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斯坦與伊索德
-
音樂
三場音樂會 為NSO樂季尾聲點亮煙火
在疫情持續威脅起伏下,各樂團節目安排與國際音樂家往來依舊不易,但在2021/22樂季進入尾聲的此時,NSO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則找到了解決之道,他在記者會中表示,將以音樂節的模式為樂季收尾,「要在這個時刻,以3場音樂會點亮煙火!」 作為「音樂節」的開場,7月16日首先登場的是「準.馬寇爾與NSO理查.史特勞斯之夜」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一開始,將有樂團與北藝大合作選出來的兩首「一分鐘交響曲作曲計畫」作品的世界首演;隨後的主題以法國號為重點,重頭戲是由NSO樂團法國號首席劉宜欣帶來理查.史特勞斯的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而另兩首韋伯《奧伯龍》序曲及理查.史特勞斯的《唐璜》及《狄爾的惡作劇》則非常炫技,在樂曲中,法國號不僅能演奏自己的音樂,也像是與樂團對話,或作為管絃樂團的一分子,展現了各種面向。 原訂在季末壓軸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因疫情延宕了兩年,然馬寇爾仍希望帶領大家進入華格納的音樂世界,因此規劃了以華格納為主題的兩場音樂會。7月22日「準.馬寇爾的指環旅程」音樂會由馬寇爾率領曾任德國Ulm劇院駐院獨唱歌手、並獲德國《西南日報》選為2016年度歌手的次女高音石易巧,演唱《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及〈愛之死〉。「第二首《威森東克之歌》也跟《崔斯坦與伊索德》有很強的連結。」馬寇爾認為:「(這首是)當我們在研讀崔斯坦時,必不可缺的作品,因為不管在崔斯坦的和聲架構、音色,已經在此先預習過了。」第3首的歌劇《指環》之旅,則是由馬寇爾將華格納最偉大的作品、長達16小時的《指環》濃縮至50分鐘以內的作品;此曲是他15年前所做的改編,如今正巧能與台灣觀眾分享。 他相當自豪在這個濃縮版樂曲中並未刪除任何音符,而關於改編的模式,馬寇爾則透露:「最重要的是尊重順序,並非跳躍式地更動。當然改編無法包括所有,但每一部作品的精華與元素都存在。不同的段落中有空檔,但我將它巧妙地連接。」此外他更表示:「精華版的好處是,能夠在一個鐘頭內,體會華格納4部作品,長達15、16年創作過程中,管絃樂法與和聲的演進過程。」 7月24日的壓軸為NSO歌劇音樂會《唐懷瑟紐倫堡名歌手》選粹,兩部作品聚焦在華格納如何將合唱這個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的關鍵。由將由馬寇爾總監攜手聲樂家群:女高音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音樂拼貼,轉化藝術
近期的幾個演出如城市當代舞蹈節的《證言》,香港藝術節的蘇黎世芭蕾舞團《安娜.卡列妮娜》、勅使川原三郎的《崔斯坦與伊索德》與中國國家京劇院《帝女花》,剛好都用了「拼貼融合」的手法。不管是從文學、歌劇轉化為舞蹈,或是將粵劇轉化為京劇,「拼貼融合」的手法用來轉化不同的藝術形態會是一種有效的手法,不過,這卻絕非是萬應靈丹,如以這四個製作來看,效果亦是各有不同。
-
即將上場 Preview 國臺交「崔斯坦與伊索德」歌劇音樂會
詩與樂 共詠愛與死
《崔斯坦與伊索德》是華格納藉中世紀傳說詠自身故事之作,也因革新了和聲的寫法,將調性音樂推展到極致後,打開一條崩潰的道路,成為新音樂的濫觴之作。國臺交新樂季在藝術顧問簡文彬的策劃與發想下,推出《崔斯坦與伊索德》歌劇音樂會,邀請詩人路寒袖為歌劇音樂會撰寫詩句串連歌劇選曲,並由作家楊照發聲朗讀。
-
音樂新訊
中西交會,「琴」定七夕
迎接七夕情人節到來,鋼琴王子陳冠宇將凄美的愛情傳說《梁祝》化為音符,以鋼琴重新改編詮釋《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與天下有情人分享愛情的美好與悸動。《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作曲家陳鋼及何占豪在上海音樂院求學時的作品,此回演出,由陳鋼為陳冠宇親自改編為鋼琴協奏曲。這場名為「化蝶」的音樂會除了以「梁祝」尾聲「化蝶」作為序曲,並特別挑選了華格納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前奏曲〉與〈愛之死〉、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十七、十八變奏、莫札特的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及深受樂迷喜愛的電影配樂等,為情人們獻上一個浪漫的情人夜,並在中西曲風各異的作品中,映照出各自的動人樂章。音樂會由林天吉指揮,長榮交響樂團共同演出。(廖俊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華格納傳奇
華格納,你真的討厭猶太人嗎?
華格納從來都是一位讓人難以面對的作曲家,集偉大與卑劣的極致於一身。他的反猶言論,加上二十世紀納粹對華格納作品的推崇,以及對華格納後人的拉攏,使得華格納成為表達譴責納粹立場的現成物(ready-made)。但是出人意外的是,照巴倫波英的觀察,華格納的歌劇中壓根沒有一個角色是猶太人,也就是說,華格納並沒有藉著歌劇來詆毀猶太人。 那麼,華格納與反猶之間的等號是怎麼來的?
-
歐洲人文筆記
海納‧穆勒這個人
唯一不變的是他那招牌面具:黑套裝,黑框眼鏡,雪茄,威士忌。他就是那樣一個誰看一眼都不會忘記的傢伙。
-
音樂
遲來的巨浪
華格納的作品即便在歐美也非歌劇院節目單上的常客。由於它極端冗長的長度與困難的演唱技巧,對演出者與聆賞者都是沉重的負擔,單單是能勝任五個小時馬拉松演唱的男女主角就不易得。而指揮,要賦予這厚重的總譜中每一音符應有的意義,更是身負無比的壓力。在歐洲,一百多年前華格納席捲文化圈的衝擊或許已成往事,在我們這裡,第一個巨浪才拍到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