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瑪頓的演藝資歷,確實是硬底子打造出來的。她嗓音的光譜,從最早靠近芙蕾妮、舒瓦茲可芙那端,遞移到卡拉絲、蘇莎蘭,乃至最後追隨妮爾森、瓊絲。如果說有所謂「女高音文憑」,瑪頓確實是二十世紀末葉,罕見「學歷」完整的女高音。
跟「三大男高音」相比起來,伊娃.瑪頓的知名度未免落後太多,這是行銷而非藝術境界的關係。瑪頓早期最常在唱片裡對口的是卡列拉斯,他們入行的時間相差不多,瑪頓長卡列拉斯三歲,成名時間相近。卡列拉斯九〇年代以來已絕少演出全本歌劇,瑪頓歌劇檔期至今還排得滿滿。瑪頓與卡列拉斯合作過的《托斯卡》、《杜蘭朵公主》、《費多拉》、《安德列.夏尼耶》,正好呈現有趣的對比。瑪頓的力度輕易就可以凌駕卡列拉斯,但是卡列拉斯更具音質的層次感,這點又是瑪頓難望項背的,他們同台正好互相襯托彼此的優缺點。他們深知自己的擅長領域,瑪頓沒有跨越扮演楚楚可憐的咪咪,卡列拉斯也未桃戰華格納英雄男高音。
熱愛運動的「英雄女高音」
瑪頓於一九四三年在布達佩斯出生,童年便參與廣播公司的兒童合唱團演出,因爲表現傑出而擔任獨唱要角。後來進入李斯特音樂學院習聲樂與音樂教學,學生時代便認識後來的丈夫,畢業不久便結婚。瑪頓娘家姓海恩利西,她冠夫家姓氏瑪頓,是個頗傳統顧家的好妻子,喜歡居家的烹飪與園藝。瑪頓熱愛運動,曾是匈牙利國家排球代表隊成員,運動專長有助於日後挑戰耗費體力的「英雄女高音」。瑪頓不善鑽營,二十四歲在「瑪格瑞頓島夏日音樂節」演出《蝴蝶夫人》,但僅只扮演平克頓夫人那樣的配角。隔年加入布達佩斯國立歌劇院,這個劇團以資歷不以實力取勝,年輕的瑪頓頗不得志,剛開始只能唱唱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金雞》那種路線不相襯的冷門角色。瑪頓的「第一個五年(1968—72)」,聲譽幾乎沒有跨出布達佩斯城。
然而,老天還是沒有虧待這個天賦異稟的好歌手,瑪頓某一晚演出《萊因的黃金》中的費麗卡,在座的法蘭克福歌劇院藝術行政人員卡多納發現明珠,便延聘她前往德國,簽下一紙三年合同。瑪頓在法蘭克福歌劇院待了「第二個五年(1972—77)」,她遇到貴人指揮家克里斯多幅.范.杜南伊,迅速打開國際知名度,後來杜南伊跳槽漢堡歌劇院,瑪頓義不容辭地追隨。瑪頓在法蘭克福的第一年,就首度演出八個威爾第、普契尼、莫札特的歌劇中的吃重角色,總算眞正進入「女高音功課」。瑪頓這段期間也開始展開歐洲之旅,在佛羅倫斯與瑞卡多.慕提合作《威廉泰爾》、第一次在維也納歌劇院唱義大利文《托斯卡》(從前在布達佩斯得用匈牙利語唱普契尼)、在慕尼黑唱《唐喬凡尼》的安娜、在大都會唱《紐倫堡名歌手》的伊娃。
「杜蘭朶」接班人
八〇年代瑪頓足跡遍布歐美重要歌劇院,成爲匈牙利最具代表性的女高音,聲譽並比西班牙的卡芭葉、貝岡莎,捷克的葛貝洛娃、波普,保加利亞的狄蜜特洛娃、紐西蘭的卡娜娃,所謂「非歌劇主流國家」的主流紅伶。她在大都會歌劇院的地位很快就獲得鞏固,八一至八六年間,紐約時報樂評三度頒給她年度最佳藝術家的讚譽,表彰她詮釋《沒有影子的女人》、《唐懷瑟》、《托斯卡》三齣戲的成就。最能打開瑪頓知名度的演出,要屬八三年她在維也納歌劇院首度演出《杜蘭朵公主》,由當時維也納歌劇院總監羅林.馬捷爾掌舵。這次演出因爲有CBS唱片公司跨海錄影轉播,造成傳播媒體爭相報導,大大提高曝光率,擔任卡拉夫的卡列拉斯、柳兒的李柴蕾麗都是一時之選,導演哈羅德.普林斯更是在倫敦劇壇呼風喚雨的高手。
〈公主徹夜未眠〉雖然捧紅「三大男高音」,但歌劇行家卻更看中瑪頓的杜蘭朵。瑪頓幾乎唱遍舉世重要歌劇院的杜蘭朵,包括大都會、史卡拉、維洛納、舊金山、芝加哥、巴塞隆納、休士頓、華盛頓等等,一共有六種《杜蘭朵公主》錄影版本在市面流通,還有兩種唱片錄音,馬捷爾(CBS)與羅貝托.阿巴多(BMG)指揮的版本。樂評開始認定她是繼卡拉絲、蘇莎蘭、妮爾森之後的「當代最佳杜蘭朵」,瑪頓曾經由妮爾森親自欽點爲「杜蘭朵接班人」,尤其是重要的「血統證明」。瑪頓曾與妮爾森同台演出《沒有影子的女人》,飾演染工之妻的妮爾森非常中意飾演皇后的瑪頓,鼓勵她挑戰杜蘭朵,行家眼光的確不差,瑪頓果然一鳴驚人。
學德文,進攻「華格納女高音」
八〇年代末期,瑪頓登上另一座顚峰,那就是華格納《指環》裡的布倫希德,在此之前布倫希德亦是妮爾森的招牌角色,妮爾森曾在蕭提與貝姆兩個本世紀最重要的《指環》錄音中飾演這個女英雄,是唱片史上無可取代的布倫希德。九〇年代競爭這個寶座的是伊娃.瑪頓與希德嘉.貝蓮絲,她們的全本《指環》發片時間重疊,各自代表DG與EMI的唱片競爭。瑪頓與貝蓮絲早在莎樂美、艾雷克屈拉、托斯卡這些角色中,展現強烈的較勁意味,遇上唱片公司超級大製作全本《指環》尤其矚目,她們分別被海汀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與李汶(大都會歌劇院)納入錄音班底,蔚爲世紀末樂壇盛事。九二年祖賓.梅塔在芝加哥抒情歌劇院推出《指環》,瑪頓亦是他最中意的布倫希德。
瑪頓從她離開布達佩斯應邀到法蘭克福,才開始認眞學德文,如今已是當代數一數二的「華格納女高音」,這種功力得自她的按步就班與勤勞誠懇。瑪頓能唱五種語言,約莫四十個角色,從她以莫札特抒情女高音,一路探向普契尼、威爾第,及至理査.史特勞斯與華格納,有一脈可尋的邏輯。瑪頓在第一個十年,幾乎不碰第三個十年的吃重角色,最近幾年她也有自知之明,不再演出莫札特或威爾第的抒情女高音。觀看她這兩年的行程表,所唱的角色集中在托斯卡、杜蘭朵、喬空達、皇后(《沒有影子的女人》)、伊索笛、奧特露(《羅恩格林》),以及有地緣關係的《顏如花》、《藍鬍子公爵的城堡》。瑪頓在演藝生涯表現出來的選角邏輯,遠超過「三大男高音」,她也從不踰越跨界,因此也能得到眞正行家樂迷的敬重。
不過瑪頓在唱片錄音上,並沒有贏得等同舞台的勝利。基於血緣關係,瑪頓早期錄音以匈牙利本家Hungaroton公司爲主,大部分都是個人獨唱專輯。Hungaroton根本無法灌錄全本莫札特、威爾第、普契尼的歌劇,在市場上完全難以與其他托辣斯式的大公司競爭,一直到九〇年代才由Naxos公司打破禁忌。所幸瑪頓八三年終於進入CBS,錄下膾炙人口的《杜蘭朵公主》。這個版本雖然未能超前卡拉絲、蘇莎蘭、妮爾森,但已足夠打開國際知名度。可惜她不能成爲馬捷爾的固定班底,馬捷爾不久便與維也納歌劇院翻臉,兩人後來只再合作過馬勒的《復活》交響曲。瑪頓進入CBS,灌錄幾齣基本劇碼,包括先前提到與卡列拉斯合作的四齣,與多明哥合作的《梅菲斯特》,與拉梅合作的《藍鬍子公爵的城堡》,男角還算一時之選。但是伴奏的團隊是帕坦與匈牙利國家交響樂團,實力與知名度都太弱,很難在市場爭得一席之地。
回首已過三十載
新力公司併購CBS後,並沒有打響歌劇這條路線,原本高度期待的慕提、阿巴多、阿藍尼亞只好各奔前程,對從前CBS老錄音更是幾乎不聞不問。當DG、EMI、Decca紛紛將先前庫存錄音,改以中低價位再製發行時,瑪頓的錄音依舊是高價包裝,完全失去競爭力。新力雖然一度找來梅塔、柏林愛樂、紐約愛樂與她搭檔《莎樂美》、《古雷之歌》,但這回反而是梅塔過了他的巔峰期,沒有得到熱烈回響。倘若時光倒轉,卡拉揚八一年那個《杜蘭朵公主》錄音,能夠找她跟多明哥搭配,日後將她納入班底,也許她的錄音事業會整個改觀。卡拉揚當年挑選李柴蕾麗唱杜蘭朵,兩年後李柴蕾麗又在馬捷爾團隊唱柳兒,顯然瑪頓更適合這個先霸後柔的東方公主。比瑪頓還小三歲的李柴蕾麗,早已先她隱退歌壇。當年卡拉揚沒有重用瑪頓,因爲他的班底已有相同路線的貝蓮絲。
不過瑪頓還是在九〇年代贏得應有的重視,她改投新東家EMI與BMG,錄音數量雖然不多,但口碑極高。她與沙瓦利許的《艾雷克區拉》、與海汀克的全本《指環》,都是世紀末數一數二的名盤。她還跨到BMG與柯林.戴維斯合作《羅恩格林》,與老阿巴多的姪兒合作《杜蘭朵公主》,這兩齣戲的男高音班.哈本納是當今最看好的英雄男高音,如今已是瑪頓的聲勢去拉拔新生代搭檔。瑪頓最近慶祝入行已逾三十年,回顧她的演藝資歷,確實是硬底子打造出來的。她嗓音的光譜,從最早靠近芙蕾妮、舒瓦茲可芙那端,遞移到卡拉絲、蘇莎蘭,乃至最後追隨妮爾森、瓊絲。如果說有所謂「女高音文憑」,瑪頓確實是二十世紀末葉,罕見「學歷」完整的女高音。
文字|莊裕安 醫師、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