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環
-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偉大功業,業已完成
今年端午節剛過,便聽聞詹益昌醫師辭世的消息。除震驚外,更多的是不捨與感傷。回想起這幾年與詹醫師一起工作、研究音樂的時光仍歷歷在目,許多回憶也隨之湧上心頭。 還記得是2006年的時候吧,當時剛到台中教書的我聽聞有一位號稱台灣頭號華格納樂迷的狂熱樂迷在台中創立了一間私人性質的「華格納圖書館」。好奇心使然,某日我造訪了這間位於民權路巷弄內的神奇圖書館。事實上圖書館內的陳設我已印象模糊,但還在門外就聽到一陣滔滔不絕的講課聲,進了門才知道原來這位華格納狂竟然還自己開班授課,傳授聆聽華格納歌劇的秘訣。當天來聽課的人不少,室內幾乎坐滿,但我因為沒有事先報名所以只能站在後場聆聽。上課內容是什麼坦白說我早忘了,但授課者壯碩的身材與宏亮的嗓音讓我印象深刻,而這正是我與詹醫師的第一次相遇。 將近10年後,2015年某日,我的粉專捎來一封訊息,正是詹醫師想要邀請我到他新成立的「夜鶯講堂」進行一場演講。不過講題與華格納無關,而是針對他的旅行團的音樂行程為團員介紹百老匯音樂劇。就是這場演講開啟了我與詹醫師10年的緣分,在此之後幾年間,我成了夜鶯講堂的固定講師,從貝多芬、華格納、馬勒到百老匯音樂劇,幾乎每套系列講座都是我與他在不停地交流音樂思想、交換意見下孕育而生,而我也由此見識到了詹醫師對於古典音樂廣泛而專精的見識與涉獵。 2016年初,詹醫師在夜鶯基金會成立前夕邀請我擔任副執行長一職,我還記得那天中午他邀請了我與內人在台中的一間高級餐廳用餐,席間他告訴我,基金會成立的宗旨除了要推廣華格納的音樂與藝術外,更重要的是建立樂迷與樂團、音樂家之交流的平台,同時也積極向國內各大樂團爭取延長音樂會演前導聆時間至45分鐘的規格。這樣的理念放在今日來看都屬創新,更別說將近10年前了,但他卻憑藉著一股熱情認為這件事非做不可,當然我也因為他的這股熱情而被感召。基金會成立之初諸事如麻,無論是網站的建置、基金會形象的露出、與各大樂團間就演前導聆形式的溝通交流,還有號召國內各知名音樂講師共襄盛舉等任務,幾乎每一件事都在他的運籌帷幄中,每每有任何難以決斷的事項,只要他稍加思索,很快就能理出精準且正確的判斷。在我眼中,詹醫師不僅僅是一位感性熱情的音樂愛好者,更是一位擁有極端精明頭腦、思緒極為清晰的企業家。 在與詹醫師工作的這段時間,雖然因各項基金會事務
-
音樂
三場音樂會 為NSO樂季尾聲點亮煙火
在疫情持續威脅起伏下,各樂團節目安排與國際音樂家往來依舊不易,但在2021/22樂季進入尾聲的此時,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則找到了解決之道,他在記者會中表示,將以音樂節的模式為樂季收尾,「要在這個時刻,以3場音樂會點亮煙火!」 作為「音樂節」的開場,7月16日首先登場的是「準.馬寇爾與NSO理查.史特勞斯之夜」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一開始,將有樂團與北藝大合作選出來的兩首「一分鐘交響曲作曲計畫」作品的世界首演;隨後的主題以法國號為重點,重頭戲是由NSO樂團法國號首席劉宜欣帶來理查.史特勞斯的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而另兩首韋伯《奧伯龍》序曲及理查.史特勞斯的《唐璜》及《狄爾的惡作劇》則非常炫技,在樂曲中,法國號不僅能演奏自己的音樂,也像是與樂團對話,或作為管絃樂團的一分子,展現了各種面向。 原訂在季末壓軸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因疫情延宕了兩年,然馬寇爾仍希望帶領大家進入華格納的音樂世界,因此規劃了以華格納為主題的兩場音樂會。7月22日「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音樂會由馬寇爾率領曾任德國Ulm劇院駐院獨唱歌手、並獲德國《西南日報》選為2016年度歌手的次女高音石易巧,演唱《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及〈愛之死〉。「第二首《威森東克之歌》也跟《崔斯坦與伊索德》有很強的連結。」馬寇爾認為:「(這首是)當我們在研讀崔斯坦時,必不可缺的作品,因為不管在崔斯坦的和聲架構、音色,已經在此先預習過了。」第3首的歌劇《指環》之旅,則是由馬寇爾將華格納最偉大的作品、長達16小時的《指環》濃縮至50分鐘以內的作品;此曲是他15年前所做的改編,如今正巧能與台灣觀眾分享。 他相當自豪在這個濃縮版樂曲中並未刪除任何音符,而關於改編的模式,馬寇爾則透露:「最重要的是尊重順序,並非跳躍式地更動。當然改編無法包括所有,但每一部作品的精華與元素都存在。不同的段落中有空檔,但我將它巧妙地連接。」此外他更表示:「精華版的好處是,能夠在一個鐘頭內,體會華格納4部作品,長達15、16年創作過程中,管絃樂法與和聲的演進過程。」 7月24日的壓軸為NSO歌劇音樂會《唐懷瑟紐倫堡名歌手》選粹,兩部作品聚焦在華格納如何將合唱這個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關鍵。由將由馬寇爾總監攜手聲樂家群:女高音
-
即將上場 Preview 拉夫拉前衛劇團再顯身手
《女武神》 飛入華格納的燦爛想像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巨製華格納的《指環》系列,今年來到第二部《女武神》,一樣與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合作,充滿奇想的舞台裝置,卻是向華格納當年的設計構思取材,更將廿一世紀的現實世界,恐慌世界毀滅的意象帶入製作中,當然也用了當今Google地圖的圖像,呈現科技新時代的里程碑。
-
特別企畫 Feature
感官全面啟動 讓華格納也吃驚的「總體藝術」!
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重頭戲,就搬出重量級的華格納歌劇《萊茵黃金》,為了讓台灣觀眾體驗廿一世紀的「總體藝術」,這次邀來去年以戶外演出《布蘭詩歌》驚豔觀眾的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演出該團與瓦倫西亞蘇菲亞皇后劇院聯手打造的版本,運用特有的「拉夫拉語言」,結合影像、科技、特技,全然實踐華格納總體藝術的夢想。除了有多位台灣聲樂家演唱,並由指揮呂紹嘉率領國家交響樂團演出,讓這齣前衛的製作,揉合了屬於台灣的聲音。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神話不再 落入塵凡
今年八月在「德國拜羅伊特樂劇節」演出的《指環系列》,是去年紀念華格納兩百年誕辰的製作,由德國人民劇院藝術總監、知名導演卡斯多夫執導。這組《指環》製作過程命運多舛,換了好幾個導演;而喜愛顛覆解構的卡斯多夫,本也想在此次如法炮製,但遭藝術節兩位總監反對而作罷;即便如此,他仍把諸神與凡人爭奪權力與財富的神話情節,改為以開採石油(黑色黃金)及黑幫鬥殺為劇情主線,這樣的變動,也讓傳統劇迷難以接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給我鈔票 其餘免談
華格納《指環》裡影射的社會性、經濟性,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其實早就被蕭伯納道出。在葉利尼克筆下,布倫希德面對佛旦不再唯唯諾諾地認罪,而是一針見血地點出佛旦在這個資本主義體系中所犯的一連串錯誤。葉利尼克的《純金》在導演斯泰曼與指揮Markus Poschner合作下,三月初搬上柏林邦立歌劇院舞台,以演員、歌劇歌手,和舞台上的管絃樂團、聲響合成器等,用簡潔形式和貼近一般人生活方式的場景和語調,有力地表達華格納《指環》隱射的批判。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焦點八
歌劇/華人創意vs.德奧原味 有話題又有看頭
樂季一開始,就有北市交的兩檔《丑角》、《鄉村騎士》精采揭開序幕,強調兩岸華人劇場創意與演唱實力;明年樂季尾聲則有NSO的全版《女武神》,導演與主要歌者皆為德奧名家,強調原汁原味。有頭有尾的劇場饗宴,可說是樂迷的福氣!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八旬新手導演 在人間搬演神話
歷經多次導演更迭、曲折不斷的二○○六年拜魯特音樂節全新「指環」終於在七月下旬登場,這次製作由高齡八十的劇作家多斯特擔綱導演,他讓神話故事發生的平凡人間,舞台上時時出現來來去去的現代人,只是都看不見劇中的神話英雄。 資深舞台導演、也是資深「指環」觀眾的楊世彭教授,再度親臨拜魯特觀賞,對這次的新製作,特為本刊暢談第一手的觀後感。
-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尼采、蕭伯納又愛又恨 默片大師另類詮釋
圖書館裡,華格納依然縱橫
要追索華格納的足跡,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當然不可錯過,這裡除了可以看到哲學家尼采與劇作家蕭伯納以華格納為主題的著作,還有默片時代大師佛列茲.朗五個小時版的Die Nibelungen,可作為華格納歌劇《指環》的另類延伸閱讀。多樣的華格納體驗,等你來品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預知2006表演紀事—Top 10 & 10 Topic 十大表演紀事背後的現象與議題
前年《PAR表演藝術》雜誌曾做過一次「預知二○○四表演紀事」,預告全年的表演大事,當時編輯們做得辛苦,但讀者們反映熱烈,把一年的表演大事做了一遍掃瞄,在國內表演團體往往演出的不確定因素還很高的情況下,編輯檯的「預知」風險壓力很大。 二○○六年,編輯檯重提此事。但這一回,我們放聰明些。一方面也因為現在可以照表操課的節目比過去穩定的多,另一方面,每一年其實都有一些大事,背後有著若隱若現的代表意義與趨勢。於是PAR編輯檯蒐列了未來一年即將發生的表演藝術大事,涵蓋人物、場地、節目、事件共二十項,由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楊忠衡、劇場及電影導演鴻鴻,資深劇場工作者耿一偉及PAR雜誌總編輯盧健英,為讀者選出二○○六最值得期待的十件人與事,而「Top 10」的背後有十個值得關注的現象與議題(10 Topic)。 表演人物亮眼出線 超凡的舞藝及亮眼的舞台魅力,許芳宜一開始便在無異議的情況下被評為今年「最閃亮的明星舞者」,台灣大部份的觀眾對這位來自蘭陽平原的舞者或許都還不熟悉,除了三月與葛蘭姆舞團領銜演出,今年四月她還將在雲門舞集2主跳羅曼菲為其量身訂做的獨舞。在舞蹈這一行裡,「舞星」的出線十分不易,先天條件、後天努力之外,還要加上許多環境裡的拱月因素,使得她能以身體與作品交盪出極大的影響力,並成為家喻戶曉的舞蹈藝術家。做為一位在國際上被看見的亮麗舞者,我們期待她有更多讓台灣觀眾看到的機會。 在伍國柱因病猝逝後,目前擔任雲門舞集2駐團編舞家的布拉瑞揚更受矚目,被選為「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編舞家」。長年關注布拉瑞揚的劇場導演鴻鴻認為他的作品「格局恢弘,結構奇特,多焦點調度大膽,畫面變化豐富,節奏張馳激烈」,而最難得的,莫過於「情感表達的深沈」。今年四月,雲門年度公演的組合便是林懷民+布拉瑞揚的師生檔。布拉首次從雲門2「晉級」為雲門舞集編舞,「接班人」的態勢呼之欲出。 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請來的歐陸當紅導演托瑪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無疑是今年「最具份量的國際導演」,十月將帶來易卜生的《海達‧蓋布樂》和東德劇作家克洛茲的《點歌時間》。曾多次到德國看歐斯特麥耶作品的鴻鴻說:「他的作品直接面對社會問題,政治氣息濃厚,肢體衝突強烈」,每有新作都會成為歐陸劇壇
-
歌劇名家檔案
歌劇年代,硬底子打造
細數瑪頓的演藝資歷,確實是硬底子打造出來的。她嗓音的光譜,從最早靠近芙蕾妮、舒瓦茲可芙那端,遞移到卡拉絲、蘇莎蘭,乃至最後追隨妮爾森、瓊絲。如果說有所謂「女高音文憑」,瑪頓確實是二十世紀末葉,罕見「學歷」完整的女高音。
-
專文
華格納的歌劇創作
生於萊比錫(Leipzig),長於德勒斯登(Dresden),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在一個相當動盪的政治環境中長大。德勒斯登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提供了很好的環境,讓華格納得以發展他對音樂、文學、戲劇等的多方面興趣和才能,政治環境的不容許他在德勒斯登待下去,致使他長期四處流浪,但外在的不順遂並未改變他對藝術的堅定不移信念,終於促使他在歌劇創作中走出革命性的路來。 一般而言,華格納的歌劇創作可以分爲兩個大的階段,前期的作品習慣上被稱爲「浪漫歌劇」(romantische Oper),在這些作品中,十九世紀前半的德國浪漫歌劇和法國大歌劇(Grand Opra)的影響淸楚可見,前者經常自童話或傳説等取材,大自然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後者則多半以歷史故事爲背景,在劇情之外,舞台場面的浩大和芭蕾的不可或缺是這一類作品的特色。華格納早期成名的作品中,「黎恩濟」(Rienzi,1842年在德勒斯登首演)就是一部標準的大歌劇,之後的「飛行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nder, 1843年在德勒斯登首演)、「唐懷瑟」(Tannhuser, 1845年在德勒斯登首演)和「羅安格林」(Lohengrin, 1850年在威瑪首演)則是德國浪漫歌劇的傑作,但是在後兩者的結構中,也看得到大歌劇的影響。 華格納早期的作品被通稱爲「浪漫歌劇」,自和華格納本人對他的創作看法有關,他對遣詞用字的仔細,在他的文字著作中可以一覽無遺,也可以在他給每部作品的副題中窺個大槪,他稱「飛行的荷蘭人」和「羅安格林」爲「浪漫歌劇」【註一】,卻稱「唐懷瑟」爲「情節」(Handlung),應和他本人對創作每一部作品的理念有關。衆所週知,華格納一直計劃改寫「唐懷瑟」,卻未能如願,他的遺憾,亦可由他著名的一句「我欠這個世界一部「唐懷瑟」」可以淸楚地看出來。事實上,就音樂内容而言,「羅安格林」中已經有很多後期作品的特徵。 華格納的後期作品仍自神話和傳說中取材,多少是受到浪漫歌劇的影響,但在音樂上,他卻跳出固有的窠臼,將音樂與戲劇結合,並稱它們爲「樂劇」(Musikdrama),這也是今人稱他後期作品爲「樂劇」的原因,這些作品包含了「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