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的雙月刊Folk Roots,比起台灣許多絞盡腦汁創新賣相的雜誌,實在其貌不揚。套用BBC主持人查理.吉列特(Charlie Gillet)的話:「我向來對於Folk Roots封面的毫無設計不敢恭維,但自從另一本雜誌出現後,我才覺得Folk Roots從裡到外風格一致,是很重要的。」吉列特當著Folk Roots總編輯伊安.安德森(Ian Anderson)的面的嘲諷,骨子裡其實是讚美Folk Roots的不流俗、不譁衆取寵。而他所指的另一本雜誌,是九九Gramophone出版的與Folk Roots形成對壘局勢、面貌皎好的Songlines雜誌。
Folk Roots有一群陣容堅強、牙尖嘴利、偶爾刻薄的樂評班底,形成了Folk Roots固定的行文風格。對於不好的作品,經常可見這群人窮凶惡極地追打,對於欣賞的聲響,即使無助雜誌銷售、沒有廣告贊助、來自地球任一角落的無名樂人,也能佔有大篇幅報導。安德森曾說:「每週自世界各地湧進編輯室的CD堆積如山,但我們都一一聆聽,且絕不以封面設計的優劣取捨。」
當然,Folk Roots的編輯群也難免養成一種主觀的、倫敦中心的品味,例如,英國民謠在年度的評比中總是高居不下,如此的喜好,大約過不了英吉利海峽。不過,相較於轉載不痛Folk Roots不癢的新聞稿的雜誌,一旦想參考世界音樂/民謠的出版資訊與評論,筆者還是寧可選擇Folk Roots樂評挑剔的耳朵與伶牙俐齒。
文字|鍾適芳 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