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身體劇場《最後的隧道》
2025/10/26 14:30
台北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最後的隧道》是TAI身體劇場於2025年秋天藝術節上演出的作品,發展自團長暨導演瓦旦.督喜於《PAR表演藝術》雜誌上發表的同名極短篇小說。儘管脫胎自既有文本,舞作本身仍能獨立觀之,而在演後座談中,與談人更言:在這裡,身體不再是傳達欲傳達的意象或文本的「媒介」,而是所有發生的「場域」。整齣舞作扣合太魯閣族的創生神話,以人從石縫中迸出的場景為始;然而,塑膠袋構成的舞台與服裝,卻營造了非常衝突的「末日感」,讓原本的創生意義持續衍生,予以觀眾在災難中倖存、向死而生的聯想可能。
舞作一開始,五位舞者擠在塑膠袋布幔內的狹小空間,用輕微的晃動搭配燈光設計出的火光搖曳之氛圍,構建隧道場景,呈現創生前一切都仍混沌未知的狀態。而後,舞者逐一從隧道中驚蹦出來,他們從蠕動滑行到直立,再到奔跑衝撞,既像嬰孩降生於世,也像一段生物快速演化的進程。5具身體或分離、或貼合行進,讓觀者恍然感覺他們的意識狀態亦在個體與集體間徘徊不定,時而分裂、時而相融。
從混沌到甦醒,舞者們的身體與意念逐漸變得強烈、明晰,模糊的關係中有一種暗潮湧動,階級與權力的壁壘緩慢浮現。透過背伏的動作,與追捕、撲殺的行動,個體甦醒並反叛;而在匍匐和被牽引、拖行的狀態中,我們也彷彿看見一場極為原始的權力消長。舞作演出到中段,原本只有中間吊起,兩邊垂於地板上的,山洞形狀的塑膠袋布幔被懸吊、撐起,模擬出在地殼的劇烈運動下將這個世界打開的畫面。隨著舞台變化,舞者們的身體動作也舒展開來,力量愈來愈強,姿態更愈發凌厲起來。最後,塑膠袋構成的山谷轟然倒塌,裡面的光條裸露出來;而在光條中的光芒如血光緩緩流逝、黯淡下去,劇場陷入一片黑暗。那條將人與土地生命相繫的臍帶,在人類主體意識的生成,以及社會階級的形成中,斷裂、脫落,將我們與自然徹底地分開。
舞者的身體語言固然令人驚豔,《最後的隧道》中最讓人難以忘卻的,卻是那設計得既自然又精微的聲響。除了塑膠袋隨著舞者動作相互摩娑而產生的沙沙聲作為舞作的背景音,中間的奔跑場景裡,舞者們更以光裸的足為槌,以膠感的劇場地板為鼓面,敲出從遲緩到急驟的段落。配合舞者的吼聲、吟唱,或其他類似鳥鳴或蛙蟲的聲音,生物與非生物的響聲都被融合進了舞作裡。舞作行至中後,舞者們紛紛闖入階梯般向上高起的觀眾席,透過吹氣讓口唇震動塑膠袋,產生刺耳嘹亮的聲音,透過這個彷彿遙相溝通的景象,整座劇場瞬時幻化成廣袤的山脈與谷地。
最後,令人驚喜的是,《最後的隧道》中融入了偶戲的元素:舞者以釣竿操縱一不規則的紙片,使其翩翩飛浮、盤旋於舞台與觀眾席上空。加上恰到好處的燈光與紙片本身的反光材質特性,這個銀閃閃的飛行物如同幻覺、鬼魂或有其他種可能性的靈體,在舞者們的追逐、抓取與撕扯間,以一個其實極為虛幻和脆弱的姿態,操控了這群生物,主導了他們意圖,使人聯想到人生在世,那些浮華虛妄的慾念和幻望,是如何控制了我們自身,揭示人類即便自視文明、先進的生物,仍逃不脫那原始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