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基敏
-
焦點專題 Focus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五講側記
2019年剩下四天就過完了,作為本年度不和諧開講的最後一場,現場的長桌被擺成一個快要成為圓形的多邊形,講者與來者紛紛找到自己的位子,彼此圍坐。今天要談的是「樂評」。
-
藝@書
打開書本 進入華格納創意世界
想進入華格納的創意世界並不難,在聽懂音樂之前,可先熟悉各作品的劇情梗概。今年出版的兩本專書:音樂學者羅基敏的《華格納研究:神話、詩文、樂譜、舞台》與劇場導演楊世彭的《優雅的時光:達人聆賞華格納樂劇22年全紀錄》,以兩種不同的路徑,帶引讀者踏上成為華格納鐵粉的道路。
-
焦點專題 Focus
法蘭西與俄羅斯 交奏新樂季亮點
經歷了四分之一世紀的歷練,NSO即將跨出第廿六個樂季的腳步。接任音樂總監第三年,呂紹嘉不僅在幾場重要的音樂會中,展現NSO的實力,搏得喝采,更為新樂季設計了難得一見的曲目。他如何思考音樂會的曲目安排?又有何用意?本刊特邀長期觀察NSO的音樂學者羅基敏,提問訪談呂紹嘉,讓樂迷們一窺兩位音樂人對新樂季的思考。
-
藝@書
從唐詩到《大地之歌》 跨文化的翻譯變形記
羅基敏、梅樂亙兩位教授編著的《大地之歌馬勒的人世心聲》是一本主題明確的專題研究,梳理譯成歐洲語言的唐詩,如何成為馬勒的《大地之歌》及其他旁及種種層面的問題。透過書中不同版本「翻譯」的並列,中文讀者可以一眼追索文本的轉化、誤讀、詮釋空間的關閉與增生,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折射。
-
藝@書
打開「馬勒世界」的第一道門
馬勒的創作與《少年魔號》之間的關聯可說是盤根錯節,羅基敏、梅樂亙兩位教授所編的《少年魔號─馬勒的詩意泉源》,意在理清脈絡,透過七篇論文,探索馬勒龐大的音樂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察者」或「仲裁者」
「專業」的樂評是表演者與評論者共同的期待,每一個人從本身的立場與背景,對專業樂評指出不同的條件與要求;而在台灣音樂環境的成長過程中、表演者期待樂評擔負更多音樂推廣的責任,評論者則希望整體環境賦予其更多的自主與發展空間。
-
即將上場
台北人室內樂團《大地之歌》
由莊福文敎基金會鼎力贊助的台北人室內樂團,將演出許常惠早期兩首室樂詩,以及馬勒交響曲《大地之歌》的室內樂改編版本。許常惠的兩首樂曲在一九五八到一九五九年間創作,將由女高音盧瓊蓉擔任獨唱。馬勒以中國詩爲歌詞素材譜寫的《大地之歌》,是他晚期作品的傑作之一。他譜曲時的人生遭遇和心境反映在歌曲的選曲上,對歐洲人而言,作品中的滄涼和對人生的慨嘆是作曲家揮別人間思想的呈現,雖然中國原詩中並未見此點。中國人則會產生從中找尋原詩的念頭。爲此,羅基敏博士將於三月十三、十五日在演奏廳開闢「唐詩與馬勒《大地之歌》」講座,探究馬勒如何以音樂勾畫出原詩的意境,引起中外人士的共鳴。 這首交響首的室內樂版本,荀白克改編未竟,由萊納.林(Rainer Riehn)在一九八三年完成。台北人室內樂團將藉這次音樂會,將樂曲中古詩虛無飄渺和淡出世間的意境加以呈現,獨唱部分由男高音莫華倫和女中音梁寧演出,全場由李春峰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