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再現東風

相關文章 6 篇
  • 林懷民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藝術人看台新獎,期許無限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雲門舞集《行草貳》為第二屆台新藝術獎藝冠獎得主。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對台新藝術獎表示肯定。 我覺得台新藝術獎在台灣藝術界已經樹立了代表性,也有相當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藝術觀察和評論部分,做得非常好,台灣向來缺乏長期藝術觀察與評論,嚴格說來,這是台灣的媒體失職,台新以民間企業的角色,出來擔負這樣的任務,非常了不起,長期做下來一定會對台灣藝術評論的環境產生更大影響力。 我對台新藝術獎有三個期許,第一是希望獎項持續下去,讓台新藝術獎歷史再悠久一點,更有影響力。第二是經費再多一點,更希望其他企業也能跟進。第三是藝術觀察與評論的部分可以再多撥一些經費,這對台灣藝術環境會有很大的幫助。 劉守曜(舞蹈空間舞團團長) 舞蹈空間舞團《再現東風》入圍第二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我對台新藝術獎非常肯定,包括對傑出藝術作品的肯定與長期評論的建立,有些應該是政府出面做的,現在卻由企業取代政府來做,這相當不容易。 另外十大藝術新聞的選拔,台新也建立了自己的機制,目前雖也有北藝大在做,但學者和民間可以再多一些角度,可以做更多元的呈現與對照。 我覺得台新藝術獎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做更大更多的事情,例如台新的觀察團和評審團長期觀察台灣藝術界的生態與各種藝術創作,這應該可以留下更多記錄,如果這些評論文章未來可以定期集結出書,相信會對創作者的自我關照,與跨界的相互瞭解有很大幫助。 過去表演藝術界和視覺藝術界彼此並不熟悉,透過台新藝術獎的設置,現在表演藝術界有管道更瞭解視覺藝術的創作者的創作風貌,對於推動跨界合作有很大幫助。像這次施工忠昊為《柳.夢.梅》設計的舞台裝置,也是本屆入圍的《迷宮中的朝聖施工忠昊個展》的展覽內容之一,就是跨界合作的好例子。 紀蔚然(創作社編導) 紀蔚然的《嬉戲 who-ga-sha-ga》入圍二○○四年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 我個人肯定台新藝術獎的存在,但卻覺得例如台新藝術獎此類獎項,對台灣的表演藝術實質幫助有限。主要是台灣的藝術人口

    文字|蘭薰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平珩
    舞蹈

    從重創性的撞擊中營造謀合

    舞蹈空間今秋與國光劇團創意結盟,跨界編創《再現東風》。該支舞碼將由舞蹈空間駐團編舞家楊銘隆,結合國光劇團導演李小平、與知名作曲家陳揚聯手打造。當現代舞編舞者碰上傳統戲曲導演,再加上一個前衛作曲家,《再現東風》將「跨」出何種東方情調。本刊特別邀集三位創作者,藉由「交叉詰問」的討論方式,讓讀者先賭這個特別的跨界工作模式。

    文字|廖俊逞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造不一樣的東方風

    《三探東風》不以說故事為目的、不刻意營造東方情調。在挑戰武功、動作與現代舞技巧的對立與融合間,不經意地流露出屬於東方純粹的美感與邏輯。這個作品有一個很抽象的副名「白水天」。楊銘隆說,他希望抽煉出京劇肢體更抽象的質感。

    文字|田國平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藉著在「創作」意識較強的他類劇場表演,以期被當代觀眾看見並受認同,無疑是兩岸年輕戲曲演員一致的需求。圖為國光青年演員支援演出舞蹈空間
    專輯(一)

    戲曲人作主,小劇場有大用

    由戲曲人主導、在小劇場空間中進行的「小劇場戲曲」,在台灣的確是少見。《王有道休妻》在紅樓劇場引起年輕觀眾的熱烈回響,為這種創作模式博得了好頭采,未來,尚待每個劇種、劇團和創作者以各種企圖心的實驗去賦予小劇場戲曲在台灣的現時內涵。

    文字|施如芳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 總統夫人吳淑珍將獎座頒給第一屆的特別獎得主視覺藝術家崔廣宇。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看見台灣當代─台新藝術獎三年回顧

    許多企業家支持藝術,大概都會從有身價的藝術品下手,吳東亮在台新銀行十週年時,慎重其事地成立藝術基金會,卻十分罕見地選擇了沒有什麼身價的「當代藝術」作為關注的方向,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吳東亮說,設立台新獎,是希望為台灣的本土藝術略盡綿薄之力,許一個創意生態的未來。吳東亮認為,台灣的命運、產業的前途,需要大家一起來動腦筋。「有創意就有生機!」,「有創意就能去蕪存菁,挑戰極限,開啟未來!」

    文字|盧健英、蘭薰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舞蹈

    戲舞合拍,延展「傀儡」意象

    編舞者在《東風乍現》中初次以「傀儡」的動機發展其創作,令人耳目一新之外,也充分顯露了「空間」在整體默契上的特長。而在《再現東風》中,「傀儡」的操控╱被操控互動關係,則趨向一種貼近接觸即興的流轉風格。此外,《再現東風》中,編舞者將「傀儡」的意念與意象都加以擴充,如〈思拭〉一段中,褪去繩索纏繞的舞者們,一身黑衣勁裝的機器人式動作,與「傀儡」產生一中一西的對比,頗有趣味。

    文字|趙綺芳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