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沙科學文化宮(達志影像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進波蘭劇場

灰燼與鑽石 極端中的璀璨

漫談戰火中試煉的波蘭城市與藝術

雖然在歷史上經過許多傷痛,但是波蘭總能在灰燼中發現鑽石,這是波蘭文化的珍貴所在,因為藝術的鑽石反映出人性的灰燼,讓觀者懂得自我警惕,這就是波蘭對世界的貢獻。

雖然在歷史上經過許多傷痛,但是波蘭總能在灰燼中發現鑽石,這是波蘭文化的珍貴所在,因為藝術的鑽石反映出人性的灰燼,讓觀者懂得自我警惕,這就是波蘭對世界的貢獻。

華沙(Warsaw)的舊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之一,可是它入選的原因,並非是美麗街景,而是這個在二次大戰中有百分之八十都夷為平地的城市,卻在三十年的時間內,用盡極大的心力將這些殘骸中重建成原來的樣貌,是背後這股專注意志讓華沙的人類遺產意義不只停留在歷史價值,更在於它是波蘭人旺盛民族情感的結晶。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跟古色古香的舊城相對的,則是充滿國際風格的科學文化宮,這棟蘇聯送給波蘭的禮物是以史達林最愛的摩天大樓風格所建成,聳立在火車站前同樣成了華沙的地標。雖然華沙人脫離共產主義之後對這棟文化宮的去留一直充滿爭議,但是這棟建築最後還是留了下來,並於二○○七年被波蘭文化部選為國家歷史遺產。

在極端對立中開拓出來的壯闊景觀

兩個文化遺產,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對我來說,波蘭文化總是在這種極端對立當中所開拓出來的壯闊景觀。例如浪漫主義對波蘭影響很大,波蘭的民族運動基本上是在浪漫主義的基礎上形成,因此十九世紀的波蘭思想家提倡救世主的思想,藉以解釋波蘭起義失敗,是為了歐洲再生與淨化所必經的苦難折磨。波蘭這種深具神秘主義傾向的哲學特色,卻被廿世紀的形式邏輯成就,尤其是塔斯基(Alfred Tarski)所代表的利沃夫-華沙學派(Lvov-Warsaw School所補充。於是神秘主義與形式邏輯就如同舊城與文化宮一般,構成了波蘭令人印象深刻的對立風貌。

波蘭就是如此奇特,二○一○年是蕭邦誕生兩百周年,但在浪漫派的感性旋律背後,波蘭樂界又暗藏另一股強烈的無調性風格。波蘭也是現代音樂的大本營,活躍於西方的潘德瑞茲基(Krzysztof Penderecki)與魯托史拉夫斯基(Witold Lutosławski),都是當代音樂界的重量級作曲家(以我較熟悉的捷克樂壇來說,二十世紀下半就沒能像波蘭一般,出現那麼多國際樂壇叫得出名號的作曲家)。

波蘭其實有台灣的8.7倍大,遼闊的領土加上位處中歐,使得波蘭成為文化交會與衝突的介面。波蘭第二共和於一九一八年成立時,三千五百萬的總人口當中,波蘭人只佔三分之一(兩千五百萬人),再來是烏克蘭人有五到七百萬人,接著猶太人有三百三十萬人,白俄羅斯有一百五十萬人,最後是立陶宛加日耳曼的五十萬人。多民族的事實自然會與波蘭的民族主義相衝突,因此波蘭人對其他民族(如猶太人)的迫害,經常也是波蘭文學與戲劇所反省的主題。一九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便經常在詩作與文章當中,批評波蘭這種無感的封閉傾向。但另一方面,被批判的無人性祖國,卻出了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而且有兩位是詩人(另外一位是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這不是很矛盾的現象嗎?只能說,鑽石中有灰燼。

孕育豐富文化景觀的城市

對波蘭電影有稍有理解的人都聽過羅茲(Lódź)這個城市,因為知名的波蘭電影學派,就是孕育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城市。其實羅茲是個工業城,羅茲電影學院之所以會設立在這裡,是因為二次大戰讓華沙重創,於是執政當局只好選擇了這個沒有人文傳統的波蘭第二大城作為電影學院的地址,可是像華伊達、波蘭斯基與奇士勞斯基等大導演都是畢業於這個學校。灰燼中也有鑽石。

如果讀者沒有去過克拉科夫(Krakow),至少也有機會在奇士勞斯基電影《雙面維諾妮卡》中,一瞥這個城市風貌。當巴黎的維諾妮卡到波蘭旅行,她在巴士上拍到另外一個自己的地點,就是克拉科夫的舊城廣場。這座波蘭舊都實際上孕育了波蘭現代文化與藝術的發展。當然,這背後有兩個主要因素在支撐,一是這裡有創立於一三六五年也是中歐最古老大學之一的賈基洛尼亞大學(Jagiellonian University);二是一七九五年波蘭被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三國瓜分而徹底於歐洲地圖消失後,克拉科夫隸屬奧匈帝國管轄,恰好當時奧國實施開明專制,自由放任的態度讓克拉科夫的文化藝術得以蓬勃發展。

有「波蘭劇場之父」之稱的沃伊切赫.博古斯瓦夫斯基Wojciech Boguslawski1757-1829)曾說過,舞台是全國教育學校。這個觀念深深地烙印在整個十九世紀的波蘭人身上,尤其劇本可以反映苦難,而成為宣揚民族意識的最佳工具。

美術人開創劇場風景的波蘭特色

波蘭現代劇場的創始性人物是身兼畫家、劇作家、劇場導演、建築師與愛國文人的維揚皮斯基(Stanisław Wyspianski,1869-1907)。他年輕時同時在賈基洛尼亞大學哲學系與克拉科夫美術學院兩個學校讀書。成為知名畫家後,他將繪畫上的象徵主義技巧的運用到舞台美術上,為波蘭劇場帶來一系列改革。維揚皮斯這種美術出身又重舞台設計的例子,又再度在維奇維茲(Stanisław Ignacy Witkiewicz,1885-1939)與康托(Tadesuz Kantor,1915-1990)身上浮現,而這兩位同樣曾就讀於克拉科夫美術學院的戲劇大師,都先後傳承了維揚皮斯基所開拓的美術人作劇場的這份波蘭特色。

雖然在歷史上經過許多傷痛,但是波蘭總能在灰燼中發現鑽石,這是波蘭文化的珍貴所在,因為藝術的鑽石反映出人性的灰燼,讓觀者懂得自我警惕,這就是波蘭對世界的貢獻。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關於波蘭

  • 正式國名:波蘭共和國(Republic of Poland
  • 首都:華沙(Warsaw)
  • 官方語言:波蘭語
  • 國土面積:312,685平方公里
  • 人口:38,192,000人(目前人口中大約98%為波蘭人,其他少數民族包括了德意志人(1.3%)、烏克蘭人(0.6%)、白俄羅斯人(0.5%)等)
  • 地理環境:位於歐洲中部。北面瀕臨波羅的海,緊鄰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等國。國土絕大部分都是平原,「波蘭」一詞源於斯拉夫語Polanie,意思是「居住在平原上的人」。也因此無險可守,在歷史上多次被列強瓜分。
  • 歷史背景:早期波蘭屬於斯拉夫人的一支。16世紀時,波蘭與立陶宛合併組成波蘭立陶宛聯邦,並將首都遷往華沙,成為歐洲大國,史稱第一共和。但在之後的百年,內部動亂削弱了國家實力,導致1772年、1793年和1795年被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對其的三次瓜分。19世紀拿破崙戰敗後,波蘭大部分領土屬俄國,後於1918年取得獨立,史稱波蘭第二共和國。第二共和持續到1939年。在二戰時又被德、蘇佔領,戰後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協議,波蘭於1945年組成新政府。1948年波蘭統一工人黨成立。1952年改國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80年代波蘭的工人在組成了東歐第一個獨立的工會—團結工會。其後工會逐漸取代波蘭統一工人黨。1989年波蘭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成為前華沙公約成員國中第一批擺脫共產黨執政的國家。1990年通過政黨法草案,為多黨制奠定了基礎。至此,執政45年的波蘭統一工人黨失去了議會的控制權和政府的領導權,史稱第三共和。(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