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鴻亞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終於等到DV8
等了好多年,英國前衛舞蹈團體DV8終於來了,對台灣嗜舞的觀眾而言,DV8是等了很久的歐洲名牌。許多人就算沒看過現場,DV8許多驚世駭俗的的影像作品早已是藝術界傳閱的聖品。但怪的是,DV8不是討人喜愛的古典芭蕾,也不是精準俐落的現代舞,DV8的靈魂人物紐森從來沒打算讓觀眾好看─你看得越痛苦,這位藝術家越滿意。 他的上一支作品裡有八十歲的老人,有截肢的舞者,有一百四十公斤的胖子,這些是他眼中的完美肢體;這一回,台灣觀眾幸或不幸,新作Just for Show用的都是漂亮的舞者,搔首弄姿,因為「Just for Show」嘛,冠冕堂皇,但虛有其表。過去,紐森在作品裡掀起的議題,總有在傷口上灑鹽的效果,因為真/假、善/惡等的普世標準越來越模糊,讓這位總不喜現身在報章雜誌上的編舞家提出越來越多的疑問;我自己對DV8仰慕已久,兩度在英國排隊向隅,這次是不會再錯過了。 二○○五年三月,兩廳院以「舞蹈春天」系列端出三檔舞蹈節目,除了DV8之外,還有雲門的《紅樓夢》、實驗劇場四位青年編舞家的「新點子」舞展;在兩廳院之外,春天的台北表演裡,亦舞風陣陣,舞蹈空間舞團與國光劇團合作,充滿傳統與現代混融嘗試的《三探東風》、及以受矚目的旅美舞者許芳宜為號召,在四月底演出的雲門舞集2《預見‧愛情》。PAR在這一期裡詳盡介紹這幾檔舞蹈。 小劇場導演閻鴻亞去年十月走訪德國,一個月內走過五個城市、看了廿八齣作品,包括歌劇、戲劇、舞蹈,以及來自美國、比利時的客席演出,令他大呼收穫滿滿。鴻鴻特別挑出他這次看的九齣精采演出,圖文並茂,為本刊讀者紙上導覽當今德國劇場的璀璨丰采!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舊的時尚,新的傳奇
二〇〇四年四月二十九日,白先勇結合兩岸三地藝術家,文火熳燉長達一年方完成的全本崑劇《牡丹亭》,在台北國家劇院首演,一輪戲演三天,一連演了兩輪。再現的《牡丹亭》不只是傳統,而且也是台北今年春天最時尚的話題,《牡丹亭》的票奇貨可居。沒趕上看的表演,就成為一則只能回味的傳奇。 表演就這麼現實,沒趕上就成為傳唱,聽人家你一言我一句,但就活生生被關在《牡丹亭》的春光春色春思之外。表演也這麼多情,餘韻尚在縈繞,《牡丹亭》的迴旋婉約,蕩氣動人,讓落了幕的觀眾也要把一樁春情萬種的節目單、紀念品、藝術家簽名等方式一一帶回家。 這一期的PAR,我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另一樁演出傳奇──民國七十二年,明華園歌仔戲團的《濟公活佛》。 在當時台灣文化菁英們的撰文推薦下,明華園歌仔戲團開啟了精緻化的內台戲風潮,「明華園」也成為那時的台北時尚之一。一種對古早味的懷念及新製作的好奇,「明華園」從那時起成為一種品牌。而在這個品牌中,台柱丑角陳勝在功不可沒,他所飾演的濟公世故靈動,狡黠中不失溫厚,而這二十年來,再無人能取代他的濟公形象。 六月號的PAR,以「絕世好丑」為名,介紹兩位「不可一世」的舞台丑角,除了陳勝在之外,另外一位則是本月將在國家劇院演出的倪敏然;這位在兩岸皆熟知的喜劇演員,有著大起大落的人生,在起落之間,喜劇演員是否也能笑看人生,在荒唐與荒涼裡激出笑點創意? 因為嗅到夏天就要來的氣味,PAR編輯裡也早就坐不住了。夏天世落跑的季節,六月號PAR策劃的「夏日鮮逃玩」專題,透過五位藝術之旅玩家──閻鴻亞、劉黎兒、貧窮男、張誌瑋雨林育立,挑出巴黎、東京、紐約、柏林與倫敦,在這五個城市裡,提供私房路線宇老鳥經驗,讓大家帶著老鳥指南「逃」去,逃去呼吸藏在城市公園、酒吧、小劇場裡的波希米亞空氣,或著逃去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城、東京銀座等體驗小資品味與享受。 再度登場的「表演‧紀食」單元,作家褚士瑩走進北京正乙祠,一座仍有舊式風華的老戲園子,就在全聚德烤鴨店後面的胡同裡,吃完了烤鴨來看戲。正乙祠像一座京、昆、河北梆子等傳統曲藝的百貨公司,在這個老舊更迭,東西交撞的大城市裡,賣力地護住曾經在這個城市裡吞吐的古老文化,褚士瑩說:「舊的急著擺脫包袱想翻新,新的卻急著要懷古懷舊,或許這就是時代。」而我們的時代,卻的
-
舞蹈
珠綴鑲嵌的蘇菲亞
不同的動作舞句、舞蹈美學,在《蘇》中交錯進行、隨意轉換。 《蘇》的編排形式、情節架構以及對 芭蕾内涵的訴求等整體表現,已具一定水準。 略為可惜的是,沒能給觀衆更多的想像延伸空間,
-
即將上場
國立藝術學院一九九九畢業班聯合班展公演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今年首度企劃的聯合班展,是由五位主修表演的同學,做一個五年專業訓練後的成果發表。 這次聯合畢業班展共有三齣戲,分別爲畢業生何豪傑、陳緯琦演出由閻鴻亞執導的《危險關係四重奏》;黎慧嵐和蔡少妹演出由徐琬瑩執導的《夢幻芭比》;以及潘麗君演出由陳美雲執導的《唐伯虎落第》。另外亦有主修劇本創作的王甄璟以讀劇的方式呈現她的畢業劇作《天使塵》。 《夢幻芭比》是以兒童劇的方式構築一齣成人童話;而《危險關係四重奏》則透過大段獨白、兩人分飾多角的形式,來呈現劇中人際互動的緊張和衝突;《唐伯虎落第》則是一齣歌仔戲。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經典或名劇
台灣搬演或創造了哪些經典?台灣現有的「名劇」是否等於經典?在思索這些問題答案的過程,是不是也提供了我們創造經典的基本養分?
-
劇場對談
台灣有沒有「導演劇場」?
台灣的導演幾乎都是編導合一,什麼都不得不管。台灣的劇場界就和台灣的電影界的情況是一樣的:因爲整個製作環境太惡劣了,導演有責任要把整個水準拉高──這變成是導演的重責大任。 閻鴻亞(密獵者皇冠劇場導演) 我個人對劇場導演的自主權,一直都非常強調。觀衆能不能夠接受,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是不是夠大衆化」的問題;我覺得當導演的人無法管到這麼許多。因爲這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但是我相信時間久了,自然會有一些固定的觀衆群了解你在做些什麼。 田啓元(臨界點劇象錄編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諸神退位,群魔開始亂舞? 小劇場工作者座談會
從解嚴前夕開始有「精采」演出的小劇場,不管在演出的內容、形式、與議題上,都曾經有一新觀衆耳目的表現。小劇場近十年來所提出來批判的問題,不管是政治性、突破禁忌的議題、或小劇場的美學與身體上的問題,令人關切其後勢的發展。本刊特別邀請數位資深的小劇場工作者,和部分新新小劇場人一起座談。讓大家在檢討實際工作所面臨的問題的同時,也開始為小劇場下個十年整理出過去的脈絡和可以期待的前景。
-
編輯室
交卸與祝福
從去年十月的試刊號起算,《表演藝術》雜誌到這一期已經出滿一年。就一本在中文世界裡没有前例的表演藝術專業刊物來説,這一年當中,雜誌同仁的艱辛摸索眞是甘苦自知,而克服種種主、客觀困難的過程,也使我們深深體會到爲什麼「跟人有仇就勸他去辦雜誌」會成爲流傳久遠的名言。不過,這艱辛的成果,幸運地也赢得了社會大衆廣泛的認可和讚譽。在回顧的此刻,我們有許多感觸,但有更多的感謝:没有兩廳院當時的胡耀恆主任的催生和各單位同仁的配合支持,這份雜誌不可能誕生;没有出刊後文化界朋友們稿源和資訊的熱心支援及精神鼓舞,雜誌不可能有日後的面貌。我們的一點成績,原是衆多關心的朋友共同的心力灌溉成的。 而我自己,也終於到了可以一了「編滿一年就告退」的心願的時刻了。下期起,兩位文稿主編,林靜芸女士和閻鴻亞先生將分任其艱,承擔主導編務的工作,他們兩位不僅專業素養豐厚,敬業負責的工作態度更是使雜誌有目前成績的最大功臣,由他們來主編,是他們辦事大家放心,我自己,尤其棒子交得安心。 國内的表演藝術生態,無可避免地是「一極集中」──集中於台北的狀態,這一極的演出,又往往有某一類型在一段時期中特別強勢的現象。今年的前三分之二時間,熠熠生輝的世界戲劇展使戲劇舞台一時帶領了風騷。但是,八月開始,舞和樂重新取得平衡的表演空間,呈現屬於聲音和肢體的美感與思維。這個月,我們更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演出使得九月的台北,音樂戲劇與舞蹈一起成爲舞台要角:荷蘭皇家音樂會堂管弦樂團和英國聖馬丁室内樂團來台演奏,姚樹華重新編寫曹禺《北京人》的舞台演出,歐亞絲的佛拉明歌熱舞緊接在八月的雲門《九歌》之後展示不同的舞蹈世界都是這個月台北的勝景,也是《表演藝術》評介的焦點。對於戲劇的不同角度的詮釋有興趣的讀者,則請不要錯過三篇有關同一個希臘作品在台演出的評論,黃建業、王安析和呂健忠的三篇討論到《米蒂亞》/《樓蘭女》演出的文章,雄辯而多面地引發我們對經典新詮及舞台展現方式的再思考,深値一讀。 一直深受戲劇界注意的「大陸劇場」單元和名家執筆的三個專攔連載,展現觀察評析的功力,也是閲讀的焦點。 末了要説的還是感謝,尤其是雜誌同仁這一年來蓽路襤褸的辛勤和往往晨昏顚倒、分秒必爭的工作承擔。也要感謝兩廳院甫上任的李炎主任,他一到任就給了雜誌社堅定的支持,允諾一
-
其他分類
當先鋒遇到前衛 高行健與台灣劇場的對話
高行健爲當代頗富國際盛名的中國劇作家,在大陸被視爲西方現代主義及先鋒派戲劇的代表。一九八二年他的劇作《絕對信號》在大陸引發了實驗劇場運動,次年《車站》被禁演,他本人成爲「淸除精神汚染運動」的主要批判對象。一九八五年他的《野人》上演再度引起爭論,八九年應邀往訪歐洲,天安門事件後定居巴黎,從事寫作與繪畫。作品已被譯爲多國語文,並在瑞典、德國、美國、南斯拉夫和香港的一些劇團上演。 去年九月,他執導近作《對話與反詰》在維也納首演,今年一月,法國巴候劇院將演出他的新作《生死界》。高行健和台灣的接觸始於《聯合文學》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給我老爺買魚竿》、聯經出版的長篇小說《靈山》。他的劇作《車站》、《彼岸》也分別在聯合報副刊及聯合文學發表過。大前年陳玲玲指導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生在國立藝術館演出《彼岸》,去年十月十六日起,果陀劇場的導演梁志民以《絕對信號》作爲台北火車站演藝廳的啓用演出,改名爲《火車起站》,並邀請高行健訪台三週。本刊在高氏訪台期間邀集了幾位戲劇學者、劇場工作者、及曾執導高行健劇作的陳玲玲、梁志民,在充滿後現代氣息的地下餐飮店「發條橘子」,展開一場對話。大陸的「先鋒」派,和台灣的「前衛」,本是avant-garde的同詞異譯,但在兩岸的指涉對象與發展路向互有異同。高行健的戲劇重視劇場性,將民間遊藝、說唱、戲曲同西方的實驗劇熔於一爐,要求語言和表演間的張力,形成富含哲理的獨特面貌,且不斷在作新的嘗試。而台灣的劇場運動則在經歷政治議題和演出形式的開發後,有了更多元的發展。這次對談中,高行健對於自己的創作路程,有頗爲精要的自剖,對台灣劇場的現狀,也提供了敏銳的見解。兩岸的現代戲劇,第一次有了這樣深入而公開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