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
-
新銳藝評 Review
以身體臨摹
書法,書寫之法,某層次已不需依附文字也不再為表意而服務,書家運筆設墨是氣是韻、或濃重或疏落,都是他自身不可說的延伸。編舞家黃翊說到「這個作品是用『身體臨摹』」,話中的用心令人期待身體與精神將如何交融相應,最終我們卻發現臨摹「什麼」才是重中之重。 舞作中不少以動作揮灑出書法投影的設計,只是這類創意在好幾年前的光影互動表演早已做過,僅是符號式的仿擬無法回答為什麼選擇書法取經而不是水彩或其他媒材,一如前述,當我們回歸書法特質便能明白舞作可能的缺失:之於書法,形似,可能根本不重要,若身體為筆、姿態是墨,應是臨帖內含的餘韻、游刃有餘、對表達的「渴望」,然後,成為自己的版本,屬於意念、修養的領略,甚至視覺上無需搬演董老師的筆墨。 舞者與書家,從來,練的就是自己。 是「見山」的層次之別。 前3個段落有種斷裂感,像是身在此岸、心在彼岸遙不可及那般,身體律動和動作設計顯得生澀,太過依賴電子樂營造「新意」與「力度」,導致肢體、音樂和視覺三重分割。另個看似突兀的問題:「墨,一定是黑與白對比嗎?」,問題在於色彩、燈光對主題解讀得有些表面:身著黑衣的舞者在黝暗的背景前演出,若缺乏精妙的打光設計,當四肢與身體疊合、兩人身形交疊,相隔一定距離便無法分辨動態的細膩甚至看不見力透指尖的氣韻。 第4段落少不了黃翊與機器人共舞的代表橋段,在ChatGPT當紅的此時更有令人玩味之處。機器手臂的動作依賴程式「語言」,對比書法已無需依賴「文字」,然而機器卻又比人類更能精準臨摹,或許未來機械學習╱人工智能將發展出我們此時無法想像的「涵養」,但目前來說,仍遠遠無法達到人類藝術、心靈探求的層次。只是回到舞作本身,不論是黃翊或是機器手臂的動作、互動同樣顯得畏首畏尾,隱含思索:若人工智能將不斷進化,那麼人類的學習能否始終占據不敗之地?是否機械終將趕上人類藝術創作的境界? 緊接著,一大段數位藝術展現墨跡的內容也讓人困惑。同樣,這是一段不那麼新穎的表現形式,混合著電子音樂和眩目光影有種自以為是的討好,僅僅取書法之形而無神,當墨的暈染、飛白被電子化之後,僅剩徒然的美麗。 舞作前大半段皆給人一種企圖與執行無法相互匹配的差池感,到了後半總算倒吃甘蔗,眾人的群舞搭配當代西方交響曲目,動作設計都變得精準明確、張馳有度
-
特別企畫 Feature 改變二:賽伯格與身體感知篇
人與科技的交融 身體的新感知與新存在
人類世的觀點提供了全新觀看身體的視角,因為技術在我們到達之前已經在場,提供了非常先行的條件使我們成為「人」的可能,從根本上來說,使我們成為「我們」的並不是「我們」,人早已成了「人與技術」混合而成「技術個體」,生活根本已離不開科技,科技也改變了人性、倫理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甚至是重新定義了「人」的可能性,而藝術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處理人在科技、網路世界中的生活情境,如何去探討現代科技對人際關係和自我追尋的衝擊?
-
舞蹈 明和電機打造機械樂團
《跳吧!!Robot》 人與機器人趣味起舞
《跳吧!!Robot》由八位人類舞者攜手七位小巧的機器人舞者共舞,結合法國藝術家Charles Carcopino的立體舞台投影、日本設計及表演團體明和電機的全自動機械樂團,再加上法國奧爾德巴蘭公司發明的人工智能機器人NAO,布蘭卡.李透過開場的投影中機械/人體的轉換,直觀地消解了人與機械的界線,機械成為人體想像的延伸。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表演藝術碰上機器人
遇見賽伯格 回探「人所以為人」
那些早先存在於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的賽伯格(cyborg),現在已經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已經不是幻影,但「它」能被視為「人」嗎?能夠被愛與愛人嗎?在表演藝術舞台上,我們已經看到會跳舞的工業機器人庫卡,還有能演戲的人形機器人,它們在舞台上的意義,更多是讓人回探「人之所以為人」這件事,關於我們如何活著,也關於我們如何去愛。
-
企畫特輯 Special
《黃翊與庫卡》走到2017 口述影像說分明
從二○一二年首演迄今,由舞者與機器人共演的《黃翊與庫卡》已經走過多個城市,也一直在發展中,今年舞作來到新北市藝文中心,除了有今年全新發展的段落,也配合口述影像,讓視障觀眾得以領略舞作內容。
-
焦點專題 Focus
伊蓮.雅各 母親、歌手和演員 一派優雅與自在
她是影迷心中永遠的「維若妮卡」,在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的鏡頭下,以靈巧的鄰家女孩氣質、精緻立體的五官和些許神秘的魅力攫獲你心。但這只是她的人生一段,原本就出身於劇場的她,不眷戀大銀幕,現在更享受音樂和劇場的演出,優遊於劇場演員、音樂會的說書人、爵士樂歌手等角色中。這次與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合作的《蛻變人形機器人版》,扮演母親一角,雅各認為,劇本討論的並不是一個變成機器人的男人如何面對他的家庭,而是一個有兒子變成機器人的家庭如何重建。
-
焦點專題 Focus
我們人類,真的和機器人有差別嗎?
近年致力於「人形機器人劇場」創作的日本編導平田織佐,二○一三年以《三姊妹人形機器人版》轟動台北,這次帶來與法國影后伊蓮.雅各等演員合作的《蛻變人形機器人版》,改編自卡夫卡原著,但不同於原著中家人對異變主角的疏離淡漠,平田的版本溫暖許多,家人試圖去理解和接受眼前這具難以定義的身體,並且思索究竟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人類」。「我們人類,是無法證明自己與機器人差別的荒誕的存在。」平田如此解釋這個廿一世紀的機器人版本。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日本青年團《蛻變—人形機器人版》
半調子文青多少讀過一些卡夫卡,看過幾部路易.馬盧或奇士勞斯基。半調子文青式的懵懂,既是關於混沌年代的無知想像,也是對解烏托邦的過於天真的臆測。忽然女神伊蓮.雅各即將翩然抵台,化身葛雷戈之母,是老了一點兒的Weronika/Veronique,空靈染上風塵的Valentine。而文青女神究竟不朽,更何況是跟安哲羅普洛斯,跟奇士勞斯基,跟路易.馬盧,跟文.溫德斯有染的伊蓮。 於是此時不待,半調子文青幻想蝸身水源劇場牛奶色的椅子上,膜拜女神降臨,大口呼吸曾經的名導的氣味,並駑鈍地分析:葛雷戈之為機器人,平田織佐漏失了什麼,切割了什麼,又完成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