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
-
音樂劇《媽媽咪呀!》國家戲劇院登台 七場完售加開樂池座席
百老匯音樂劇《媽媽咪呀!》25周年全球巡演來台,將從8月28日至9月1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一連演出七場,當瑞典天團「ABBA合唱團」經典名曲〈Mamma Mia〉〈Dancing Queen〉旋律一響起,所有觀眾都忍不住跟著舞動,歡樂氛圍嗨翻全場。由於票房長紅,主辦單位宣布加開樂池座席。
-
全新音樂劇《腦內失控的iTunes》 邀觀眾一起從音樂中找答案
全民大劇團最新療癒音樂劇作品《腦內失控的iTunes》將於本週五在台北城市舞台首演,15日,編導謝念祖偕同主演林俊逸、林逸欣、呂紹齊、巴鈺及林斌出席彩排記者會,演出兩首精采歌曲。第一首〈找到自己的旋律〉是由失眠患者、暴食者、婚姻失和者交錯著,浮誇服裝造型展現不同身心症的特性,例如失眠患者直接將床單、棉被、枕頭穿戴在身上;暴食者身上則背滿各種零食、泡麵,加強了整齣戲劇奇幻、非寫實風格。第二首〈就愛折返跑〉節奏輕快、風格俏皮可愛,林逸欣在劇中因受雷擊後產生同手同腳後遺症,這首歌特別讓眾演員以同手同腳姿態唱跳。
-
細膩歌聲刻劃戰火人性 音樂劇《螢火蟲之墓》本週登台
只想活著有錯嗎?由香港「劇場空間」帶來的全華語《螢火蟲之墓》音樂劇27日起來台巡演,以音樂劇細膩刻劃紛飛戰火瓦解人性、兄妹用盡氣力守護的平凡日常。
-
音樂劇《囍宴》全球首演 百老匯明星齊聚台灣
改編李安經典電影《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集結美國百老匯創作團隊與台灣劇場團隊、跨國共同打造的全新音樂劇,本週五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全球首演。
-
美式經典音樂劇《芝加哥》 首登北中高三地舞台
《芝加哥》音樂劇(Chicago the Musical)是百老匯最長壽、演出次數最多的「美國原創」音樂劇,1975年於紐約首演後即受到廣大關注,1996年復排重返百老匯,更一舉奪下多項大獎,包括六座美國劇場界最高榮譽東尼獎(Tony Awards)、二項英國奧利弗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s)及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最佳音樂劇專輯」榮耀。《芝加哥》不但達成在百老匯連演25年里程碑,更巡迴至全球36個國家、500座城市,累計超過三萬場演出,全球票房突破16億美金。捱過疫情後,《芝加哥》音樂劇將展開25周年紀念巡演,在睽違七年後,將於今年7月底至8月初來台演出,巡迴台中、高雄國表藝場館,首度挑戰為期三週的北中高三地巡迴演出。
-
音樂劇《媽媽咪呀!》 8月首登台北國家戲劇院
睽違六年,史上最陽光的音樂劇回來啦!全球享負盛名的音樂劇《媽媽咪呀!》將再度來台,將於8月28日至9月1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次歡樂登場。
-
李安電影改編《囍宴》全新音樂劇 5月全球首演在台灣
改編自李安1993年上映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電影的《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音樂劇,今年5月將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進行全球首演,9月將移師至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囍宴》音樂劇由華文音樂劇公司出品製作、文化內容策進院聯合出品,美國百老匯創作團隊與台灣劇場團隊首度攜手打造,更邀來百老匯明星梁厚泰(Telly Leung)和麥特.辛格勒德克(Matt Shingledecker)與闇奕格、羅北安、苗可麗、聶雲等人共同主演,以充滿歌舞的百老匯音樂劇及當代視角詮釋經典。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7
演出檔期拉長、重演、重製,是否能再次引爆市場?
在COVID-19疫情趨緩後的台灣表演藝術生態,「演出過量」成為屢次出現的關鍵詞。背後原因包含疫情延後與取消的節目重新推出、台灣各類場館的陸續到位、創作能量爆發等;而「過量」的加成,更在於觀眾人數遠遠不及劇場演出數量的成長,再加上疫情後的購票、觀演習慣改變,造成票房未見起色。 在近乎爆量的演出中,同一場地多場次演出與重演、重製,占有2023年表演藝術市場的一定席次。值得思考的是,這類製作模式能否順應觀眾愈來愈依靠口碑的購票習慣?重演與重製能否增加製作的永續性,甚至降低、或是分攤製作成本?同時,過往補助機制的「潛規則」往往投注於新作,也逐漸有提倡重製等可能,會否也鼓勵創作團隊將舊作搬上舞台? 積蓄能量,拉長製作週期 重演、或重製,可粗分成兩種模式:一是在同一巡演年度內,另一則是跨到不同年份,甚至是數十年之後的重製。無論何者,也都會有編制規劃、內容調整、場地差異等變動因素。 以2023年來說,秀琴歌劇團《鳳凰變》、唐美雲歌仔戲團《臥龍:永遠的彼日》、綠光劇團《人間條件八凡人歌》、躍演《勸世三姊妹》、全民大劇團《海角七號》造夢者、音樂劇《熱帶天使》等作在台灣各地演出,可被視為同一巡演年度。這大抵區隔出劇團差異,能有巡演場次的製作多半是大型團隊、商業劇團,一部分牽涉到團隊的營運能力與規劃,一部分是這類製作有成本分擔考量。其中,《熱帶天使》、《勸世三姊妹》都在巡演過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內容調整;而《鳳凰變》、《臥龍:永遠的彼日》也因演員身體因素有所差異。 不過,跨年份的重演、重製舊作在2023年占有一定比例,且是不同製作規模。大型製作部分有雲門舞集《薪傳》、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場《小太陽》音樂劇場、明華園戲劇總團《散戲》、國光劇團《狐仙》、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喜脈風雲》等,中小型製作則有唱歌集音樂劇場《今晚,我想來點》、盜火劇團「懸疑三部曲」、三缺一劇團《國姓爺之夢》與《蚵仔夜行軍》親子版、壞鞋子舞蹈劇場《吃土》、何曉玫MeimageDance《默島新樂園》、阮劇團《熱天酣眠》、烏犬劇場《麻嗨猴》、不貳偶劇《道成》等。 在補助機制多鼓勵新作的思維下,劇團於該年度未提出新作是比較特別的現象。但在2023年,國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6
音樂劇爆棚且多元 市場潛力乍現
若談2023回顧,不從《勸世三姊妹》開場,未免太過脫俗,但除了舞台上的作品,靠製作方針跨出同溫層的高光時刻,我想更能代表年度趨勢。演出精采就更需要端出浪潮的團隊,在哪裡端,誰來端,先端哪道,全都是學問。 今年的音樂劇演出依舊多如繁星:有海外授權的《近乎正常》、《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搖滾芭比》、《綠野仙蹤》、《小王子》、《史瑞克》;引進、合製、巡迴的音樂劇《貓》、《羅密歐與茱麗葉》、《Titanic 鐵達尼號》、《拉赫曼尼諾夫》、《三劍客》、《伊底帕斯》、《The Last Five Years》輪番上演。 國內製作數量也依舊爆棚,有影視故事《海角七號造夢者》、電影改編音樂劇《怪胎》、文學改編音樂劇《熱帶天使》、迷因音樂劇《吼呦~杰哥不要啦!!》、桌遊改編音樂劇《台北大空襲》等故事類型迸發、都繼續保持著充沛製作數量。 純原創音樂劇的比例趨緩,但類型依然展現多元,台北市也出現了首個針對音樂劇發展的基金會,提供更多場地與孵育的可能,從小型讀劇型演出到各種音樂劇節在各單位的推動下維持蓬勃,須打磨的作品已有更多路徑與觀眾對話,相信整體環境正往好的方向走去。
-
全新音樂劇《海角七號》造夢者 本週城市舞台首演
全民大劇團改編國片票房冠軍《海角七號》,由金馬導演魏德聖監製、金曲製作人陳建騏製作音樂、金鐘編導謝念祖全新改編,孫協志、卓文萱、徐詣帆、金仁馨、洪都拉斯、夏宇童領銜主演,11月11至19日將於台北城市舞台首演。
-
榮獲東尼獎、普立茲獎肯定 音樂劇《近乎正常》臺中國家歌劇院7月首演
以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創下連演139場紀錄的活性界面製作,今夏引進曾獲東尼獎最佳音樂、編曲、女演員及普立茲戲劇獎肯定的《NEXT TO NORMAL 近乎正常》,7月22至30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演出6場,邀請美國、台灣實力派音樂劇演員與現場樂手共同演繹,以全英語演出,同時將維持《LPC》超好讀字幕傳統,讓觀眾輕鬆觀劇入戲。
-
韓國男團偶像領銜 《三劍客》等7檔音樂劇登臺中國家歌劇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夏日放/FUN時光系列」將在7至9月一連帶來7齣音樂劇節目,讓音樂劇愛好者「看熱鬧」也能「看門道」。韓國大型音樂劇《三劍客》將首度來台,近百人的原裝豪華大製作,將以龐大場面、華麗舞台及服裝呈現17世紀的巴黎,並由兼備完美歌喉與天使臉蛋的男團偶像珉奎(민규 DKZ成員)、REN(렌)雙卡司帥氣詮釋主角達太安,是令人無法抗拒與偶像共度夏天的邀約。
-
音樂劇《熱帶天使》獵女犯1940s 演繹大時代小人物烈火悲歌
音樂劇《熱帶天使》獵女犯1940s改編自台灣文學大師陳千武半自傳式的戰地回憶小說《獵女犯》,由林孟寰編導,雷昇作曲,並特邀金鐘歌王楊烈參與演出劇中老年劇作家一角。從創作啟動至今歷時5年,不斷改版,本次以豪華規格全新打造的大劇院版本,企圖打造台灣原創歷史音樂劇新高度,甚至被譽為台版《悲慘世界》。
-
戲劇
延續,作為一種技藝
商業劇場,往往不受所謂的「表演藝術評論」關注。這個觀點在今年度由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主辦的「『評論的後台』年度論壇」裡的「2022表演藝術評論回顧」座談會再次被提起之所以用「再次」,乃是這個觀點不受限於2022年,早被屢次提起,作為長年累月以來表演藝術評論的現象。 這個帶了點直觀、尚缺更精準數據統計的觀點,背後也牽涉到一個問題是:到底什麼是「商業劇場」?另一個說法是,以台灣劇場的規模來說,是否具備商業性? 若從過去已被認知為「商業劇團」的現代戲劇團隊(註),包含屏風表演班、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綠光劇團等,再到全民大劇團、春河劇團、故事工廠等,呈現了幾個標準:題材通俗化、影視明星化與商品化,明顯將其受眾脫離傳統想像的「劇場觀眾」,指向所謂的「大眾」。或許是因為這樣的目標與做法,導致過去對商業劇場產生帶著貶義的視角;也就是說,商業與藝術有二元的區隔創作者與觀眾、評論人都只能二選一於是不會用「藝術評論」的角度來思考。 這篇評論是從「評論人的自省」出發。當不允許自己陷入二元思考時,如何解構商業與藝術的二元觀點,不從「商業劇場能不能評論、需不需要評論」的角度出發,而是評論人怎麼評論商業劇場?或者說,劇場如何發揮商業性能否是種「技藝」? 從「延續的必須」到「創造延續的需求」 商業劇場的形成,有個關鍵是數據面的「延續」包含觀眾、場次、演出頻率等。在台灣多數商業劇團多能維持每年至少一至兩檔全新製作的狀況下,同一年度又會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兩種做法:一是,大型製作的多地巡演,特別像是故事工廠、全民大劇團、春河劇團都曾出現環島式的巡演,或是有跨年度巡演、多部製作同步巡演的情況。另一則是,中小規模的製作在同一場地做長銷式演出,達到接近「定目劇」的規模,近期較常出現在音樂劇製作,如C MUSICAL製作《小王子》、《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中英文版等。但,無論是哪種做法都在延續觀眾數量的積累,以求達到收支平衡,乃至於盈餘。 商業劇場其實在突破一種認知劇場是「稍縱即逝
-
活化百年日式建築 榮耀基金會打造音樂劇創生基地「二條通劇匯」
榮耀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以音樂劇文本創作、產業發展為首要目標的基金會。於去(2022)年成立後,在一年之初又宣布營運「二條通劇匯」,打造為音樂劇創生基地,提供音樂劇工作者交流及共學環境,並以培育商業音樂劇製作人為重點項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音樂劇的奇幻之年,各式演出蓬勃發聲
仰賴全國人民同心防疫,疫情到2022年才正式進入社區感染。對音樂劇社群來說今年反倒是奇幻的一年,因為我們同時進入了疫情與後疫情時代。 各種類型製作悶煮了兩年,幾乎每一週都有超過一檔音樂劇供觀眾選擇;同樣時空,製作團隊與觀眾都面對著各種「疫外」:人力臨時替補、票務客服都只是靠考驗彈性的短線任務。市場口味的快速更迭、演出型態的典範轉移、更是磨練著團隊敏銳度與長線規劃的能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從觀演關係與產業生態,思考「階段性呈現」的下一階段
就像愛情總是曖昧時最美,我們也不只一次聽過哪場演出「未完成時最美」。不管是偶爾鬆散出錯、帶點即興的cabaret、樸素舞台激發華麗想像的讀劇演出、感官高度專注的排練場、或熱血敢衝的學校製作,「未完成」似乎暗示著無盡的可能,就算同個作品日後登上大舞台,依然流傳在觀眾心中。這或許也是一種留白的藝術。既然如此,「階段性呈現」又該如何定位自己的下一步?
-
特別企畫 Feature 號外!
二○二二表演藝術年度回顧
2022年,台灣雖面臨COVID-19本土疫情升溫,但全球也逐步擺脫病毒的陰影;與此同時,烏俄戰爭持續延燒,衝擊全球供應鏈,也對台灣民生造成劇烈衝擊。此外,氣候暖化問題日益嚴重,「永續」成表演藝術圈的新關鍵字,從此延伸出一個更大的問題:我們希望表演藝術圈能有什麼樣的未來? 本期特刊,總結以下10大表演藝術重要現象,藉由事件回顧,盤點後續影響與意義。 現象01:國表藝三場館藝術總監首度全員留任 現象02:共融、永續,表演藝術圈新價值 現象03: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啟用,能否跨出文化台北的下一步? 現象04:大劇院時代正式到來,致使創作生產過量? 現象05:台新藝術獎邁入20年,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表演藝術專業獎項? 現象06:3億元特殊補助專案「藝術未來行動」,真能引領更美好的未來? 現象07:音樂劇爆量,市場準備好了嗎? 現象08:「階段性呈現」爆量,是觸及觀眾、劇場永續解方? 現象09:COVID-19延燒下的市場挑戰 現象10:全球通膨下的製作成本與票價提高,藝Fun券「常態化」有解?
-
特別企畫 Feature 69歲,實業家與演員
陳何家:欣欣向榮、一氣貫通的藝術人生
跟著欣欣天然氣的陳何家董事長走上公司8樓的排練場,今年已達古稀之年的「陳董」一邊爬著樓梯,一邊不忘交代身邊秘書關於排練場的整理與時程安排,接著「欣欣向榮」4個金色大字出現在眼前。 音樂劇《四月望雨》15年前在這個排練場誕生,今年也剛結束一輪演出,排練場旋即回歸公司的會議使用,地上還是可見排練殘留的膠帶痕跡,儘管大部分已經殘脱需要重新布局,但哪裡是道具桌椅,哪裡是布景樓梯,陳董隨手一指,舞台就在他眼前出現。 「有人説我這裡是台灣音樂劇的孕育地,那是戲稱,我們前面還是有太多前人。」陳董聲線謙遜,與舞台上大聲放歌的角色相比,音量有著明顯差異但字字清晰,而排過的戲從神情中一幕幕閃現,故事到了嘴邊總是不免分享。攝影師捕捉著各種神情,陳董也自在大笑「沒關係,你就是我的導演,你來給我指令。」 唱歌當運動,表演功課都藏在生活中 要聊音樂劇得要從合唱團開始,一開始踏入合唱是家族的機緣,父親陳根塗的突然離世,家人決定用音樂會來緬懷。「因為陳家人都喜歡唱歌,我們一家16個人就能自組一團。」沒想到唱著唱著就在公司立了欣欣合唱團,下班後在公司的頂樓練唱,從民國89年一路到今年,還初次跟著台北室內合唱團登上了國家音樂廳。 「我們團員都是員工,退休員工或眷屬,平時我們自己聊天都說唱歌是不錯的運動,對身心健康很有幫助,到今年第一次站上音樂廳的舞台,大家也都很興奮。」一提到舞台與表演,陳董便會從椅子上豎起腰身,講得起勁。 「當年要整這個排練場,公司裡頭的人一頭霧水,問說為什麼地板鋪這個黑黑的,很不好看,他們不是劇場人當然不知道黑膠地板的用處。直到後來他們來看了演出,都改口説這排練場很好耶!」接著《隔壁親家》、《渭水春風》、《少年台灣》、《何日君再來》等戲都在這個特殊的排練場一點點築構完成,表演也成了陳董事長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插曲。 關於自己參演音樂劇的契機,陳董顯然已經講過這個故事多次,卻仍活靈活現地重新演繹起當時的情節,導演與總監看中了董事長儀態的渾然天成,故事裡需要的角色不只是會日文、更是個要有日式風範的長者,當了一輩子董事長的陳董只在排練場叼著雪茄、走了兩步路,就被團隊拍板定案。 「看來是走路的樣子就決定了一切,導演說上哪找都不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冉天豪X陳午明
在音樂劇填滿每個週末的這個季節,藝術總監冉天豪所領軍的天作之合劇場《飲食男女》圓滿落幕,該作三度重演票房依舊亮眼;活性界面製作創辦人陳午明引進的外百老匯第二長壽的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以下簡稱《LPC》)在去年連推30場後,今年初更破天荒挑戰半年150場的表演。 問陳午明為什麼如此勇敢,他笑著透露:「關鍵之一是,天作之合劇場透過《飲食男女》的演出明白地告訴大家:『這齣戲我賺錢了!』」回首過往,2007年對兩人都是關鍵的一年。那年,冉天豪受邀創作《四月望雨》,推算音樂劇的市場可能性,恰逢今年這齣戲也將再次上演;巧合的是,那年也是當前話題正熱的LPC首次在台灣亮相。 相隔14年,兩位舊識的工作分別從創作、演出,慢慢跨足策略經營,摸索的路途似乎也像商業劇場的開發那樣膽大心細。幾十年來,各階段的嘗試還在進行中、問題也還在觀察著。如今一個走原創、一個引進版權,幸虧兩位藝術家都有一套行銷哲學,否則就像他們說的:「理想都講到天邊了,現實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