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于善祿

相關文章 6 篇
  • 《當代華文戲劇漫談》
    藝@書

    寫一封「華文戲劇」的邀請函

    無論在劇場實踐或研究理論上,「華文戲劇」仍處於建構的進行式。研究「華文戲劇」須具備龐雜多元的知識系統,對多國地域社會與文化史的基本涉略;且即便熟讀萬卷書,若無法長時間持續觀察與田調,實難深入其境。「華文戲劇」在台灣的研究者並不多,《當代華文戲劇漫談》成為一封邀請函,從作者的觀察與體會出發,藉此廣邀更多有志者進入多元的華文戲劇歷史與視野。

    文字|陳志豪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與詮釋》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站在當下 回眸過往探看未來

    對想回探台灣戲劇歷史的讀者來說,書市中的選擇向來不多,剛好最近出版的兩本書,或可填補缺憾。一是台大戲劇系教授林鶴宜增修了十二年前的著作《臺灣戲劇史》重新出版,讓這本為一句「通史」性質的台灣戲劇史得以再現;另一是劇評人于善祿集結之前發表文章為《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與詮釋》,以他的看戲經驗為媒介,觸碰到整個劇場生態。兩書雖寫過去,卻是站在當下,思索未來。

    文字|吳岳霖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 紀蔚然作品《艷后與她的小丑們》。(國立國光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七:國內原創劇作搬演頻繁,文本當道?

    能否搬演靠獎助? 「市場」尚未成氣候

    去年的劇場演出中,可以看到許多國內劇作家的名字,這是否象徵了國內劇作家愈來愈受重視?但就整體演出量增多的生態來看,或許只是相對性的數字增加,而非真實的比例增高。今年新生代劇作家被搬演的多是舊作,有新作發表的多是資深劇作家,所以創作的續航力是否足夠,相關「市場」機制能否建立,在在攸關劇作家未來能否占有舞台一席之地的可能

    文字|朱安如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香港的歷史題材戲劇不少,香港戲劇人也與會交流。
    香港

    歷史如何走進戲劇? 兩岸四地論壇交流經驗

    長期以來忠於創作具人文與社會關懷戲劇的香港「致群劇社」,趁著二月底該社推出「辛亥」題材戲劇《占領凸手辦》之際,也舉辦了「歷史如何走進戲劇:以辛亥題材為例」的兩岸四地論壇,香港、澳門、台灣與中國的劇場工作者聚首,分別提出歷史題材的戲劇創作與詮釋觀點。

    文字|陳國慧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 頑筑舞集《禮物》即使肢體不盡具有科班水準,整體呈現態度卻非常敬業。
    回想與回響 Echo

    我不入戲,怎麼辦?

    我們對藝穗節的期待,應該是什麼?不是全然專業,至少是誠懇;不盡主流商業,最多是實驗批判;不甚完美,但,夠膽。 若上述三種期待都不被滿足,連台詞都被處理得模糊難嚥的時候,看戲的我,非但無法入戲,簡直蒙受被「凌遲」的痛苦。不過,這屆藝穗節的演出票房,似乎沒有全然反映像我這種嘴刁的看戲品味。看起來,新一代更擅於行銷經營的包裝。問題是,單純、可愛的「小花小草」,到哪裡去了?

    文字|傅裕惠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 懷抱展翅高飛的夢想,表演藝術畢業生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問題篇

    哪裡是未來的舞台?

    表演藝術學生畢業之後的出路,似乎不如想像中來得順利美滿,永遠在麵包與理想中掙扎。有的人寧願負債節約,也要堅持藝術的追尋;有的人則選擇轉業,打算在其他領域另尋春天。社會舞台看似遼闊,但哪裡才是藝術畢業生應該站的位置呢?

    文字|鄭淑瑩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走進一場噩夢,再一起甦醒

  • ARTalks

    親臨曾文溪的一千種影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