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日前站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六樓,陽光和熙、微風徐徐。向東看是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與銅鑼灣,以西是中環,左邊跨街畔著香港演藝學院,隔海與尖沙咀 的香港文化中心遙遙相望。身處兩岸三地商圈要道與藝術重鎮之間,四周大廈林立,眼中千帆過盡。當我正被這景致震攝之際,耳邊響起的卻是:公共空間被擠壓、 劇場的混亂、定位等問題。身兼媒體與劇場人的我,不禁垂首,默然不語。
回到台灣,天色依舊亮麗。沒有秋老虎逞凶,也無陰雨,好個繽 紛的秋季。各表演團體似乎也都被這爽朗的氣氛感染,推出的製作之多,令人目不暇給。望著手中一把一把的DM,在欣喜台灣的藝術文化蓬勃之餘,仍不禁想起在 香港的話題。到底如何才能將這大把的資訊,作最好地呈現,因為畢竟篇幅有限,在此媒體競爭白熱化的環境,要如何為台灣的表演藝術界發聲,這是在我們努力記錄、報導之外,值得深思的議題。
嗜讀藝訊、藝評的讀者,除了應該被滿足之外,也是需要被培養的,但身處這資訊爆炸的年代,媒體空間 也要自行爭取。值得欣慰的是,上期推出的新單元「藝活誌—設計者的家」,得到《中國時報》家庭版的青睞,雙方為饗更廣大的讀者,已於當月初與本刊共同刊登 了相關的圖文訊息。此外,未來我們也將藉由本刊提供部分內容,以跨媒體轉載的方式,與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基督教論壇報》、MASS-AGE等夥伴 合作,盼能將音樂、舞蹈、戲劇的各種介紹與資訊,散播到更多的角落。
雖然如此,我們編輯部還是覺得有所不足,所以在本期「藝活誌」的單元, 再企劃了「藝術部落客」專題,與大家一起遨遊網路世界,除了希望以報導鼓勵在Blog中默默為表演藝術界筆耕的同好,也盼挑起讀者日後自己發掘更多的角 度,有更寬廣的視野來看表演藝術。並藉著各藝術部落格版主的個人觀點,讓觀眾接觸更多樣化的報導與評論,有不同的面向來看任何一個作品。
也許有人覺得我們天真,或善意地提醒此舉可能會有瓜分閱讀率、立場不同等問題。但是「自由」本來就是藝術創作的特質之一,所以作為表演藝術發聲筒的《PAR表演藝術》,也該有著兼容並蓄的心與寬大為懷的胸襟。至於公共空間被擠壓、劇場的混亂與定位問題,就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