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島嶼
-
藝視窗 News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場館 前進橫濱TPAM國際舞台藝術交流會
【台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場館 前進橫濱TPAM國際舞台藝術交流會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之臺北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及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陸續到位,三館也積極展開資源整合與策略聯盟,繼去年共同投入國內藝術家創作計畫、聯合邀請國際節目來台巡演,2月份三館也首度攜手前往2019「日本橫濱國際舞台藝術交流會」(TPAM-Performing Arts Meeting in Yokohama),共同建立國際交流場合,張開國際網絡,放射台灣充沛的表演藝術動能。 日本橫濱「TPAM-Performing Arts Meeting in Yokohama」為亞洲重要的國際表演藝術交流平台,始於1995年,致力於激發新思惟並發掘各種可能性,以及建構亞洲文化藝術網絡的多元交流,2011年起多數活動移至橫濱舉行。2019年,TPAM於2月9至17日舉行,預估有來自超過40個不同國家的800名專業人士到訪。 三館於2月12日於開館紀念館(Yokohama Port Opening Memorial Hall)聯合策劃國際交流茶會,介紹指標性的國際節目活動及交流項目,藉此平台拓展國際合作機會。臺中國家歌劇院同時邀請兩位與日本有深厚淵源的2019╱2020駐館藝術家編劇林孟寰及科技藝術家王連晟共同前往、直面進行國際交流。 雲門舞集以《關於島嶼》獲英國「國家舞蹈獎」 英國最權威的舞蹈獎項「國家舞蹈獎」(National Dance Awards)於台北時間十八日深夜的頒獎典禮中,宣布去年在倫敦演出林懷民作品《關於島嶼》的雲門舞集,奪下2018年「最傑出舞團獎」。 倫敦沙德勒之井劇場藝術暨行政總監艾利斯特.史柏丁代表領獎時說,林懷民「不只編作好舞,也創造出前所未見的舞蹈語彙。台灣離任何地方都很遙遠他從頭創建了台灣的舞蹈文化。四十多年來,他用生命經營這個舞團,成為台灣異常重要的文化大使。」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推出跨媒體手遊「烈火中的帥哥警探」 打造劇場新體驗
【台灣】 兩廳院推出跨媒體手遊「烈火中的帥哥警探」 打造劇場新體驗 延續去年不斷以跨界元素推廣活動,國家兩廳院首次結合網路遊戲活動以推廣表演藝術,推出「烈火中的帥哥警探」遊戲,藉由多元管道吸引潛在觀眾。此遊戲已於8月初上線,以「荒誕解謎」為題,是全台唯一以「跨媒體」「跨場域」交織而成的「實境手遊」。故事是以劇中劇方式呈現舞台劇殺人事件,玩家跟隨遊戲中的帥哥警探抽絲剝繭解開謎團。完成線上遊戲後,玩家還必須到劇場、樂器行等場地進行解謎,完成這兩階段的玩家將會獲得一組神秘號碼,9月10日至兩廳院售票系統搶兌魔王場門票,可參與9月23日在兩廳院進行的「密室逃脫與劇場表演」互動探險,演出劇情將串連「線上遊戲+線下解謎活動+互動式劇場」虛實場景,讓玩家體驗藝術與科技所帶來的衝擊饗宴。 「烈火中的帥哥警探」邀請致力打造創意公民遊樂場的新創團隊「聚樂邦」進行遊戲開發,及國內知名音樂劇劇團「躍演」撰寫遊戲劇本並且親自擔綱演出。為結合第二步驟的線下解謎遊戲,兩廳院也聯合周邊店家如: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唐青古物商行、樂大烏克麗麗樂器行等進行場館協力合作。 清大圖書館舉辦「田啟元與臨界點劇象錄」捐贈展覽暨座談會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將於9月20日下午2點舉辦「戲,我愛,我做:田啟元與臨界點劇象錄」捐贈展覽暨座談會,邀請清華大學石婉舜教授主持,前臨界點劇象錄詹慧玲團長、資深劇場工作者及劇場導演劉守曜、中央大學黃道明教授及國立清華大學王威智教授與會座談。 田啟元(1964-1996)是台灣解嚴年代最具原創性與編導才華的一位劇場創作者,在他一手主持帶領下,「臨界點劇象錄」劇團展現高度向心力與不同流俗的獨特風格,也是第一個通過國際評選出國演出的小劇場團體。他的作品深入性別認同及社會弱勢議題,並將傳統經典題材、形式予以翻轉,演出風格既戲謔、強悍又殘酷,是海內外矚目的台灣戲劇研究焦點。 清華大學圖書館獲贈此特藏,係經本校台灣文學研究所石婉舜教授媒合,由前「臨界點劇象錄」團長詹慧玲與資深
-
回想與回響 Echo
為國家起舞
或以林懷民最新舞作《關於島嶼》(2017)為例,其實就可以說明「身心靈舞蹈」創造的脈絡,原是以理性之美對身體規範表現出前現代(Pre-modern)的浪漫主義,卻已成為現代舞從現代性中剝離出來的一種矛盾現象。我們在《關於島嶼》可以感受到,其中通過不同的感官層次,營造出無論在視覺或聽覺上所表現的特定意識形態,其策略看起來似乎是要從觀看者的身體感知切入一定的傳播效果。在解嚴卅年後,舞蹈被統合於公共政治的生產關係之下,儼然與政治混亂的現實分隔成兩個世界。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島喻.島嶼 雲門舞集《關於島嶼》
《關於島嶼》中被暱稱為「打開」的一幕,全黑舞台僅有細長銳利的光縫與一名矗立於旁顫動的舞者,在舞台倏地轉為明亮開天闢地的一秒,讓人直覺地想起如盤古開天等古老文明的創世史詩。 那些神話中,多半是人類以己之力劈開了曖昧不明的宇宙,巨人最終成為山河,成為日月星辰,成為世間萬物。那是秩序抓住渾沌,理性統攝自然的隱喻。有趣的是,多次以文字、台灣入舞的林懷民,這回以海量的文字交疊、拆解,與人類創世反其道而行,投影出地方、山川、植物、文學,最終崩塌毀壞,不成意義。而那些在宇宙幻境中飄流的印刷文字、人類文明,最終被海浪沖刷,渾沌又化為天地大海,無所不在。 面對「島嶼」這看似有著清晰指涉的命題,林懷民卻說:「這是個隱喻。」隱喻什麼呢?本期嘗試從當代台灣出發梳理編舞家過往的島嶼書寫,並專訪林懷民在《關於島嶼》中的內在創作核心,同時探問三位年輕藝術家──周東彥、詹朴、桑布伊,聽聽年輕世代的「關於島嶼,我想說的是」,試圖一窺他們的隱喻/明喻/借喻/寄喻又是什麼。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舞動的共同體
關於島嶼,信手捻來的例子告訴我們,這塊「婆娑之洋,美麗之島」上的人們,在雲門大開這四十多年以來,依然為了「我是誰?」「誰是我?」的問題,思索著,爭辯著,低迴著,激昂著而林懷民或有意或無意,一路以舞作帶著觀眾一同打造的想像共同體,是編舞家與土地、社群共感後的肉身呈現,有愛亦有恨,無私亦無情。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在文字山河間 舞動島民群像
放下已成雲門標誌的書法字,新作《關於島嶼》選用印刷體,投影出多位台灣作家筆下詩句,字在偌大背幕上變化多端,如星辰、如山川、如落石舞者舞在字塊之間,不同以往以氣引體、以身揮灑,他們牽手踏出類似原住民舞蹈的舞步,以回彈的動力甩盪臂膀,如獸般扭打,如常人地行走就此滲出了「人」味,更準確的說,是集體的「人」所構成的島民群像。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輕藝術家遇上林懷民之一
周東彥:我們加,老師減,就這樣走了三年
作為一個結合了商業設計、動畫、新媒體的團隊,最初我想,舞台是不是可以不只是地板與背景,還用石拍、火烤、流動、3D的河海,呈現有機的文字,但老師都覺得不對。我們開始學習layout,學習林懷民的舞台哲學,他只是把畫紙攤開,就這樣,沒有其他東西了。我們加,老師減,就這樣走了三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輕藝術家遇上林懷民之二
詹朴:讓布料和顏色一起傳遞那些斑駁,那些美麗
懷民老師創作的主題中沒有角色,沒有劇情,有的是強烈的氛圍與情感;這些情感我們吸收之後,試圖讓布料和顏色成為舞者身體的延續,讓這些延續可以一起傳遞一樣的訊息,一起傳遞那些斑駁,那些美麗,那些衝撞,那些經歷。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輕藝術家遇上林懷民之三
桑布伊:他讓我丟掉原本會的,去做簡單有力的事情
他發掘我的潛能,讓我丟掉原本會的,去做簡單有力的事情。過程中有討論與磨合,因為誰都不知道老師要做什麼,或許他要透過我的聲音找他要的東西。創作通常都有主題、對象,這次是沒有主題的哼唱,非常辛苦。直到進錄音室,歌唱的核心都不明確,他只要我不要唱自己的創作、不要部落的歌,只要哼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