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梅耶荷德

相關文章 6 篇
  • 法國萌荷舞團的《拉摩的異想世界》,以多媒體演繹傳統馬戲表演程式的舞蹈劇場手法令台灣觀眾驚豔。
    特別企畫 Feature

    顛覆寫實打造藝術質地

    攤開劇場史一路看下來,馬戲與現代劇場可謂關係匪淺:從俄國劇場大師梅耶荷德以馬戲來顛覆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寫實主義,到近代彼得.布魯克、莫虛金等把屬於「粗俗劇場」的馬戲用在自己的戲劇中,近期更有許多音樂劇讓馬戲表演者入戲演出;而馬戲界也延攬戲劇舞蹈人參與製作,讓馬戲表演故事化,更添馬戲演出的藝術質地。

    文字|耿一偉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鄧樹榮的創作活力相當豐沛。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場導演

    鄧樹榮 尋索人在劇場之存在狀態

    香港重量級劇場導演鄧樹榮,作品以形體劇場與簡約美學為特色,將於十月份首度帶著作品《泰特斯2.0》訪台演出。他在香港劇場盛行的高利埃表演訓練之外,另闢了一條演員訓練的蹊徑,融會貫通梅耶荷德和葛羅托斯基的表演理論與實踐,以及瑜珈及太極的身體修行觀。趁此機會,本刊專訪鄧樹榮導演,一談即將訪台的《泰特斯2.0》。

    文字|于善祿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威爾森曾說:「對我而言,最好的導演工作方法是將演員的肢體動作處理得如機械化般地完全掌控之中。演員最理想的情況是像機器人般地工作,然後創作自由自然應運而生。」圖為威爾森執導之《皮爾金》2006年劇照。
    特別企畫 Feature R.W.的表演美學

    由外而內的低限表演

    機械化的動作與手勢,雕塑般怪異的身體姿態,在緩慢、接近停滯的節奏控制中靜態運動這是我們所常看到的羅伯.威爾森作品中的演員表演,高度形式主義的肢體,其實是為了反抗劇場的寫實主義,威爾森反以極簡的表演,沒有太多戲劇動作,卻產生最大的情緒效益,使觀眾能忽略追求情節與角色的連貫性,轉而將焦點投入欣賞作品的結構和形式之美。

    文字|廖俊逞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 在美國的演出的《虹霓關》梅蘭芳飾東方氏。
    特別企畫 Feature

    揚「梅」吐氣 梅蘭芳與中外文化交流

    二〇、三〇年代梅蘭芳四度出國獻藝:二次赴日,在中日關係惡化與政治局勢緊張之際,未造成文化界的震撼;訪美公演,轟動雖如曇花一現,卻讓海內外華人感到揚眉吐氣,尋回失落的民族文化自尊;訪蘇之行,風虎雲龍,梅的表演爲西方劇壇印證了不同層面的戲劇理論,影響深遠。

    文字|鄭培凱
    第24期 / 1994年10月號
  • 梅耶荷德晚期改編政治宣傳的劇作《怒吼中國!》
    專題報導 Feature

    從心理寫實到馬戲遊藝 俄國劇場實驗的一段激盪年代

    近日國人有越來越多機會觀賞到技藝精湛的馬戲、雜耍、歌舞演出,它們往往介於「表演藝術」和「通俗娛樂」的模糊地帶。但是由於其形式的自由多變、充滿活力的表現精神,歷來經常成爲劇場改革的源頭活水。本世紀初俄國劇場、美術、電影風起雲湧的實驗運動,便和綜藝表演的觀念與風格密不可分(但與美國歌舞劇的運用方式截然不同)。後來雖經史達林專政的打壓,以致中途夭折,但其影響已深入六〇年代以降的各種前衛藝術發展。回顧這段時期的歷史,或許讓我們在欣賞這類演出活動時,能從一些不同的角度,得到一些不同的啓示。

    文字|李立亨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 聖彼德堡小劇場演出《兵工營》,導演讓阿兵哥一起在台上呈現軍中的點點滴滴。有「獨奏」、有「合唱」,熱鬧非凡,卻又意味深長。
    導演劇場

    導論:導演的劇場.劇場的導演

    簡單的說,導演的工作就是「將劇本上的文字『翻譯』成劇場演出」;同時,他得在和其他藝術家合作過程中,創造出統一的語言及觀點。本文先概要介紹了六位早期的劇場導演,並兼論導演和劇場的關係。

    文字|李立亨
    第47期 / 1996年10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曼谷

    「曼谷設計週」中,藝術家讓觀眾在老城區《尋找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