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
這樣過日子
金士傑 從孩子身上讀到戲
遠在木柵僻角的星辰社區並不好找,計程車司機白轉了幾圈,嘴裡叨念著藝術家是群與世隔絕的怪人。在午後的霏霏細雨中,終於沿著坡地爬進社區的最裡處,按了電梯十一樓。一開門,穿著派大星粉紅色卡通T恤與短褲的金士傑站在門廊邊。他像是昨日才見過面般說聲「來啦」,回身又去探看孩子,一邊閒聊近來的身體狀況與推拿師傅。 金士傑的家,找不出一絲遠離俗塵的隱者氣息。如同任何一個小家庭可能會擁有的住宅風貌,不致過分廣闊的坪數,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家用品,書籍、雜物、兒童用品,一隻貓。老婆忙進忙出,屆滿周歲的雙胞胎在房裡發出孩童特有的嗚嗚聲。 這一年來每逢遇到金士傑,他總是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的育兒經。他是那種被新生兒填滿全部生活重心的新任父親。無論在劇壇中的地位再令人景仰,當孩子抱在手中,他流露出的是眼神裡驚人的慈愛,以及與孩子們互動時忘情的天真。在人生跨入耳順之年之際,這位歷經角色淬練的戲劇大師,也許已經找到了一種外人難以體知的,獨具隱密與高度的圓滿。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上海京劇院《曹操與楊修》、果陀劇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七月的台北很「上海」!月初上越,月底上京,都是名角掛帥,帶來劇名如雷貫耳的傳統劇目,其中最吸引我的,還是問世已近廿三年的「新」編經典《曹操 與楊修》。重看《曹楊》,在為台上的故人(尚長榮的曹操、何澍的楊修)喝采之時,也難免撫今追昔吧。怎麼搞的?有人、有錢、有國勢之後,中國大陸的戲曲新 製,見其大而不見其偉大,偏叫《曹楊》所勾掘執政者與知識分子的那塊心病,古來常新。 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首演時,我就「想」看了,想看兩個演員在話劇舞台上「演」一晚上,如何不顯空洞、不勞煽情地面對逐漸凍結的身子,以及死亡,即使原著十分動人,即使金士傑師百煉成精,這難度還是高到令人好奇。幸好有四度加演,我終於不會錯過它。
-
戲劇 改編暢銷小說 金士傑與卜學亮主演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幽默面對生死
名列《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長達四年,美國作家米奇.艾爾邦撰寫的暢銷小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將搬上台灣舞台,由果陀劇場邀來楊世彭執導,金士傑與卜學亮主演。該劇以老教授自身的死亡為教材,用勇氣、正面及開放的態度對待生命,並留下他的心得,將之啟發學生,讓將死之人可以從容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