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文化
-
演出評論 Review
不只是嘻哈的《有機體》
街舞舞者擅長速度、機械關節與彈跳的身體技巧,台灣學院派舞者擅長身體的空間延展性與精準的動作展現,編舞家吸收了兩種舞者的特性,但同時又打破他們的身體使用慣性,這是莫蘇奇最精妙的地方。不管是在高難度的技術表現,或者具有抒情張力雙人舞片段,你不必急於去辨識誰是誰,年輕的莫蘇奇處理的是一個「團隊」,而不是兩種文化的舞者。
-
演出評論 Review
少了反叛嘻哈 只見蒼白身體之美
此次穆哈與台灣合作的《有機體》,以古又文的厚重毛線針織服裝為主題,相當精采地以身體呈現關於編織、雕塑與時尚,舞台流蘇簾幕與從天而降的毛線生物體運用,更是大膽得令人驚豔。可是這場亮點不斷的舞作,放在編舞家過去的舞蹈創作脈絡,卻顯得矯情蒼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街頭舞進殿堂
狂放嘻哈 有理叛逆
Hip Hop 一個如同其本質般追求自由不被拘束的字眼 它可以是DJ在舞池邊高聲吆喝的無意義聲響 可以指街頭少年為了競技而發明的又酷又炫的舞蹈類型 它也是一種街頭生活風格與文化的統稱 從紐約布朗區少數族裔的街區派對興起 狹義的DJ、MC、塗鴉、舞蹈 廣義的錄影帶、街頭籃球、服飾穿搭、書寫文本等 構成了Hip Hop這個七○年代崛起的年輕文化 不拘一格、狂野多變的繽紛面貌 短短四十年間 Hip Hop透過音樂、舞蹈等元素搶攻世界主流商業市場 從美國東岸一路席捲德、法、日、韓 Hip Hop是嘻哈客不分國界的共同語言 也在各地嘻哈客的努力下 納入在地特色、長出不同於原生地域的新品種 以街舞見長的法國卡菲舞團 便是嘻哈從街頭跳上藝術殿堂的最佳例證 從街頭跳上國際劇場 對講究反叛與自由的Hip Hop或許不需是必然的歸宿 但再一次 他們向世界證明了 在Hip Hop的國度裡 沒有什麼是絕對不可能的! PEACE!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走上藝術殿堂 嘻哈精神不死
對街頭文化的門外漢來說,嘻哈(Hip Hop)給人的刻板印象,不外乎穿著寬大潮T、低腰垮褲,棒球帽反戴、配件誇張的青少年、破壞街頭市容的塗鴉、聽不懂歌詞的饒舌,頭頂在地上轉圈的炫技舞蹈代名詞。深入了解才發現,嘻哈文化學問大,它不只是一種流行時尚,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九七○年代,由於社會貧富差距過大、資源分配不均,在紐約市市區的非裔及拉丁裔青年之間,興起了嘻哈文化,繼而發展壯大,並席捲全球。嘻哈文化包含饒舌、DJ、塗鴉、街舞及節奏口技五大要素,另亦衍生出嘻哈時裝、嘻哈俗語等次文化。嘻哈也是一種社會關懷的表達方式,透過饒舌說唱,即興互動地表達對社會現象的不滿,直接提出抗議與訴求。 就像崛起於紐奧良的爵士樂,發源於美國東岸的嘻哈文化流傳到世界各地,也汲取吸收了在地特色,而注入了多元的樣貌。法國對嘻哈文化的狂熱,可說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而以街舞見長的法國卡菲舞團,更是讓嘻哈一路從街頭跳上藝術殿堂。卡菲舞團編舞家穆哈.莫蘇奇接受本刊專訪時說,街舞誕生在街頭,多年來不被當作是藝術文化的一部分:「在廿多年前,誰想得到街舞可以進入劇院演出呢?嘻哈文化存活至今、未顯老態,就是因為維持某種開放精神。」當嘻哈舞蹈走上舞台,如何持續保有街頭的反叛精神與能量?莫蘇奇說,他從舞蹈中獲得的喜悅,跟年輕時感受到的樂趣相同,這股將憤怒轉化為狂熱的精神,就是廿年後他還在的原因。 歌劇的歷史發展至今四百年,經典一直不斷地在舞台上演,並且歷久彌新,也是通過不斷地創造與革新。在歌劇創作上,十九世紀末到今日的歌劇發展。這個時段可說是相當獨特而矛盾的:後浪漫時期到二次世界大戰前,在今日看來,是歌劇最後與最燦爛的一個盛世;戰後,歌劇創作每況愈下,甚少新作能夠存活到首演之後。然而,在這個人們宣告「歌劇已死」的時代裡,由於當代導演的跨足,歌劇演出空前蓬勃,經典復活,感染了新一代觀眾對歌劇的興趣。當現代劇場導演遇上古典歌劇,這場空前的相遇,擦撞出什麼樣的火花?本刊為讀者深入剖析。 同樣將古典音樂帶入新境界的,還有廿世紀法國作曲家梅湘。他一生的創作,內容之廣、影響之大,堪以一部二戰後的當代音樂史比擬,少有人能與其相提並論,而教學與論著的流傳,更對後人有深刻影響。梅湘的作品融合法國傳統、世界藝術、新音樂元素與原創性,音樂取材則從古典音樂、天主教音樂,到廿世紀的序列主義與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刮盤、饒舌、混音 譙出街頭文化
嘻哈風潮來自街頭,源頭就是街頭派對的音樂,透過派對DJ的播音技巧、音樂品味,以及帶動氣氛的「說唱」,逐漸發展出融合多元樂風、饒舌風格的新樂種。除了是音樂,嘻哈也是一種社會關懷的表達方式,透過饒舌說唱,即興互動地表達對社會現象的不滿,並提出抗議與訴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用嘔吐的地景 占領純粹的年代
作為嘻哈文化四元素之一,塗鴉(graffiti)起源自紐約年輕人拿著噴漆在各種牆壁上以標記自身作為「創造」的手段。逐漸地,下曼哈頓與蘇活區等地的塗鴉創作者和街頭流行的音樂、舞蹈匯聚,迸射出耀眼的嘻哈文化光芒。 台灣的塗鴉文化或未與其他嘻哈元素共存共生,卻以同樣的反叛精神與創作渴望,發展出自己的脈絡。塗鴉藝術家Bbrother筆下台灣塗鴉圈的重要名字與事件,標記了屬於我們的在地塗鴉風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用都會的韻腳 記錄獨特生活態度
廣義來說,舉凡各種描述嘻哈文化面貌的文字載體都可囊括在「嘻哈書寫」的範疇內如最直接的歌詞、聚焦於音樂的樂評、甚至充斥著嘻哈態度與創作者生活描述的小說、影視劇本、傳記、文字記錄等。透過多元的文字媒介,讀者也可認識到屬於嘻哈文化的思想與生活態度。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YO MAN,You are what you WEAR!
寬大的T恤、褲襠低垂的垮褲、反戴的棒球帽、大戒指與粗項鍊這些打扮構成人們對嘻哈族群的鮮明印象。然而,在急著將嘻哈穿著與不合身的寬大畫上等號前,可曾注意到,近年時尚對街頭文化擷取、吸收、混搭,早已創造出更繁複的嘻哈裝扮,與所謂的街頭潮牌。 早期嘻哈的寬鬆裝扮,一說與非裔、拉美裔美國人多屬較貧困的弱勢階級,因此多購買大幾號、可多穿幾年的服裝有關。這樣的說法雖不可考,但對於物質不富裕的街頭青少年來說,在有限的資源中突顯自我風格、尋求認同,又可滿足街頭生活(跳舞、街頭籃球、塗鴉)的實際需要,可說是嘻哈裝扮殊途同歸的訴求。 例如,嘻哈打扮常見個人或團體名號的書寫,一方面襲自幫派繪製標記、辨別敵我的傳統,也反映了重視自己名字、外號勝於設計師名稱的強烈個人意識;而用鞋帶替換腰帶,或是在寬版鞋帶上彩繪自己的名字,體現了「窮得有風格、有特色」的穿搭主張;塗鴉客經典的連帽運動衫和毛衣,便於遮掩面貌,也可在越過地鐵鐵絲網時保護自己不被刺傷;風行一時的畫家帽、金項鍊、衝突色系或冬衣夏穿無不是表彰個人風格、而後被挪用為主流所趨的打扮。 在嘻哈世界中,you are what you wear絕對言之成理。不相信,下次把自己扮成個B-Boy或B-Girl,其他嘻哈客必定能輕易認出,給你一句:Hey yo~~whats up?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以舞之名 挑動追求自由的神經
與嘻哈音樂一樣來自街頭的「街舞」,展現的正是街頭少年渴望發洩的精力與體力,透過高難度的舞步,讓「自己」綻放發光!吸納非洲戰舞、拉美社交舞、騷莎等等元素,街舞沛然成形,更在日後不斷跨界吸納,在影藝圈與流行音樂圈造成風潮,蔚為流行;而今更與現代舞等結合,跨入藝術殿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不帶恨意的反叛 讓街舞打破疆界
莫蘇奇帶領卡菲舞團創作的作品中,不論是舞蹈語彙、音樂、舞台設計等,一貫的精神就是沒有界限、不斷跨界,雖然有很多霹靂舞、鎖舞、旋轉動作等街舞技巧,呈現重心跟地板非常接近的「地域」暗示,但又早已融入現代舞的精神及技巧,自成一種獨特的舞蹈風格;而每每讓人看得津津有味的道具或特技運用,顯然是編舞家的馬戲背景使然。來自不同根源語彙之間的交會、碰撞、對話,接納,帶來彼此的重生機會,正是莫蘇奇多變的創作元素中不變的精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人物專訪
莫蘇奇:街舞,不僅是把頭頂在地上一直轉圈圈而已
形容自己像塊海綿、必須不斷找尋養分的莫蘇奇,在很多受訪影片裡總帶著一股微笑,一股跟他十五歲剛開始跳街舞時幾乎同樣角度的微笑,既是北非裔臉孔上常見的友善,也隱約帶點來自街頭的家常:他體諒地鐵障礙下遲到十分鐘、慚愧得不得了的訪問者,也在你忙著把錄音器材擺上桌時、問你從巴黎那一區前來 莫蘇奇常說自己的馬戲所學讓他很不習慣空著的舞台,因為沒有安全感,或是覺得不夠實在;我倒覺得這來自他的具體化,就像他把貼心好意用問話表達出來,把童年的疑問及志願用街舞跳出來。 莫蘇奇提出的國際合作計畫是他二○○九年得以在最後關頭脫穎而出、帶著卡菲舞團獲選進駐CCN Crteil的最大關鍵,這次跟台灣兩廳院合作的《有機體》則是他將提案中「開放舞蹈可能及擴展合作領域」具體化的一大步,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