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歌舞線上

相關文章 5 篇
  • 《歌》劇當年是以「概念歌舞劇」的製作方式完成。
    焦點

    發燒競選上舞台

    《歌舞線上》的成功與不斷刷新當年的演出紀錄,有如燎原的星火延燒,從外百老匯「起義」,從而改變了主流音樂劇的形式,是音樂劇史上一個不可抹滅的里程碑。

    文字|邱瑗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歌舞線上》在百老匯一共上演了六千一百三十七場,締造了當年百老匯歌舞劇史上演出最久的紀錄。
    焦點

    站在夢想與眞實的歌舞線上

    一齣歌舞劇,沒有明星主角、沒有炫人的聲光效果,一個幾乎是空舞台的演出。這麼質樸的演出形式,竟在百老匯連演了十五年,賣點在那裡?答案是:這些舞者的個人生活故事,以及試演會高淘汰率營造的緊張與殘酷氣氛對比下,他們仍然勇於追求生活與演藝事業夢想的態度。

    文字|張明傑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Academy of Music的「遺像」,如今製成銅面浮雕,鑲嵌於原址附近的聯合廣場,由此不難臆測原建築之宏偉氣派。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的十件大事

    今日縱橫全球的音樂劇,竟是源於一把無名火?紐約會成為戲劇之都,跟地鐵通車有莫大關係?十件歷史大事,讓讀者迅速一窺百老匯音樂劇百多年的流變發展,讓你知道,音樂劇如何變成今朝今貌。

    文字|陳煒智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 「音樂劇坊」初期以音樂會形式演出,佈景精簡,但燈光的變化爲舞台上主要營造戲劇氣氛的要素。
    台前幕後

    熱門音樂劇台北不打烊

    音樂劇在台灣仍算是起步階段,面對演出日益頻繁,大多數人還是對目前的製作及演出水準充滿質疑,「音樂劇坊」去年成立,在練唱之外,戲劇訓練即是最重要的課程,以期製作出唱作俱佳的音樂劇。

    文字|陳音如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圖為原版百老匯卡司的唱片。由舞台設計師湯尼.沃頓(Tony Walton)精心設計的原版logo,在劇院裡以半透明遮幕的繪片蓋住整個舞台,舞台正中央是一
    藝知平台

    金光閃閃中的暗黑心靈

    由於本身性格影響,加上童年失學,流落歌台舞榭跑碼頭為生,年紀輕輕便嚐盡世情百態的佛西於其美學與人生哲學中,總帶有一份濃濃的末世質感。好友替他取了「黑暗王子」的綽號,除調侃他終年一襲寡婦般的黑衣黑褲,更點明他在「佛西式」簡約、性慾美學底下,對於人生負面印象的偏好。籌備《芝加哥》時,佛西更因壓力過大動了心臟手術,鬼門關前走過一遭的佛西返回劇組後,對整部作品的視角和觀點更深深陷入無垠的黑暗世界。

    文字|陳煒智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 香港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較後的城鄉界線→→劉育育:「地方不是城市的附屬」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阿嬤以為他是蓋房子的→→陶維均:「你很難把人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