲靴師傅要懂戲,了解戲的歷史,才能做好一雙鞋。」「做任何事都要花功夫,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李玉修說,戲靴靠的是手工,這是個無法大量生產的行業,「大量生產不會比手工好,既然做了這行,就不想賺錢的事。」
-
焦點專題 Focus
正視市場需求 讓劇場更靠近觀眾一點
衰退的經濟態勢,迫使表演藝術重新思考作品與社會的關係;如何以更健康成熟的心態面對市場,不僅成了表演藝術界面對景氣寒冬的對策,更是嘗試轉型產業化的關鍵。這或許是這波不景氣給表演藝術工作者最大的啟示。
-
戲劇 屏風《京戲啟示錄》 李國修敘事美學顛峰之作
戲中戲中戲 從遺憾到傳承的舞台、人生
首演於一九九六年的《京戲啟示錄》,在多重時空並置跳躍的劇場敘述結構上,達到空前的高度,成為李國修二十年創作生涯重要代表作。屏風二十年再度搬演,李國修說,除了沉潛和自我反省,也讓他重新發現這齣戲內在蘊含的深層意義──傳承和遺憾。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通俗文化到舞台黑盒子
家,劇場裡永遠的三稜鏡
誰家的那本難唸的經,值得搬上舞台,演給大家看? 是易卜生那鬧婦女革命的《玩偶之家》?還是預告家庭價值崩解的《黑夜白賊》? 是把家族與國族鎔於一爐的《京戲啟示錄》?還是女人發聲的《記憶相簿》? 一個家族的故事搬上舞台,似乎就折射出千萬家族的故事,讓你看戲,也看到自己、以及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