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靴師傅李玉修,面對著一桌子的工具材料,期盼做戲靴的技藝能後繼有人。(陳敏佳 攝)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雙巧手替名伶鋪路 千針萬線為戲碼添妝

戲靴師傅 李玉修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這句《京戲啟示錄》中的經典台詞,印證的正是戲靴師傅李玉修的人生。台灣戲曲名伶的足下,穿的都是他們家做的戲靴,而一手從父親手中傳承來的技藝,也堅持著父親的工作理念,如「戲靴師傅要懂戲,了解戲的歷史,才能做好一雙鞋。」「做任何事都要花功夫,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李玉修說,戲靴靠的是手工,這是個無法大量生產的行業,「大量生產不會比手工好,既然做了這行,就不想賺錢的事。」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這句《京戲啟示錄》中的經典台詞,印證的正是戲靴師傅李玉修的人生。台灣戲曲名伶的足下,穿的都是他們家做的戲靴,而一手從父親手中傳承來的技藝,也堅持著父親的工作理念,如「戲靴師傅要懂戲,了解戲的歷史,才能做好一雙鞋。」「做任何事都要花功夫,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李玉修說,戲靴靠的是手工,這是個無法大量生產的行業,「大量生產不會比手工好,既然做了這行,就不想賺錢的事。」

屏風25週年《京戲啟示錄》傳承版

10/1  19:30   10/6  19:30

臺中市文化局中山堂

10/15  19:30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

10/22  19:30   10/23  14:30

臺南市立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10/29  19:30   10/30  14:30

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

INFO  02-29382005

人物小檔案

  • 18歲跟父親李慎恩學做戲鞋,傳承手藝至今40年,弟弟為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
  • 1949年來台,落腳台北市中華路一帶。
  • 1961年中華商場落成,「李慎恩鞋店」在「義」棟落腳。
  • 1982年父親過世,接下鞋店經營。
  • 1994年中華商場拆除,鞋店遷至景美。
  • 2002年宣布退休。
  • 2011年出版《腳底真功夫-傳統戲靴製作》一書。

 

一九九六年,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為做了一輩子戲靴的父親李慎恩寫下舞台劇《京戲啟示錄》。

幕起

修國提著一雙戲靴,自外奔上,靜靜地看著空曠的大舞台。

「現在全台灣就只剩下我大哥在做這種純手工的戲靴。

我沒有辦法想像三十多年前,是在中華商場長大的小孩。……時間一直往前,我只能憑記憶回到過去……

中華商場,是戲中主角修國的回憶,也是李國修淚眼的鄉愁。他在另一齣舞台劇《女兒紅》,也寫著這樣一段台詞:父親當年逃難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把家譜帶出來。

李家家譜,從登陸基隆港開始,在台灣重新寫起;李家做戲靴的家譜,也從父親李慎恩寫到了大哥李玉修。從中華路鐵道旁的違章,再到中華商場平棟二樓21、23號,兩間二坪半的房間,是一家七口吃喝拉撒睡的家,也是「李慎恩鞋店」工作室,烙印著台灣傳統戲曲一代代伶人踏過的軌跡。

戲靴師傅要懂戲  才能做好一雙鞋

七三高齡的李玉修,高中畢業後跟隨父親李慎恩學做鞋。那時,從三軍劇隊、戲校到京劇名角、票友,以及歌仔戲、豫劇、越劇、崑劇、客家戲等劇種、電視台的古裝片,穿的戲靴大多出自「李慎恩鞋店」。年少時的李玉修,曾經混過江湖,逞凶鬥狠,差點被送到綠島管訓。一天,遊蕩回到家中,看到父親做戲鞋的背影,突然覺悟:不能再這樣渾渾噩噩過日子,身為長子,應該幫父親一同扛下養家活口的重擔,他對父親說:「爸爸,我要和你學做鞋。」

二媽引李師傅,上。李師傅手裡提著一雙戲靴和兩雙彩鞋

梁老板:好!李師傅!您瞧這棺材頭(厚底靴鞋底的側面造型)繃得多嚴實,這雲頭(鞋頭樣式之一)縫得多好多紮實,就為了李師傅您這雙靴子,我都要多唱幾台戲!

李慎恩鞋店,幾乎包辦台灣戲曲界的戲靴製作,京劇名伶顧正秋、戴綺霞、張正芬、徐露、王鳳雲、郭小莊、魏海敏,名角李寶春、周陸麟、葉復潤、曹復永、朱陸豪,歌仔戲天王楊麗花、葉青,已故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票戲穿的戲靴,連總統蔣公、夫人蔣宋美齡穿的便鞋,也都出自李家的手工。

戲曲界一致的口碑,大陸做的戲靴會頂腳,李家做的鞋前後墊得很平,穿起來舒服,彩鞋的繡花飽滿,漂亮;厚底靴,輕,穩,結實,勾起腳來就是不一樣,「角色人物就會跟著走出來」,當年,戲校孩子還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真材實料,真功夫;合腳耐練,好師傅。」

李慎恩常告訴李玉修:戲靴師傅要懂戲,了解戲的歷史,才能做好一雙鞋。什麼行當該穿那種鞋,都有一定的規矩。小時候,李玉修經常跟著父親到演出後台,看著演員梳化妝,一張素淨的臉勾抹揉上油彩,穿起戲服、戲靴,變成另一個活生生的人物。戲開演後,李玉修站在側台看,這樣的看戲角度,可以看到比觀眾席更豐富的舞台風景,製鞋時更能掌握角色的需要。

學徒時期,李玉修只能幫著父親敲敲打打,做些簡單的工序,花了四年時間終於出師,獨立完成一雙從鞋底到鞋身都由自己製作的厚底靴,「要老命,花了五小時!」即使過了五十年,都還記得當時既累又高興的成就感。

做任何事都要花功夫  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

李玉修說,父親教做鞋,不打不罵,頂多一句山東話三字經「進你娘!」掛在嘴邊,被念了李玉修也不回嘴,「不嚴怎麼會有今天的我。」他跟著父親做中學,遇到關卡時,父親輕輕一點,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例如,有些彩鞋要因應演員嬌小的身形墊高,高度從一吋七、八到二吋不一,鞋梆子與底要完美接合,裁剪時就要小心拿捏,差一點點都不行。布面包木頭的蹺鞋,製作時同樣得精準拿捏木頭的弧度,演員踩起蹺來才不會拐腳。

厚底靴鞋底製作也是一門學問,李玉修分享電鑽打洞的絕竅:眼手心合一,壓緊底拕與密實的金紙,「快!狠!準」打下,洞打得好,鞋底才能縫得又平又穩。

李玉修曾問父親:「為啥您做的鞋穿起來就舒服,我的就不舒服?」父親告訴他,沒什麼竅門,做任何事都要花功夫,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這種精神就是《京戲啟示錄》裡的李師傅,堅持叫兒子少年修國把厚底靴「刷三遍」,不能妥協。

李玉修的左手拇指,留著一道幾十年的淺淺刀疤。這是當學徒時期修鞋底時,被陂刀劃傷,當場血流如注,李玉修捏著傷口到桂林路就醫,縫了五針,半個月不能工作。這次受傷讓李玉修學到教訓:做任何事都要專心一意,以後做鞋再也不敢分心。

以眼代樣好功夫  為戲加分好戲靴

民國六十年代,李小龍的《精武門》當紅時,全球掀起功夫熱,曾有外國客戶到鞋店,想要訂製一萬雙功夫鞋,三個月交貨,李慎恩以手工無法大量生產,推掉這門生意。李玉修說,即使是他,也會和父親做一樣的選擇,戲靴靠的是手工,這是個無法大量生產的行業,「大量生產不會比手工好,既然做了這行,就不想賺錢的事。」

父親過世後,李玉修成了「李慎恩鞋店」的當家。過去,父親製鞋的習慣會先畫製鞋樣,李玉修則訓練出以眼代樣的好眼力,不必畫鞋樣,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演員腳的大小。

李寶春第一次來台灣唱戲時,要訂製一雙厚底靴,有一天,李玉修在後台見到李寶春,幾句寒暄,看了一眼李寶春的腳,四天以後,送上做好的靴子,大小一絲不差。即使現在李玉修已經退休了,那個名角穿幾號鞋,都能如數家珍。有些名角的腳因為練功長繭,需要客製化量身打造的戲靴,李玉修都瞭若指掌。

李玉修堅持傳統,但不墨守成規。一年,名伶郭小莊為配合演出需要,彩鞋的顏色不再是傳統的紅色、藍色,才能和服裝搭配,李玉修花了許多功夫琢磨,做出一雙不同於傳統顏色的彩鞋,郭小莊至今還記憶深刻:「好的戲靴是會為演出加分的。」

戲靴手藝怕失傳  記錄專書完成心願

尾聲

少年修國為李父表演京戲身段。李父欣喜貌,對少年修國豎起大拇指。

白紗幕投影字幕:「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大幕落。

「做了一輩子鞋,最大的快樂就是靠著這門手藝養活一家人,客人穿了鞋以後一句『舒服』的讚美。」年輕時,李玉修曾許願,有一天有錢了,行有餘力,要為戲曲界免費做鞋。但這個行業只能溫飽,賺不了錢,成了李玉修最大的遺憾。

傳統戲曲沒落,父親從大陸來台後訓練的戲靴師傅,一個個轉行離開,只剩李玉修一個人苦撐。如今,李玉修年紀大,不得不退休,台灣戲曲界只能轉往大陸買鞋,眼看著這門手藝在台灣就要失傳,李玉修焦急,卻無計可施。

從二○○四年開始,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教育部的專案補助下,邀請李玉修到劇場藝術學系開設「傳統戲靴製作」課程。三年時間,雖然有超過卅位學生選修,但學生修課時數有限,根本沒辦法完整學到老師傅的技藝。傳統技藝失傳的危機,二○一○年因為兩位學生許帷泓、李瑑,計畫以李玉修的技藝為主題作為畢業專題作業,出現一道曙光。

在劇場藝術學系師生通力合作下,學生作業發展成戲靴製作的經典教材。李玉修每隔一周從桃園住家往返台北,在戲曲學院的教室一一示範講解,花了好幾個月時間,今年終於完成《腳底真功夫—傳統戲靴製作》專書及DVD出版。

李玉修說,大環境的改變,他無力對抗,只能以這本經典教材出版,為即將失傳的戲靴工藝留下紀錄。父親過世後,李玉修經常夢到父親,到現在還反覆做著同樣的夢。夢裡,他又回到中華商場的家,父親不厭其煩傳授做鞋的技巧,好像父親還在他的身邊下指導棋。如今,李玉修終能無愧地對父親說:「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創作必備工具與作品

手工具

戲鞋師傅的傢伙真不少,布剪、錐、劍錐、拉梆鉗、拔釘鉗、銼刀、刷具、吸鐵、鐵鎚、蹬帶、棒槌、小刷子、竹製台尺、陂刀、斧頭、電鑽、黃蠟球、豬鬃等,林林總總廿多項。從李慎恩傳到李玉修,有些手工具已泛著黑亮的歲月痕跡。現在,大部分的手工具都保存在國立台灣戲曲學院。

 

厚底靴材料

厚底靴的製作,多達一百多道工序。金紙,則是厚底靴鞋底的主要材料。將長45公分、寬40公分的金紙,疊高到17至20公分左右高度,放在油壓機下密壓緊實一個星期後,金紙高度剩下8至9公分,接著再進行縫合底與鞋身靴筒的工序。

 

豬鬃

豬鬃,製作厚底靴時的工具,功能類似針。縫合厚底靴使用的是麻線,而非蠟線,無法以勾錐或直錐勾拉縫線,前端須以豬鬃做為穿洞縫線的引頭。由於戲靴工藝的沒落,目前豬鬃已經無法取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還保留李玉修之前留下的存貨。

 

蹺鞋

軟蹺,就是俗稱的「三寸金蓮」。蹺的木頭為柳安木,將削好版型的柳安木置於鞋身中,再以泡棉和胚布封合。踩蹺的步行方式類似裹小腳,因此,好穿與否,關鍵在於蹺的版型弧度。好的蹺,能夠讓旦角走起台步來婀娜多姿,風情萬種。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