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系列報導之二 台荷交流的即興樂音 日台劇場的電影變奏
獲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補助的兩個計畫:「尼可樂表演藝術-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及國際連結平台計畫」與「莎妹劇團x第七劇場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分別在十一、十二月演出。前者以「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推出「聚焦荷蘭」的主題展演,後者則是接續前兩年的合作,推出以侯孝賢二○○三年為紀念小津安二郎導演而拍攝的日語電影《珈琲時光》為本的同名劇場作品。
獲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補助的兩個計畫:「尼可樂表演藝術-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及國際連結平台計畫」與「莎妹劇團x第七劇場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分別在十一、十二月演出。前者以「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推出「聚焦荷蘭」的主題展演,後者則是接續前兩年的合作,推出以侯孝賢二○○三年為紀念小津安二郎導演而拍攝的日語電影《珈琲時光》為本的同名劇場作品。
跨足舞台與影劇,更獲得金鐘獎肯定,即使已是「姐」字輩演員,謝瓊煖對演戲還是嚴陣以待,不愛上戲劇以外的通告,她說,所有心力都放在角色身上了,沒有餘力再從事與表演無關的事情。她說:「作為演員最大的快樂是:過不一樣的人生。因為戲,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他人,對於生命有了更多的包容,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日本中生代導演鳴海康平,擅於將演員的身體性及表現能力、人工化的舞台設計、文本內在的戲劇性並置,呈現出「隨著時間累積的風景」。這次的《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是與台灣莎妹劇團合作,他認為,戲劇更需要具有多樣性與包容,吸納各種想法、文化,讓作品向上昇華,因為跟每個想法不同的觀眾一起進行共享的作業,戲劇才能從希臘時代傳承至今。
刻意曝露的攝影工作人員、敞露的鏡頭軌道,即時將劇中角色們的行舉,特寫並放映至背幕,並由此時而音聲拼貼、時而影像與真實分離,調度上可將劇場空間中分處兩端的行為並置在同一畫面,擁抱成為最疏遠的距離,暴力與乖戾,卻有了最逼視內在視角的手術刀般的殘酷。
從古自今,愛情題材之所以永不退流行,正是因為它最容易引起共鳴。走進劇場,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外表坊時驗團、第四人稱表演域即將推出的新作,不約而同以愛情為題,各自表述,或語言嘲諷辯證、或手法虛實交錯、或挖掘新世代愛情觀點,呈現愛情的三種面向。
樂於接受各種劇場挑戰的周曼農,除了是小劇場的出色演員,更對劇本創作、尤其是劇場劇本情有獨鍾她敢於改編許多讀者心中的究極之書《百年孤寂》,用漫畫人物柯南在劇場中解存在主義式的謎題;這個月莎妹劇團新作《給普拉斯》,周曼農更挑戰把女詩人的創作慾和求死慾搬上舞台。熱愛劇場的她,是個堅持從劇作者立場出發,思考「劇場可以是什麼」的創作者。
台灣劇場編導演全才徐堰鈴,延續以往的關注主題,帶來新作《約會》,集結十七位演員,七名劇作家,以九則生活片段,拼接起現代城市女同志的愛情樣貌,熟成一串甜美的有機片段。一改前齣作品《三姊妹》的寓言體意識流,徐堰鈴這回寫實得很。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