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劇場導演鳴海康平(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提供)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劇場導演

鳴海康平 探索文本多樣性 包容差異的並存

日本中生代導演鳴海康平,擅於將演員的身體性及表現能力、人工化的舞台設計、文本內在的戲劇性並置,呈現出「隨著時間累積的風景」。這次的《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是與台灣莎妹劇團合作,他認為,戲劇更需要具有多樣性與包容,吸納各種想法、文化,讓作品向上昇華,因為跟每個想法不同的觀眾一起進行共享的作業,戲劇才能從希臘時代傳承至今。

日本中生代導演鳴海康平,擅於將演員的身體性及表現能力、人工化的舞台設計、文本內在的戲劇性並置,呈現出「隨著時間累積的風景」。這次的《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是與台灣莎妹劇團合作,他認為,戲劇更需要具有多樣性與包容,吸納各種想法、文化,讓作品向上昇華,因為跟每個想法不同的觀眾一起進行共享的作業,戲劇才能從希臘時代傳承至今。

新舞臺藝術節

莎妹劇團X日本第七劇場《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

11/18~19  19:30   11/20  14:30

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INFO  www.ctbcculture.org/#!207_stage

提到日本三十、四十世代的傑出劇場導演,一定少不了「第七劇場」的導演鳴海康平(Kouhei Narumi),就讀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期間便與幾位演員成立了劇團,原本想要學拍電影的鳴海,卻一頭栽進了戲劇的世界,因為他認為要拍電影之前要先學會戲劇,因此便加入學生劇團開始進行相關活動。在課堂上學習戲劇的相關知識與當代作品,並且在劇團累積相關經驗之後,他發現戲劇的魅力更勝電影一籌。

聚焦文本的多樣性

「我從中感受到從希臘開始延續至今的歷史、戲劇對於人類與社會所具有的作用、人類的可能性等。所謂的『劇場文化』,基本上是為複數的人所準備,非得在特定的時間與場所發生,因此『上演』的型態受到場所與時間的限制。起因是有生命的人表演給有生命的人看,換句話說,因為無法簡單地搬運,也難以成為個人所有,因此人與人必須在現場不可,某種意義說來是一種類比表現/體驗型態,劇場內包含藝術家與觀眾所有有生命的人共享由虛構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感受到其魅力。」

劇團創立之初,鳴海康平也身兼編劇,但在二○○二年執導別役實的劇作《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後便不再編寫作品,因為他在閱讀大量劇作之後發現,從古至今的各式劇本,例如希臘悲劇、莎士比亞、契訶夫、貝克特等,至今依然在世界各地演出不輟,而且即使是同樣的劇本也會因為時代與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詮釋方式,於是他便轉為「對一個文本所擁有的多樣性產生興趣」。每個劇本都有其搬演的歷史,使用擁有同樣過去的文本,「面對現在的世界以自己的詮釋來找出答案,透過這樣的過程,讓我感覺到自己與歷史及世界聯繫在一起,非常有趣。」

地球上有六大洲,如果出現第七洲的話,就如同創造出新大陸,因此鳴海將自己的劇團取名為「第七劇場」,期許劇團能創造出新世界的劇場。鳴海擅於將演員的身體性及表現能力、人工化的舞台設計、文本內在的戲劇性並置,呈現出「隨著時間累積的風景」,在日本海內外皆獲得極高的評價。

呈現多樣化身體語言的舞台空間

他執導的作品特徵,就是將能劇、歌舞伎、舞踏、現代舞等融入作品裡與戲劇結合。他認為:「戲劇使用語言,因此向世界發聲時存在著語言的高牆,但人類的身體是越過這面高牆的要素。我們使用的訓練方法含有能劇、歌舞伎的身體思想,類似用芭蕾基礎動作來訓練芭蕾舞一樣。透過這些基礎訓練使演員具備共同的身體語言,再將舞踏或現代舞等身體語言並置在身體上使其產生化學變化,不斷地重複這樣的實驗。在舞台上充滿一致性的身體語言雖然美麗,但我對多樣化的身體語言交織而成的舞台空間產生的可能性充滿興趣。」大約五年前的鳴海,思考的是日本人的身體跟地面的關係,如今他所關心的是身體逐漸失去本來所擁有的歷史同時,就如同經濟發展一樣,身體也受到全球化的影響。

鳴海康平追求唯有戲劇才能表現的效果,他認為除了語言與身體,戲劇的特徵之一是「設計擁有時間的空間」,在這虛構的空間跟觀眾一起創造是不可或缺的共犯關係。舞台空間對於觀眾而言是「他者」,因為是他者才能想像,去找出新發現。他認為戲劇才能表現的事情就是:「舞台空間裡的表演者和觀眾席上的觀眾在特定時間內的空間相遇,演出進行時開始彼此對話,演出結束後對話依然持續著。這樣的相遇稱為『戲劇』的現象,這樣的對話就是戲劇或文化的本質。」

差異的存在是跨國共製的魅力

因為追求超越國界的演出,至今已經在韓國、德國、法國、台灣公演過,擁有豐富的國際經驗,談及這次的台日跨國製作《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對兩國演員的身體性差異,他認為同為亞洲國家,彼此的差異性不大,但在他的印象中,日本人的身體有傳統、西方、亞洲、現代性等各式各樣的薄影重疊其上,相較之下重疊在台灣演員身體上的影子比較深,兩國演員對聲音強度的處理方式也不同,這是因為有沒有別麥克風演出的習慣所導致的合理差異。但他認為,若是將這些差異平均化,跨國製作的魅力就會減半,因此活用各自的長處,製作出更有為精采的作品,這就是跨國製作的魅力所在。

這次公演為台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日本「第七劇場」與「三重縣綜合文化中心」的跨國共製,為三年期的計畫。由台灣與日本的導演來執導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這三者國籍、年代、地域與歷史皆不相同,唯一相同之處就是「人」而已。鳴海認為,現今的世界有恐怖攻擊、惡化的國際情勢、難民問題等,因此「多樣化」與「包容」這兩個詞語經常被提起。文化,特別是與我們有深刻關係的戲劇更需要具有多樣性與包容,吸納各種想法、文化,讓自己的作品向上昇華,因為跟每個想法不同的觀眾一起進行共享的作業,戲劇才能從希臘時代傳承至今。他認為經由這樣的作業跟創造更好的社會是相同的,因此跨國製作擁有極大的可能性,台灣與日本的可能性,可說是亞洲的一種可能性,這次演出的新發現,只有親身到劇場觀賞演出才能得到。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1979年生於北海道紋別市,現住三重縣三重市。1999年就讀早稻田第一文學部時與幾位演員共同成立「第七劇場」。

◎2008至2013年擔任SENTIVAL!藝術節的藝術總監。2004年、2007年、2010年、2013年擔任日中韓共同演劇祭 BeSeTo藝術節執行委員。2008至2011年擔任學習院女子大學藝術節顧問。

◎2012年以POLA ART FOUNDATION研修員的身分赴法研修一年。

◎2014年起擔任三重縣立綜合文化中心(Théâtre de Belleville)藝術總監。

Authors
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 等你來提問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