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門町一番地》(全民大劇團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池塘到湖泊──文策院的表演藝術突圍策略

文化內容策進院(簡稱文策院)是推動台灣內容產業商業化和國際化的重要機構,透過投資運用與跨界合作強化作品效益與市場規模,協助創作者在現今變化迅速的新娛樂時代中突圍。本次和院長盧俊偉的專訪中,「投資」、「市場」、「產業」是不斷出現的三大關鍵詞,明確指出文策院與國藝會、國表藝中心等中介單位不同的核心任務。以此定位國內各文化內容產業的發展,現狀顯示三者成正比,即市場大、投資多,產業也相對健全。

文策院負責影視、流行音樂、出版、漫畫、動畫、遊戲、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時尚設計與文化科技等10個產業別,自2019年6月成立到2024年9月止通過投審會的產業比例中,影視類共123案,為總案件數76.88%,占比最高;表演藝術為12案,占總案件數7.5%,占整體投資4.97%,資金規模約2.5億新台幣。其中,包含以股權或有限合夥的方式投資公司,或專案投資,前者如大清華傳媒、華文音樂劇,後者如《西門町一番地》、《一村喜事》等。懸殊的投資比例反映產業自身的市場規模,盧俊偉表示,文策院以「投資」為主力,案件的選擇仰賴其「市場潛力」,並不預設方向或進行資源的平均分配。影視產業在台灣的市場規模,在這10個產業中相對較大,使得其投資案更具市場潛力和報酬率。

從演藝團體轉向公司化經營

根據台灣文化政策長年發展模式,表演藝術團隊熟悉補助機制,對於「投資」形式相對陌生,盧俊偉指出,「補助」側重作品製作面,評估其品質與完整性,補助成本面,但「投資」不僅考慮這些因素,還重視商業市場性,「投資一定講求回報,我們的目標是協助表演藝術界走向商業化。」

盧俊偉比喻,表演藝術現在是一座池塘,如今要讓它變大成一座湖泊,需要注入源源不絕的活水,因此除了政府投資額,還須引入民間其他產業的資金。跨產業投資看重作品潛力,也考量團隊能否長期穩定經營,然而,國內表演藝術團隊目前多為演藝團體,投資方更傾向投資公司,因此「從演藝團體走向公司化經營」是實現商業化的第一步。為此,文策院規畫「文化創業加速器」,若團隊有意朝公司化經營,擬定組織架構與商業計畫後可申請加入。入選者除獲得培訓資源,文策院亦將媒合天使投資人,「初期金額一定不會高,因為資本規模不大,但我們至少讓新公司進入種子輪、天使輪的成長軌道,前提是團隊本身要有事業長期經營的概念。」

《西門町一番地》(全民大劇團 提供)

另闢蹊徑,金創獎導入商業DNA

2024年,文策院和廣藝基金會合作第6屆「表演藝術金創獎」(下簡稱「金創獎」),不僅提升資金規模,更積極將商業思考導入作品製作初期。從副院長出任院長一年有餘,盧俊偉表示,「以前比較多是等團隊成熟後再來找文策院投資,現在希望能從更早的階段就進場協助,提高文策院的主動性,是我任內較大的突破。」

文策院邀請大清華傳媒總監製馬天宗、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秘書長袁支翔、榮耀基金會執行長孫瑞君參與金創獎評審,幫助團隊明確設定目標觀眾並進行分析,「主要是提醒對市場的設定是否完整,引導創作者思考這檔戲的TA(Target Audience)是誰?這些TA有哪些其他娛樂?在時間、口袋深度都有限的前提下,怎樣吸引他進場?」這些討論都能回饋到表演內容的調整上。盧俊偉說,過去較少具商業色彩的團隊獲獎,今年由嚎哮排演獲得銀獎,代表金創獎已納入更多市場思維。獲獎者能參與文創加速器,文策並於完整試演階段提供資金,類似於天使輪角色,讓作品以更高的完整度測試市場反應,而在第3階段的「巡演」,文策院也將進行再一次的投資評估。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一村喜事》(全民大劇團 提供)

跨界、跨國,積極開拓與韓國音樂劇合作可能性

依據《2023年臺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表演藝術消費占比中音樂劇╱歌舞劇以24%位列第一、科技表演藝術16%、現代戲劇15%,其餘如跨域表演藝術、現代舞皆更少,顯示音樂劇類型的市場需求較高,當代劇場類型作品的市場潛力較小。文策院收到的表演藝術投資申請案中,多為音樂劇和戲劇作品,中型團隊的當代劇場較少,盧俊偉認為,或許與團隊比較習慣補助模式有關。市場機制運作下,產業規模小也影響投資量少。

然而,盧俊偉亦指出,近期音樂劇票房成長遇到瓶頸,而跨界、跨國是突破現況的可行方向。目前有流行音樂公司對將經典華語流行歌轉化成音樂劇感興趣,並主動與文策院進行討論。作為一個掌握10個產業的平台,文策院積極促進跨產業合作,以開拓市場空間,而文策院的半官方公共組織性質,使其在國際媒合中具優勢,接下來在表演藝術方面的努力方向是與韓國音樂劇展開合作。

「韓國音樂劇近幾年慢慢往外尋求合製,今年KAMS(韓國藝術經營支援中心)有帶韓國音樂劇團隊來台灣了解合資合製的方向與可能性」,在文策院過往與其他韓國音樂劇中介組織互動的經驗中,也曾收穫此想法。對台灣表演藝術圈而言,「國際共製」已非新鮮事,但盧俊偉強調文策院具有投資工具的特殊性和優勢,應積極創造國際合資合製的機會,朝台韓合資共創的方向嘗試,希望帶來市場落地的可能,讓作品不僅在國內,還能到韓國大學路展演。

「表演藝術相對影視的差異在於,影視工業的邊際成本隨播映逐次下降,但表演藝術每一次演出人員、器材就是這麼多,一定要演到一個規模才能收支平衡,關鍵是怎樣讓它演得夠長。」這也帶出國內長期以來中型以上場館不足的問題;此外,成熟的音樂劇產業,如韓國、歐美等地的群聚化發展,是推動市場成長的重要條件,「不只是音樂劇,而是劇場演出的群聚點」,比如首爾大學路、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蘇活區。盧俊偉說,業界對產業聚落已有相關討論,文策院也攜手倡議,若相關場域空間出現時,文策院也有籌組經營團隊和投資的意願。

第6屆廣藝金創獎金獎作品──台南人劇團《媽的地獄之旅》(廣藝基金會 提供)

IP轉化、跨域,多角化變現

喜歡看歌仔戲的盧俊偉熱烈開心地聊起歌仔戲的創新與跨界,他相當看好內容產業的跨界與科技元素的融入。文化科技的跨域轉化是文策院響應時代趨勢的重點項目,積極推動各類型的內容IP(Intellectual Property)轉譯為VR、XR等沉浸式體驗,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河床劇團、舞者許芳宜與導演周東彥、陳芯宜等創作團隊,也運用這些新媒體改編劇場舊作或開發新作。

從文策院的角度觀之,這樣的影像體驗不僅能吸引潛在觀眾成為劇場觀眾,也強調了IP的「一源多用」,而這正是當代文化內容產業最關鍵的核心。盧俊偉指出,IP轉化與跨媒材形式的專案,為投資人創造額外獲利管道,也提高作品成功的機會,IP的多角化變現也是因應少子化趨勢下,開拓需求的方法。

他以「阿甯咕」為例,原著為作家駱以軍《小兒子》的散文,陸續被改編轉譯成「小兒子阿甯咕」動畫影集、舞台劇、親子音樂劇、漫畫等,人氣十足,是成功的原創IP案例,兒少IP又具有長尾化、跨世代的可能性,也較少文化隔閡,比如巧虎、哆啦A夢等角色至今的影響力,這或許也是文策院接下來的推動方向。

表演藝術呈現多元樣貌,藝術導向的創作團隊爭取補助資源,有意擴大市場追求商業化者則可謀求文策院的管道。文策院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其跨產業的優勢與投資資源,協助團隊擴大經營,使其順利銜接投資人、不同產業的合作方及國際夥伴。在市場導向的思維下,盧俊偉展現務實而現實的態度。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2/07 ~ 2025/05/07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