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
-
特別企畫 Feature
灰燼與鑽石 極端中的璀璨
雖然在歷史上經過許多傷痛,但是波蘭總能在灰燼中發現鑽石,這是波蘭文化的珍貴所在,因為藝術的鑽石反映出人性的灰燼,讓觀者懂得自我警惕,這就是波蘭對世界的貢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心靈與感官 迥異的吶喊
台灣劇場界最為熟悉的波蘭劇場人,非提出「貧窮劇場」理論的葛羅托斯基莫屬,他的訓練體系與劇場概念,可說是深深影響了一九八○到整個九○年代的台灣小劇場。但相較於葛羅托斯基的內在探索路線,其實波蘭還有由康托帶領的「視覺系」劇場,以充滿力道的視覺設計撞擊人心,在走過鐵幕年代的波蘭,強烈視覺帶來的自由氛圍,也使這樣的路線蔚為主流。
-
特別企畫 Feature
複雜的歷史刻痕 多元脈絡的起點
波蘭複雜的歷史留下的刻痕造就了多元文化,但同時也帶來認同上的不安。這種不安反映在藝術上,塑造出波蘭文學及劇場非常強烈的「哲學性」(對於「我是誰」的探究)及「社會性」(作品和社會事件息息相關)。同時,獨立的藝術家也努力在政府打壓下做自己,試圖在作品中表現自己的「個人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改變社會中的眾聲喧嘩
處在新世紀的波蘭脫離了共產、加入了歐盟,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二○一二年和烏克蘭合辦的歐洲盃足球賽。一切都看起來往新方向、新世界邁進。但是生活在波蘭,有時候還是會有一種回到共產時代的錯覺(特別在排隊、看病、洽公時)。像押井守在電影《阿瓦隆》Avalon中描繪的一樣,波蘭人似乎同時活在兩個世界,或說在兩個世界的交界點。處在新舊價值、傳統和當代之間,波蘭的劇場誠實反映出兩者間的矛盾和衝突,但同時也顯現出因為這樣的拉扯而產生的非凡生命力。在此我將介紹五位當代波蘭導演,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偶劇場、政治劇場、社區劇場)辛勤耕耘,而放出各有千秋的耀眼光芒。
-
特別企畫 Feature
瓦里科夫斯基:莎士比亞是我的私塾老師
出生於德波邊境小鎮Szczecin的瓦里科夫斯基,劇場學習之路上非常幸運地有大師的提攜陪伴,深受彼得.布魯克與魯帕的影響,之後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劇場視野。他不畏挑戰大師經典,特愛莎士比亞,迄今導演了十部莎翁劇本;而且創作力豐沛,迄今已累積有三十個戲劇與十三個歌劇作品,近年來作品對影像的大膽運用,甚至已經發展成獨樹一格的現場即時拍攝影像投射美學。
-
里程碑 Milestone
跨越世紀的鋼琴家──霍佐斯基
中國人稱呼超過一百歲的長者爲「人瑞」,即尊崇其罕有之高壽。大多人瑞都已視茫茫髮蒼蒼,今年鋼琴大師霍佐斯基(Miec-zyslaw Horszowski),不但歡度百歲壽辰,而且還能在卡內基廳爲自己舉辦紀念音樂會,技巧絲毫不遜當年。三歲開始彈鋼琴,演奏生涯長達九十七年,近幾年仍持續唱片錄音(約一年一張),其藝術生命之長靑已在世界樂壇創下紀錄。 霍佐斯基一八九二年生於波蘭,父親是鋼琴商人、母親則是位鋼琴家。霍佐斯基三歲就能憑記憶彈奏巴哈和孟德爾松,七歲在奧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二世前演奏自己作品,很快就引起當代鋼琴大師萊徹蒂茨基(Leschetizky)的注意,同年收爲入室弟子。霍佐斯基的鋼琴家生涯從此正式展開,而且日後成爲繼承偉大鋼琴傳統的重要人物。 鋼琴名家淵源 首先必須從貝多芬說起,一七九五年波蘭被第三次瓜分,大批波蘭音樂家流亡到西歐。徹爾尼在此時成爲貝多芬的學生,這位天賦異秉的靑年在樂聖調敎下,技術和涵養都更上層樓。除了寫作幾百首至今仍被視爲鋼琴聖經的練習曲外,最重要的是敎出無數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學生,其中尤以兩位傳奇人物爲代表:李斯特和萊徹蒂茨基,他們的門徒後來分別被世人稱爲「李派」(Lisztianers)和「萊派」(Leschetiz-kianers)。 萊徹蒂茨基也是波蘭人,他的命運和風格和李斯特都頗不相同;風流倜儻的李斯特鋒芒外露、站在時代尖端,樸實的萊氏則獻身技術的鑽硏和敎育,他的演奏風格頗爲保守,大多只是將徹爾尼以降的傳統技法作精進而已。他的貢獻和徹爾尼類似,影響力在於爲數眾多的學生,而且同樣的,學生也分出不同派系。其中以浪漫派佔主流,瀟灑的波蘭鋼琴家巴德雷夫斯基也是其中之一,非浪漫(Unromantic)派佔弱勢,但也有霍佐斯基這樣的扛鼎大將。 戰亂使霍佐斯基在黃金時期中止正要起飛的獨奏事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祖國波蘭遭納粹德國呑併,他遂決定飄洋過海到美國,興趣也轉移到室內樂和敎育事業。他和卡薩爾斯、西格堤、姚阿幸合作的室內樂演奏會成爲歷史里程碑。他在費城科蒂斯音樂院一待五十年,以作育英才爲職志,說他是貝多芬、徹爾尼傳人亦不爲過,當今Sony的台柱級新銳鋼琴家普萊亞即是其得意門徒之一。他九十歲時才結婚,太太五十歲,都是初次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