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雜誌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品味獨特的世界音樂雜誌Folk Roots
二十年的雙月刊Folk Roots,比起台灣許多絞盡腦汁創新賣相的雜誌,實在其貌不揚。套用BBC主持人查理.吉列特(Charlie Gillet)的話:「我向來對於Folk Roots封面的毫無設計不敢恭維,但自從另一本雜誌出現後,我才覺得Folk Roots從裡到外風格一致,是很重要的。」吉列特當著Folk Roots總編輯伊安.安德森(Ian Anderson)的面的嘲諷,骨子裡其實是讚美Folk Roots的不流俗、不譁衆取寵。而他所指的另一本雜誌,是九九Gramophone出版的與Folk Roots形成對壘局勢、面貌皎好的Songlines雜誌。 Folk Roots有一群陣容堅強、牙尖嘴利、偶爾刻薄的樂評班底,形成了Folk Roots固定的行文風格。對於不好的作品,經常可見這群人窮凶惡極地追打,對於欣賞的聲響,即使無助雜誌銷售、沒有廣告贊助、來自地球任一角落的無名樂人,也能佔有大篇幅報導。安德森曾說:「每週自世界各地湧進編輯室的CD堆積如山,但我們都一一聆聽,且絕不以封面設計的優劣取捨。」 當然,Folk Roots的編輯群也難免養成一種主觀的、倫敦中心的品味,例如,英國民謠在年度的評比中總是高居不下,如此的喜好,大約過不了英吉利海峽。不過,相較於轉載不痛Folk Roots不癢的新聞稿的雜誌,一旦想參考世界音樂/民謠的出版資訊與評論,筆者還是寧可選擇Folk Roots樂評挑剔的耳朵與伶牙俐齒。 文字|鍾適芳 文字工作者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德國音樂雜誌槪觀
一個國家整體的音樂活力是建立在音樂創作、學術研究、音樂教育、表演、評論、錄音工業等各環節間緊密的共生與互補關係上。在德國,音樂雜誌種類豐富,不論任何從事與音樂相關的職業者或音樂商品的消費者,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音樂雜誌,表現出音樂資訊的高流通性與整個大音樂環境的成熟發展。 因為特殊的歷史因素及政治現實,豐富的文化資源並不只限於大城市裡;音樂活動百花齊放的景象,可以由各地大小城市皆擁有專屬的樂團與音樂劇場這一點來證明。《歌劇世界》Opernwelt評論各地劇院首演與新製作,訪問歌手與指揮、報導其動向與登台的時間地點,專文介紹樂壇新興之星(如一九九九年二月號報導我國旅德指揮家呂紹嘉),並評述新出版的歌劇唱片與相關書籍,可說是關心此地歌劇表演最新動向者與旅行各地看表演的歌劇迷必備的參考指南,也是德語區裡最重要的歌劇演出評論雜誌。每年十月出版的年鑑裡,總結過去一個樂季以來最重要的製作,並由各地的樂評家選出年度最佳演出、歌劇院、指揮、男女歌手等;不僅立論權威,深受推崇,而且報導多著重在作品的世界首演與勇於創新的新製作上,反映出德語區音樂界不斷突破傳統的特色。 《管弦樂團》Orchestra每期最後幾十頁各地劇院與樂團招考歌手與樂手的徵才廣告,大概是所有音樂院校畢業生在找工作時獲取資訊的最佳管道之一。讀者群多為在各地樂團就職的樂手,該雜誌有不少工作合約的法律問題、樂團演奏技巧的討論。另外,從在地音樂傳統的角度出發所做的城市音樂史硏究,以及地方媒體樂評的刊登,讓讀者對全德各地的音樂文化活動一目了然。 在編排及取向上近似英國的Gramophone,《唱片論壇》Fonoforum可能是德國唯一一本、針對一般古典音樂發燒友的音樂期刊。除了明星演奏家的動態與專訪、新發行錄音的簡短評鑑、經典唱片的歷史回顧以及音響器材的介紹外,絕大部分的篇幅是由唱片公司與音響店的廣告所佔去。這也反映出此類雜誌在現代媒體社會中所扮演的提供音樂商品資訊、刺激音樂市場消費的角色。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雖然德國生產的古典音樂唱片出口到世界各地,此地的愛樂者並不需要購買唱片就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如果繳的稅不算在內的話),經由現場演出以及電視廣播,享受一流的音樂節目;也因此,在台灣一般音樂雜誌裡常見的,從版本比較出發,純粹從錄音來談演出的唱片評鑑,在德國除了這本雜誌外並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東京都情報誌選介
東京都內大約有一百六十個電影院、七十座劇場、平均每個週末大約有八十齣戲正在上演,有近四十場的現場熱門演唱會、五十個美術館、八十六個藝廊正各自主辦著展覽會。如果你在辛勤工作了一個星期之後,想要好好安排一個周末約會的話,買一份都會情報誌是不可或缺的;PIA(音譯為「劇場」之意)週刊正是這樣一份「表演藝術情報誌」。 它的內容分為電影、音樂、藝術展覽、運動、戲劇、活動以及電視等七大部分,當中幾乎滴水不漏地搜集了一週所有的表演展覽活動;一目了然以及易於掌握是這份雜誌最主要的編輯特色。以戲劇部分為例,首先是以兩頁篇幅介紹話題人物或劇團,並且介紹幾個最新的製作;接著推薦本週二十幾齣舞台劇,每個介紹都附上劇照以及簡短的文字。PIA週刊最主要的特色是最後會將一週以來所有的表演活動依據劇場場地、劇團以及演出時間再做歸類整理,並附上劇場位置圖。這樣一份工作整理起來想必費時費力,對讀者而言卻是非常有幫助,用起來十分就手。 PIA週刊創辦於一九七二年,正是東京表演藝術活動如雨後春筍般急遽增加的年代,原本是由幾位大學生合辦的手工雜誌,隨著東京的知識爆炸而成了東京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來由雜誌起家的PIA更整合了電腦網路與售票連線點,現在已經成了日本最大的售票系統,讀者可以在買一本雜誌之後上網查詢特定演出節目是否還有席次與座位,並且直接在網上訂票,十分方便。 PIA的優點是情報周全與使用方便,但如果想從龐雜的表演資訊中,過濾出符合自己的興趣,並有相當水準的演出的話,觀衆便需要更多的資訊以及更有力的推薦,東京另一本叫做《劇場導覽》的Theater Guide月刊應該是很好的選擇。Theater Guide與美國百老匯Play Bill雜誌合作出版;除了舞台資訊的整理之外,Theater Guide還有許多劇壇動態、劇場人物的專訪或對談,以及每個舞台作品的簡介。Theater Guide的舞台演出報導相當周全,無論歌舞劇、能劇文樂與寶塚歌舞的演出等都在它的涵蓋範圍內,是每個試圖「狩獵」東京都劇場表演愛好者必備的情報資訊。 文字|林于竝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助理教授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文本之外的文本
總地來說,戲劇與語言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本篇企圖從從德、美、法、日等不同語系,或鄭重推薦,或區域分析,分別窺探這些語系裡的戲劇類雜誌所包裹的現象。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也是表演藝術興衰史
八〇年代台灣「經濟奇蹟」將國人的生活水準向上提升。兩廳院啓用,國内外表演藝術團體一時間往來頻仍,藝文展演熱絡不已,彷如地底醞釀積累的能量乍然迸現。曾幾何時,扮演著推波助瀾角色的表演藝術類雜誌,已經幾番潮起潮落,大半隱沒入歷史長河。
-
一百期的思索
一百期的思索
「一百期」這個數字,背後所代表的三千多個日昇月落、近千萬的白紙黑字,可能也代表著這些年來表演藝術的起伏消長所形諸文字的一手見證。在這一百期的工作歲月中,儘管編輯人事變動頻仍,也時時面對預算的困窘,與讀者對編輯內容的「深淺」、「雅俗」的質疑,然而,從來不變的初衷是:要讓讀到這一本雜誌的人能更了解表演藝術、進而喜愛觀賞表演藝術,甚至願意進一步探究更深入的表演藝術議題。 《表演藝術》雜誌誕生在表演活動風起雲湧的時代,曾跟著蓬勃的演出而意興風發,也隨著藝術市場的低迷而內斂躬省,我們自認與台灣的表演藝術界是絕對的「命運共同體」,唯有表演藝術界的持續努力,才有這本雜誌的生存空間。同樣的,在景氣不振、多元娛樂興起、e時代全面降臨的大環境變動下,我們也需要與表演藝術界共謀未來的轉機與出路,尤其從二十世紀末就興起的「跨界」風潮,使傳統的戲劇、音樂、舞蹈的界線益趨模糊,如何建立新世紀的表演美學思考,將是我們未來亟需積極探索的方向。 因此,《表演藝術》在這出版第「一百期」的當下,所應自我期許的是:成為台灣表演藝術界與世界創作新浪潮的接軌點,藉由資訊的提供,為本地的創作之火加風助勢;成為一個開放性的對話場域,讓創意的烽火在此迸發;與網路世界更有機地結合,讓表演藝術能更「輕易」地進駐人心。 希望不用等到慶祝「兩百期」時,我們的理想就能實現。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盯著時間的爐灶
《芭蕾-舞蹈》觸角跨越各大洲,内容從古典芭蕾到最新的舞蹈發展。是歐洲舞蹈雜誌中最受歡迎、亦擁有最多讀者的月刊,該刊總編輯安德.韋森曼認為,不論是理性研討或激發創作的報導專題,還是可以被正面理解的舞蹈評論,都應該匯集在《芭蕾-舞蹈》裡。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在新世紀傳唱的留聲機
就體質來說,大部分「專業」的雜誌,都比唱片為主的Gramophone更貼近「音樂雜誌」。但無可諱言,唱片欣賞已成為影響層面最廣的音樂活動。Gramophone是世界歷史最久、影響力最大的古典唱片雜誌,在各方面均具有相當指標意義。該刊總編輯詹姆斯.喬利相信,只要唱片公司存活一天,人們就需要Gramophone一天,七十八年後,Gramophone仍會是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很資本主義,但也很另類藝術
紐約《村聲週報》是美國規模數一數二的免費週報,幾乎每個在紐約市的人都翻過這份週報,除了另類走向的文章、詳盡的藝文娛樂情報,戲劇舞蹈方面的藝文評論的權威性更與紐約時報齊名。該刊戲劇版主編布萊恩.帕克斯說道:舉辦歐比獎有助於讓大家知道村聲週報的存在,而給獎本身有助於將外百老匯劇場活動「合法化」。它告訴大衆,在那些小劇場中也有好的作品。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在停刊的煙硝中尋找出路
本刊出版一百期,回顧走過的痕跡,同時也見證了這段時期台灣表演藝術的消長,這場座談會我們邀請了專家學者、同業先進,共同來探討表演藝術類相關雜誌的槪況與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