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
-
經典解剖室
戲劇結構的音樂性
《鬼魅奏鳴曲》是史特林堡於表現主義戲劇上留下的傑作,其絲絲入扣的結構,十足顯現了現代主義美學對形式的講究。寫實主義講究的是:先有含蓄的舖陳,才有後來的「真相大白」。然而, 史特林堡卻採用奏鳴曲那種刻意的唐突,那種未經預示的變調。
-
經典解剖室
變種同時的變革
易卜生為人文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產物,他對女性自覺的領悟亦強烈受到兩者影響。娜拉的成長和出走與十九世紀流行的(自由主義式的)女性主義所追求的有不謀而合之處,這一派的女性主義所標榜的是女人可以跟男人一樣,甚至可以與男性一較長短。
-
經典解剖室
從變性到變種
《娃娃之家》用了極多通俗劇的元素,但是,這種混血的安排(既寫實又通俗)是有後設的效果。藉由劇尾的安排──浪漫的一對各奔東西、理性的一對死灰復燃──《娃娃之家》似乎在反映世紀交替之際,時代的感性(sensibility)已由浪漫轉趨理性,戲劇的潮流亦由浪漫轉趨寫實。
-
經典解剖室
變性、變種、變革
本刊新闢「經典解剖室」一欄,邀得編劇家紀蔚然前來主持「操刀」,以每月連載的方式,逐一剖析《櫻桃園》、《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真正的西方》等十二部歐美現代戲劇經典作品的骨架與血肉,透過詳細的文本分析,檢視這些名作的結構與内容,重新探索它們的時代意義。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它禁得起反覆的閱讀與詮釋。本期首先端上解剖檯面的,便是在歷史上引發多重解讀及爭議的易卜生代表作《娃娃之家》。
-
專欄 Columns
擬寫實主義美學的程式化
據我的觀察,「擬寫實主義」的戲劇也漸漸形成了一套美學程式(或成式)。劇情有主題、有高潮;人物有正反、有善惡;對話最好切合人物的身分,但至少也要口語化、有意義,且盡量避免使用方言。舞美要似真而不逼真,有時強調風格化。演員的表演混合史坦尼拉夫斯基和傳統戲曲的表演方式,半生活化,半誇大化。
-
焦點
盡現古典風華 柏格曼的劇場生涯
你們有沒有見過,矗立於馬爾默市立劇院(Malm City Theatre)大廳中的雕像泰利亞?一尊巨大,豐腴的美麗女性身軀,有著一張粗野、無慮的臉孔;她跨出大剌剌的步伐走來,手中拿著哭面和笑面。她絲毫不臣服,完全自由,臉上露出無比神奇的笑容。這就是我所看到的劇場,在它最善最眞的時刻。 ──英格瑪.柏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