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德波邊境小鎮Szczecin的瓦里科夫斯基,劇場學習之路上非常幸運地有大師的提攜陪伴,深受彼得.布魯克與魯帕的影響,之後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劇場視野。他不畏挑戰大師經典,特愛莎士比亞,迄今導演了十部莎翁劇本;而且創作力豐沛,迄今已累積有三十個戲劇與十三個歌劇作品,近年來作品對影像的大膽運用,甚至已經發展成獨樹一格的現場即時拍攝影像投射美學。
談起廿世紀的波蘭劇場史,都跟波蘭南方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有關。這一支劇場脈從橫跨美術與劇場的總體藝術家導演塔都茲.康托開始,到最著名的貧窮劇場大師葛羅托夫斯基,還有當今劇場龍頭克里斯汀.魯帕及最年輕的當紅中生代瓦里科夫斯基(1962-),他們都曾在這個城市讀書或者居住過。其實這座城市曾經是波蘭的首都,直到今日仍然是擁有四座(歌)劇院的文化大城。
與大師結緣 啟蒙劇場旅程
瓦里科夫斯基出生於德波邊境的小鎮Szczecin,在克拉科夫大學念的是歷史和哲學,一九八三年他離開波蘭到巴黎索邦大學念劇場史,在留學巴黎期間,經常晚上流連忘返於巴黎各大小劇院,他回憶說:「我在法國沒有發現有自己興趣的劇場,我看到的芭蕾、歌劇都不是新的劇場形式…,不過我也看到瑞典電影劇場導演柏格曼和義大利導演喬爾焦.斯特雷勒(Giorgio Strehler)的作品。」他同時也積極參加戲劇工作坊,後來加入彼得.布魯克的工作團隊,便是他在工作坊時與大師結下的因緣。
八九年回到克拉科夫念戲劇,在此校執鞭的魯帕便是他最敬愛的老師,魯帕認為劇場工作是一個「邁向未知的旅行」,他受其影響甚深,並開始了首部劇場創作。九二年受布魯克之邀,到他的巴黎北方劇院當導演助手,當時的製作是德布西的歌劇Impressions de Pelleas,而以上這兩位大師,都是啟發瓦里科夫斯基日後創作風格的重要人物。
亞維儂嶄露頭角 同年贏得法國「最佳外國戲劇獎」榮銜
導演生涯開始的瓦里科夫斯基企圖心相當強,從九二到九四的三年間就導演了八部作品,其中的莎劇《威尼斯商人》是他後來一系列莎劇創作的第一部。他對於莎劇似乎有一份熱愛,他曾說:「莎士比亞是我的私塾老師…,我著迷於他所描述的世界,不光是現實的世界。」直到今日為止,他一共導演了共十個莎翁劇本。 九五年時他終於進行了首次當代劇作家的創作,挑選的是戈爾德思(Bernard- Marie Koltès)的無動機殺人犯故事《侯貝多.如戈》Roberto Zucco,這個來自於社會新聞事件為題材的劇本,也相當影響瓦里科夫斯基思考劇場與社會之間的距離,而且這部戲的成功,也讓他繼續導演了戈爾德思的另一個劇本《西岸碼頭》Quais Ouest(1998)。
二○○一年時,他已經執導過好幾個版本的《哈姆雷特》受邀到亞維儂藝術節,這也是他首次在國際舞台亮相的機會,由於其累積近十年導演經驗,及勤奮不懈的創作產量,早已建立其作品的獨特風格,所以此次登台,很快就受到世人的矚目。同年他挑選了作品屢遭誤解,才逝世不久的英國年輕女劇作家莎拉.肯恩的劇本《清洗》Cleansed,這齣驚世駭俗的戲,推出後引起觀眾的強烈議論及攻擊,但瓦里科夫斯基說:「這不是劇場引起這場憤怒,而是被揭發的社會現實本身引起大家憤怒,劇場中就該討論這種事。」這齣戲也為他在法國贏得該年的劇場評論協會「最佳外國戲劇獎」榮銜。這年他也是共導了三個作品,並且在隔年再次獲邀參加亞維儂藝術節,作品是改編自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文學巨著《追憶似水年華》。
多產導演 掀起波蘭「新劇場」運動
而在此同時,瓦里科夫斯基勇敢地以劇場,探討波蘭這個國家多年來遭鄰國入侵的歷史與政治傷痛,及二戰後至柏林圍牆倒塌的共產主義崩潰,許多壓抑的民族情緒及心理調適,都藉由其劇場抒發,他的劇場揭開了許多以往避而不談的禁忌問題,成了社會集體的心理治療,並也揭開了一股波蘭的「新劇場」運動。
自此之後,瓦里科夫斯基成為波蘭最重要的導演之一,除了在國內獲獎無數,他的作品也開始也到歐洲其他國家巡迴演出。甚至自二○○○年開始,觸角也延伸到歌劇舞台,連續在華沙歌劇院導演了六齣歌劇後,○六年受邀到資源豐沛的巴黎歌劇院,導演葛路克的歌劇《陶利德之伊菲格尼亞》Iphigénie en Tauride,接著是華格納的《帕西法爾》Parsifa(l 2008)及《羅傑王》Le Roi Roger(2009)。
瓦里科夫斯基不但是一個多產(共累積有三十個戲劇與十三個歌劇作品)而且是一個相當勇於嘗試的導演,近年來作品對影像的大膽運用,甚至已經發展成獨樹一格的現場即時拍攝影像投射美學。這在劇場空間運用上,牽涉到的是真實與影像的虛實並置,表現的是更多維的劇場空間。而多變的虛構影像,能夠輕易穿越時空,或者有時反而能夠更真實地表現,角色隱而未表的抽象內心情緒。這在最近的兩齣戲《阿波隆尼亞》和《慾望街車》中,可以看到其豐碩的實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