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戲啟示錄》中「戲中戲中戲」的敘事結構,多個時空毫無窒礙地穿插並置,將戲裡戲外、虛實之間組成一個血肉相連的有機體。(屏風表演班 提供)
戲劇 屏風《京戲啟示錄》 李國修敘事美學顛峰之作

戲中戲中戲 從遺憾到傳承的舞台、人生

首演於一九九六年的《京戲啟示錄》,在多重時空並置跳躍的劇場敘述結構上,達到空前的高度,成為李國修二十年創作生涯重要代表作。屏風二十年再度搬演,李國修說,除了沉潛和自我反省,也讓他重新發現這齣戲內在蘊含的深層意義──傳承和遺憾。

首演於一九九六年的《京戲啟示錄》,在多重時空並置跳躍的劇場敘述結構上,達到空前的高度,成為李國修二十年創作生涯重要代表作。屏風二十年再度搬演,李國修說,除了沉潛和自我反省,也讓他重新發現這齣戲內在蘊含的深層意義──傳承和遺憾。

屏風表演班《京戲啟示錄》典藏版

11/3    7:30pm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

11/10    7:30pm  中壢藝術館音樂廳

11/11    2:30pm  中壢藝術館音樂廳

11/17    7:30pm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

11/18    2:30pm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

11/24    7:30pm  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

11/25    2:30pm  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

12/1    7:30pm  台中市中山堂

12/2    2:30pm  台中市中山堂

12/8    7:30pm  高雄至德堂

12/9    2:30pm  高雄至德堂

12/26~30    7:30pm  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12/29~30    2:30pm  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12/31    9:00pm  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INFO  02-29382005轉806

暗場中京劇鑼鼓聲急促響起,大幕一啟,舞台上由屏風表演班扮演的風屏劇團,正在彩排民國三十五年的梨園戲行「梁家班」的故事,梁家班又在勾欄上排演改良傳統老戲《打漁殺家》;風屏劇團團長李修國因彩排中斷,回憶起中華商場與他那一輩子做戲靴的父親相處的陳年往事。日漸凋零的京劇、瀕臨解散的劇團、拆遷的中華商場、沒落的戲靴手藝,穿引出劇團和戲班子、古與今、現實與虛構的參照對比。這齣首演於一九九六年的《京戲啟示錄》,雖然同屬「風屏」系列,卻超越前兩齣戲中戲的格局,在多重時空並置跳躍的劇場敘述結構上,達到空前的高度,成為李國修二十年創作生涯重要代表作。

半自傳式作品,紀念逝去的父親

屏風二十年再度搬演《京戲啟示錄》,李國修說,除了沉潛和自我反省,也讓他重新發現這齣戲內在蘊含的深層意義──傳承和遺憾。「我常站在不同時間點檢視自己,九六年創作這齣戲,為的就是彌補一個遺憾,因為父親的逝去,我往後人生的努力和成就,他都來不及看見,所以透過這齣戲,紀念我的父親。」這部李國修半自傳式的作品,戲裡,他傳達了父親的人生態度與處事精神,父親燈下辛勞,無怨無悔的背影,終夜反覆的敲鞋聲,濃厚山東萊陽腔娓娓道出的人生哲理,還有他講的那一個京戲班子從興盛到沒落的故事,永遠駐足在李國修的心頭,一點一滴都成為舞台上的創作素材。

《京戲啟示錄》最為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國修繁複的說故事手法,「戲中戲中戲」的敘事結構,將中華商場、風屏劇團、梁家班等多個時空毫無窒礙地穿插並置,戲裡戲外、虛實之間組成一個血肉相連的有機體。李國修表示:「我偏好『戲中戲』的題材,因為我始終認為舞台上戲班子的人情世故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一個戲班子在舞台上搬演一齣戲,戲裡戲外都在反映現實世界的人生即景。」也由於這樣的形式,演員必須以純熟技巧在不同場景和角色間層疊轉換,其中尤以李國修所飾演的風屏劇團團長李修國,回憶自己與父親的過往片段時,時而敘述,時而入戲扮演自己的父親,在不用任何道具的幫襯下,快速跳接、出入自如,最令人動容。

下一個十年,要「說什麼故事」!

這些年不停地創作,不停地發表演出,反覆浮現李國修腦海的問題是:「為什麼要演這個劇本?」、「這個劇本跟這個時代有什麼關係?」他期待透過個人的成長經驗,喚起多數人相同的生活體驗,由個人的記憶延伸至總體記憶的翻尋:一棟被拆掉的建築物中華商場跟你童年被拆掉的老家有什麼差別?它再度拆掉了你曾擁有的過去;戲中梁老闆以不倫之戀代替自己混亂的心境,尋求慰藉的出口,和現今社會的兩性關係,又有什麼分別?李修國不願學唱戲,學做戲鞋跟你不想繼承父親苦寒的行業有什麼不同?滿滿一舞台的戲,戲裡儘是創作者的往事與回憶,戲台下激發的是觀眾對生命的啟思。

在屏風歷年發表的三十六個作品中,李國修寫了三十齣戲,且兼任編導演,他形容自己是個「不幸福的創作者」,被分裂成多重角色扮演、馬不停蹄的創作步伐也因外在因素牽絆,讓他得時常停下來,沉潛後再往前走。面對下一個十年,李國修的關注面向從「怎麼說故事?」轉移到「說什麼故事?」,他強調「說什麼比怎麼說重要!」在這個不注重傳承,充滿撕裂、斷裂感,對生命無感的年代,李國修不禁透過創作,提出他對傳承的焦慮感及面對紛亂時局的喟嘆:「我們還能失去什麼?」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