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表演藝術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今年10 月,《PAR 表演藝術》雜誌(以下簡稱《PAR》)創刊將滿30 年了。 幾個月前,決定了9 月號製作30 周年紀念專刊,便與編輯團隊開始翻讀架上所有期數雜誌。幾次會議,大家圍坐在一起討論,想從中精選出《PAR》重要時刻的記錄及具影響力的報導,藉此觀照出時代的更替與社會的脈動。 一次討論中,主編慧慧意外地翻找到瀏覽器軟體的「Netscape」設計專頁,編輯室一片譁然,接續著發現2004 年、2005 年兩期雜誌都曾以通訊軟體「MSN」作為跨海採訪通訊工具,音樂編輯秋玫當時還以「用飛快的打字速度代替言語」、「雖然看不到對方表情,但突然覺得在電腦前,大夥兒都顯得自在」開場文如實地再現這場訪問。 相信這對熟稔Zoom、Google Meet 視訊會議軟體的年輕世代而言,一定相當陌生,但卻是曾經歷千禧年,同一世代人的回憶。 強烈感受到了世代變化,本期封面故事「書寫的力量」遂以「30 年」為題,爬梳這些年來文化生態、評論環境、創作趨勢、社會動態乃至劇場影像流變,劇評人吳岳霖更在此對台灣評論生態拋出「十年有成,還是十年現形?」提問。處在「影像力量勝過千言萬語」的當下,「影像的力量」單元則訪問4組不同世代的攝影師與合作對象,回看從「紀實╱寫實」到「再創造」,影像如何發出力量與聲量,亦重塑新的劇場美學。 對我而言,在台灣第一次民選直轄市與省長時,雜誌邀訪三黨省市長候選人談政策、文化補助、表演藝術生態,並發表文化政見,是現在時空難以想像與實踐的。更令人吃驚的,是從本刊最資深主編珮瑤口中聽聞「在兩廳院成為行政法人之前,雜誌社同仁曾掛名在印刷廠下」這段往事。因此,我們邀請了編輯前輩們開了一場同學會,一同回顧他們如何從經歷過的歷史洪流,擷取自身觀察到的吉光片羽訴諸文字,為未來的劇場留下點滴記錄。 今年,也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創立滿35 周年。「檔案的力量」邀請策展人領路,分享他們如何透過檔案梳理台灣表演藝術的流變。本期〈劇場ㄟ冷知識〉特別訪問到曾任職及現役的兩廳院員工,對比開館之初,劇場禮儀與規範,乃至與觀眾關係的種種改變 。 編輯工作需要前置作業,本期〈職人的圖鑑〉介紹工作上也需要事先縝密安排的「讀譜員」,了解他們如何在音樂會錄影扮演引領全場的角色,確認音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雜誌,打開了劇場閱讀
踏入表演藝術的閱讀,可從翻開一本雜誌開始:或從中找演出的介紹,或演後評論,或認識幕前幕後的人物,也可能是藉著日常的觀察切入,找到與劇場藝術搭上線的橋梁這裡,就為您介紹有哪些可以打開劇場的雜誌吧。
-
焦點專題 Focus
2021 年,我們改版囉!
2021 年1 月1 日,《PAR 表演藝術》雜誌正式宣告改版。 這一回,我們將雜誌重新想像成一場紙上展演,重新拆解內容,透過五個章節的梳理〈開演前〉暖身的輕資訊、〈上半場〉的重頭戲「封面故事」、及〈中場休息〉全為圖像單元、〈下半場〉則是精彩絕倫的人物訪談、以及〈Bravo 安可〉絕對不能錯過連載專欄及國際資訊,重新梳理出一個新的閱讀節奏,讓讀者能夠自由地悠游其中,建立出一個屬於自己閱讀雜誌的儀式。 未來,雜誌將採雙月發行,每逢單月發刊,12 月則會另外推出特刊。 為因應內容改版,我們也將雜誌原來的命名「Performing Arts Review」(縮寫為(PAR),正式改為「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自詡雜誌透過「New Perspective, A Closer Look」全新視角、更靠近產業的方式,更貼近一本表演藝術雜誌的本質。
-
焦點專題 Focus
雜誌改版使用說明書
雜誌改版是一項大工程,尤其是重新盤整讀者早已熟悉、且具時代意義的封面logo、刊頭、及內頁設計等。我們將雜誌重新想像成一場紙上展演,透過〈開演前〉、〈上半場〉、〈中場休息〉、〈下半場〉、及〈Bravo 安可〉,重新梳理出表演藝術雜誌的閱讀節奏,也蘊含了一些內容設定及系統設計的巧思,因此,編輯室在此特別盤點改版設定中的亮點,讓大家可以在閱讀前/ 後對照服用,更能理解雜誌如此設計的用心。
-
焦點專題 Focus
改版進化史
從《表演藝術》更名到《PAR表演藝術》,近29年來的歷史,乘載了90年代社會變遷,也見證了大環境如何影響表演藝術生態與產業。在籌劃改版期間,特別翻找了過往的雜誌,從中獲得啟發,也找到未來《PAR表演藝術》邁進的方向。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繽紛的秋季
猶記得日前站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六樓,陽光和熙、微風徐徐。向東看是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與銅鑼灣,以西是中環,左邊跨街畔著香港演藝學院,隔海與尖沙咀 的香港文化中心遙遙相望。身處兩岸三地商圈要道與藝術重鎮之間,四周大廈林立,眼中千帆過盡。當我正被這景致震攝之際,耳邊響起的卻是:公共空間被擠壓、 劇場的混亂、定位等問題。身兼媒體與劇場人的我,不禁垂首,默然不語。 回到台灣,天色依舊亮麗。沒有秋老虎逞凶,也無陰雨,好個繽 紛的秋季。各表演團體似乎也都被這爽朗的氣氛感染,推出的製作之多,令人目不暇給。望著手中一把一把的DM,在欣喜台灣的藝術文化蓬勃之餘,仍不禁想起在 香港的話題。到底如何才能將這大把的資訊,作最好地呈現,因為畢竟篇幅有限,在此媒體競爭白熱化的環境,要如何為台灣的表演藝術界發聲,這是在我們努力記錄、報導之外,值得深思的議題。 嗜讀藝訊、藝評的讀者,除了應該被滿足之外,也是需要被培養的,但身處這資訊爆炸的年代,媒體空間 也要自行爭取。值得欣慰的是,上期推出的新單元「藝活誌設計者的家」,得到《中國時報》家庭版的青睞,雙方為饗更廣大的讀者,已於當月初與本刊共同刊登 了相關的圖文訊息。此外,未來我們也將藉由本刊提供部分內容,以跨媒體轉載的方式,與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基督教論壇報》、MASS-AGE等夥伴 合作,盼能將音樂、舞蹈、戲劇的各種介紹與資訊,散播到更多的角落。 雖然如此,我們編輯部還是覺得有所不足,所以在本期「藝活誌」的單元, 再企劃了「藝術部落客」專題,與大家一起遨遊網路世界,除了希望以報導鼓勵在Blog中默默為表演藝術界筆耕的同好,也盼挑起讀者日後自己發掘更多的角 度,有更寬廣的視野來看表演藝術。並藉著各藝術部落格版主的個人觀點,讓觀眾接觸更多樣化的報導與評論,有不同的面向來看任何一個作品。 也許有人覺得我們天真,或善意地提醒此舉可能會有瓜分閱讀率、立場不同等問題。但是「自由」本來就是藝術創作的特質之一,所以作為表演藝術發聲筒的《PAR表演藝術》,也該有著兼容並蓄的心與寬大為懷的胸襟。至於公共空間被擠壓、劇場的混亂與定位問題,就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幕之後,起個不一樣的小調
如何讓藝術更貼近生活,是很多讀者關心的一個話題。尤其現代人在忙碌之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淬煉自己的生活品質,讓靈魂沉浸在高純度的藝術品味 當中,更是大家追求的理想。也許有人會選擇看齣戲、聽場音樂會、看本書,或是進而身體力行地去學舞、學畫,以調劑自己的生活。光是由最近各式藝術相關的進 修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就可以感受得到。 而《PAR表演藝術》雜誌,在引薦大眾進入表演藝術領域方面,一向不遺餘力。除了選介 優質的演出做完整報導與評論,讓許多原本在家的讀者走進劇場、音樂廳,成為現場的觀眾之外,也忠實記錄了台灣每一位藝術創作者的點滴,並期待完整呈現台灣 與全球表演藝術界的互動與趨勢。但是如何讓表演藝術的本質更貼近讀者的生活,甚至走進讀者的日常當中,仍一直是我們編輯群一致努力的目標。所以經過了大家 熱烈地討論與精心的策劃,在本期雜誌當中,我們特別推出了「Behind Curtain藝活誌」這個新的篇章。希望經由採訪,呈現藝術家們舞台下真實的生活經驗美食、旅遊、居家、網路、嗜好等,或是發掘觀眾席中藝術品味超 卓人士的獨到觀點,進而做跨領域的面向操作,並結合書籍、CD、電影、展覽藝文相關訊息,以便觀照讀者對藝術全方位的渴望。就像我們這次規劃的「劇場 設計師的家」這個主題,就是盼能藉著在舞台上擺弄光影的知名設計現身說法,將報導推進他們私領域,帶領讀者重新檢視「家」這個與您最親密的空間。也讓 觀眾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引領大家發掘表演藝術與生活的連結,帶來不同的靈感衝擊,讓每個平凡的日子裡產生奇妙的化學轉變。 當然,我 們也絕不會放棄在表演藝術的專業領域中繼續耕耘,就像本期我們也企劃了「目擊排練場」單元,希望就一齣戲開始的原點,從選定文本,直到上台演出為止,以階 段性檢視排練現場的方式,把參與製作的每一個人共同創作的歷程,通靈剔透地呈現在大家的眼前。另外特別企畫「嬉遊新馬戲」也特別深度剖析「新馬戲」這個在 全世界都極受歡迎的新型態劇場表演。還有我們的封面故事,被譽為帕華洛帝接班人的里契特拉,我們也將在本期介紹他的崛起傳奇,讓讀者看到他是如何從一個平 凡的雜誌美編,變成一位與命運飆唱的新世代男高音。 最後,我們也期待您的共同參與,在幕之後,起個
-
表演藝術年鑑專文PERFORMING ARTS YEARBOOK 表演藝術二○○四年度回顧
從「變」中尋找新契機!
由《PAR表演藝術》雜誌所出版的《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年鑑》,自民國八十四年出版以來,一直是國內表演藝術界重要之出版品。今年邁入第十本,並且嶄新改版。正如文化評論大師南方朔在今年年鑑年度回顧評論文章所說,此刻的台灣,無論政治、企業、文學、藝術,都已到了人的世代交替、標準的新舊交替、方向的新舊交替的新階段。去體察這種「變」,並在「變」中尋找新的契機,或許也是表演藝術界格外要用心揣摩的吧!
-
周年慶
回首這一年
十月,是《表演藝術》的周歲,我剛剛卸了總編的擔子,但是原來還有零工沒做完,林靜芸主編一再叮嚀,得寫一篇周年感想,交待一下這雜誌怎麼誕生怎麼走過這一年
-
編輯室
發刊辭
我們當初想辦這份雜誌,主要是爲了推展兩廳院的業務,後來才逐漸擴大,終至成爲對整個表演藝術的關懷。目前,我們想要介紹節目,不僅電視片刻難求,即使報紙也往往慳墨如金。尤其令人沮喪的是,一般媒體所需要的多是新聞價值,而我們所企盼的卻是藝術内涵。新聞界的立場並没有差錯,問題在表演藝術應該創立專業性的雜誌,開闢自己的園地。 在我們進一步構想這片園地的時候,我們發現,有很多台灣藝術界久爲人所詬病的現象,正可以藉這份刊物凝聚人才,彙集資料,化爲圖文刊載,終至得到紓解。這些現象包括: ──客觀而深入的樂評、舞評及劇評均不多見,以年慶或季節爲單元的檢討,尤其缺乏; ──有關表演藝術團體的報導,不是驚鴻一瞥,就是沙裏藏金; ──國外表演團體及藝術家的活動,我們知道的不僅有限,而且往往過時; ──有關大陸的藝文活動,我們也只知道一鱗半爪,而且多是觀光客式的浮光掠影。 此外,中國藝術家在世界性表演或大賽中得到過不少肯定,究竟這些活動各有什麼樣的意義,中國人的傑出表現該用什麼樣的紀錄留下來,藉了這個刊物的探索,也可以尋求答案。 有了這些具體的構想,我們遂進一步考慮到實際出版的問題。爲了避免政府刊物的一般缺點,我們決定採取企業經營的方式:公開發售、招攬廣告,讓盈虧成爲社會接受及歡迎程度的指標,但在同時保持特有的品質與風格。 政府文教機構中罕有如此先例,因此雜誌籌劃期間會計方面遭遇到種種困難。有次我們急了,聲稱要自行設法籌款,可是我們的人事官婉轉説道:「公務員不能辦私人刊物!」 案件到達教育部時,部裏長官殷殷垂詢:兩廳院既有的工作已夠繁重,爲什麼還要自添業務?在感謝關切之後,我們靦腆答道:爲了藝術,爲了文化。 想起來就難免心虛臉紅。爲了藝術,爲了文化,憑什麼?分析到最後,憑的恐怕是藝術本身的力量,憑的是這個社會對文化的關懷,憑的是您的愛護與批評,以及我們自己的期許,讓雜誌的内容一期比一期豐富,圖片一期比一期精彩。 胡耀恆
-
編輯室
編輯室報告
一直到版都在排了,還在想這樣的問題:假如再有一個月,不,半個月,一星期也好,兩天吧,還有許多東西要訂正,還有資料該補足,圖片還可以再精選然而,没有時間了,人和時間競爭,永遠落敗,何況,這樣一本内容繁複的刊物却在這麼忙迫的時間裏得創造出來。 可是,只有有了起點才可能往前走,就當這是一個留下前行的空間的起點吧。 而當然,這麽一個起點,已經是很多人全心投入和努力的結果,我們因此,在邀請批評的同時,也期待鼓勵。 《表演藝術》是國家兩廳院所主辦的刊物,但是藝術無國界,自然更没有「廳院」之界。不過,兩廳院是國内最重要的表演機構,創刊的同時正逢廳院的五週年慶,我們樂於以兩廳院爲開端,陸續推出國内各公私表演場地的介紹和檢討,每期並且將配合重要演出,介紹一個國外城市的表演環境,以爲國人的參考。十月份的大節目是德國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來台演出,我們因此以慕尼黑的介紹作爲這個國外單元的開始。 表演藝術界人士對國内表演環境的檢討建言可以使政府、場地行政和觀衆都更瞭解目前台灣的表演生態。 「表演」的單元中我們介紹了國内外近期的演出和活動。崑劇名旦華文漪女士擔綱的「牡丹亭」是年度大戲,我們作了較多篇幅的介紹,其餘有關越劇、實驗劇場、現代舞、管絃樂團,以及對岸一個深受矚目的舞台劇的評介,都值得您一讀。 專欄文章由幾位文化界的專業先進執筆。入門、書介、資訊等單元都是我們希望發揮本刊的引介和教育功能的設計,希望自認「門外」的讀者也能夠接受。 在衆多稿件正忙於校稿上版之際,傳來當代新音樂大師約翰凱吉(John Cage)過世的消息。遠在紐約的指揮家譚盾提供了第一手的凱吉訪談記錄,舞蹈家林懷民寫下了他對凱吉的感性的懷念,作曲家潘皇龍則提供了對凱吉的評介,最後還有胡齡之觀賞凱吉最後一場音樂會的抒感,我們以豐富的文字,表達對當代一位影響深遠,也饒富爭議的大師的紀念。同在「里程碑」單元還有莊裕安亦莊亦諧的羅西尼二百年紀念文章,是對另一位富於爭議的大師的另一種追思。 「表演藝術」當然有許多有待改進,有待增益的地方,它才起步,期待您的回應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