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羅基敏

相關文章 7 篇
  • 上半場,左起: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主談人羅基敏、回應人連士堯。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五講側記

    2019年剩下四天就過完了,作為本年度不和諧開講的最後一場,現場的長桌被擺成一個快要成為圓形的多邊形,講者與來者紛紛找到自己的位子,彼此圍坐。今天要談的是「樂評」。

    文字|陳昱君
    官網限定報導  2020/03/20
  • 《華格納研究:神話、詩文、樂譜、舞台》
    藝@書

    打開書本 進入華格納創意世界

    想進入華格納的創意世界並不難,在聽懂音樂之前,可先熟悉各作品的劇情梗概。今年出版的兩本專書:音樂學者羅基敏的《華格納研究:神話、詩文、樂譜、舞台》與劇場導演楊世彭的《優雅的時光:達人聆賞華格納樂劇22年全紀錄》,以兩種不同的路徑,帶引讀者踏上成為華格納鐵粉的道路。

    文字|blue97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台北人室內樂團
    即將上場

    台北人室內樂團《大地之歌》

    由莊福文敎基金會鼎力贊助的台北人室內樂團,將演出許常惠早期兩首室樂詩,以及馬勒交響曲《大地之歌》的室內樂改編版本。許常惠的兩首樂曲在一九五八到一九五九年間創作,將由女高音盧瓊蓉擔任獨唱。馬勒以中國詩爲歌詞素材譜寫的《大地之歌》,是他晚期作品的傑作之一。他譜曲時的人生遭遇和心境反映在歌曲的選曲上,對歐洲人而言,作品中的滄涼和對人生的慨嘆是作曲家揮別人間思想的呈現,雖然中國原詩中並未見此點。中國人則會產生從中找尋原詩的念頭。爲此,羅基敏博士將於三月十三、十五日在演奏廳開闢「唐詩與馬勒《大地之歌》」講座,探究馬勒如何以音樂勾畫出原詩的意境,引起中外人士的共鳴。 這首交響首的室內樂版本,荀白克改編未竟,由萊納.林(Rainer Riehn)在一九八三年完成。台北人室內樂團將藉這次音樂會,將樂曲中古詩虛無飄渺和淡出世間的意境加以呈現,獨唱部分由男高音莫華倫和女中音梁寧演出,全場由李春峰指揮。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 呂紹嘉表示,他帶領NSO進入第三年,該是沉澱的時刻。
    焦點專題 Focus

    法蘭西與俄羅斯 交奏新樂季亮點

    經歷了四分之一世紀的歷練,NSO即將跨出第廿六個樂季的腳步。接任音樂總監第三年,呂紹嘉不僅在幾場重要的音樂會中,展現NSO的實力,搏得喝采,更為新樂季設計了難得一見的曲目。他如何思考音樂會的曲目安排?又有何用意?本刊特邀長期觀察NSO的音樂學者羅基敏,提問訪談呂紹嘉,讓樂迷們一窺兩位音樂人對新樂季的思考。

    文字|羅基敏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陳樹熙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察者」或「仲裁者」

    「專業」的樂評是表演者與評論者共同的期待,每一個人從本身的立場與背景,對專業樂評指出不同的條件與要求;而在台灣音樂環境的成長過程中、表演者期待樂評擔負更多音樂推廣的責任,評論者則希望整體環境賦予其更多的自主與發展空間。

    文字|洪篤欽
    第66期 / 1998年06月號
  • 大地之歌
    藝@書

    從唐詩到《大地之歌》 跨文化的翻譯變形記

    羅基敏、梅樂亙兩位教授編著的《大地之歌馬勒的人世心聲》是一本主題明確的專題研究,梳理譯成歐洲語言的唐詩,如何成為馬勒的《大地之歌》及其他旁及種種層面的問題。透過書中不同版本「翻譯」的並列,中文讀者可以一眼追索文本的轉化、誤讀、詮釋空間的關閉與增生,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折射。

    文字|吳家恆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少年魔號書影。
    藝@書

    打開「馬勒世界」的第一道門

    馬勒的創作與《少年魔號》之間的關聯可說是盤根錯節,羅基敏、梅樂亙兩位教授所編的《少年魔號─馬勒的詩意泉源》,意在理清脈絡,透過七篇論文,探索馬勒龐大的音樂世界。

    文字|吳家恆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曼谷

    「曼谷設計週」中,藝術家讓觀眾在老城區《尋找鄧麗君》

  • 檳城

    「檳城廟會」帶頭,啟動癸卯兔年演出

  • 香港

    防疫鬆綁後,表演藝術界終於展現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