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年度人物

相關文章 20 篇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晚安,還有再見

    晚安,是兼具開場與結尾的問候語,雖然我們現在較常用它來結束這一天,似乎說完就要闔上眼睛。再見,用來道別,也帶著「下次相見」的語意,有種對這次遇見、就將離別的不捨。 這一年,晚安。但可能不一定適合用「再見」。 上半年的肺炎疫情,彷彿世界都為此停擺,讓人懷疑末日將至。疾病禍延的不只是身體健康,更撼動經濟、政治、乃至於藝文產業藝術家染疫、場館關閉、藝術節停辦我們繃緊神經,每個月的編輯會議從「看著專題成為芭樂票」、「盯著編輯表格發呆」到陸續去探索藝術家的成長記憶與防疫策略、演出的線上製作以及幕後工作者的生活等,甚至也一度苦笑說,年底的年度現象回顧大概只剩下「COVID-19」;終於,迎來台灣的「後疫情時代」。「生生滅滅」似乎是我們這次回顧今年的另一關鍵字,包含倉儲大火、建物整修、數位科技、地方場館、城市行銷等議題都未被疫情掩沒,慢慢在我們暫時緩和的步伐裡梳理出來。在即將與今年告別的時刻,期待能迎來明年的積極作為。 於是,編輯部除了選出了三位2020 PAR People of the year鄭宗龍、Baboo與莊東杰,肯定他們在表演藝術領域的付出外;更邀請到四位在不同藝術領域有傑出表現的藝術家,包含甫獲金馬影帝的莫子儀、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員獎得主朱安麗、近年創作與邀演不斷的舞蹈家葉名樺與小提琴家陳銳,說說他們的年末感觸,以及自己告別二○二○年的方式;同時,我們收集了幾場跨年表演,讓大家除在台北101看跨年演唱會外,也能有其他跨年行動能夠除舊迎新,掃除陰霾。 這種對新一年的期盼,也在NSO,因為他們於年末宣布,迎來新任的藝術顧問準.馬寇爾(Jun Mrkl)。這位德、日混血的指揮家,只於二○一八年與NSO有一次合作,便留下深刻印象不只是NSO團員對他深表肯定,馬寇爾也很喜歡台灣這個地方。在本期雜誌,我們專訪了馬寇爾,提及過去也望向未來;同時也從「指揮」的角度,與NCO音樂總監江靖波談國樂團的「西樂訓練」指揮,向台北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陳雲紅請益不同類型的指揮模式。我們還回溯指揮的歷史脈絡、職銜釋疑、個性百態與台灣的培訓機制等,用「指揮.不指揮」專題來對這群「無聲的音樂家」

    文字|黎家齊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鄭宗龍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鄭宗龍 正式接掌雲門大旗 邁向身體的新旅程

    自二○一七年林懷民預告退休,今年是鄭宗龍正式接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第一年,是這位四十四歲的編舞家與這個年長他三歲的舞團,一同邁向新旅程的起點。而這位街頭長大的創作者,將如何建立新的雲門價值,記錄、創造未來的台灣身體風景,值得期待。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Baboo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Baboo 不斷挑戰劇場可能 持續開展創作跨度

    以跨國共製、跨領域、跨文化等方式去挑戰現有的界線,Baboo在其創作脈絡裡始終堅持面對藝術的本質,以及回應當下的深刻眼光,源源不絕的作品產量持續翻新我們對形式與內容的想像幅度。今年以劇場、沉浸體驗與電影等作品作為代表,正好說明了Baboo不懼實驗、勇於嘗試的核心價值,並有再創高峰的可能。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莊東杰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莊東杰 承先啟後歐陸發光 寫下樂壇新頁

    莊東杰與波鴻交響樂團僅合作過一次,短短三天的排練與隨後的演出默契留下深刻印象。此成果可說是他獲得大獎之後,歷經五年於世界各地與頂尖樂團工作後的磨練,也是他個人為逐夢所付出的心血結晶。接棒台灣前輩指揮,為後人榜樣,承先啟後,在國際間閃耀,也為台灣樂壇寫下新頁。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林經堯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經堯 推動聲響實驗交流 為台灣聲音藝術開展未來

    在「C-LAB聲響實驗室」計畫啟動之後,第一屆「C-LAB聲響藝術節」也在十一月底展開。以Diversonics為題,透過展演、工作坊和論壇等不同形式,讓各界體驗不同的聲音表現形式,並且運用科技技術呈現實驗精神。搭配台灣第一座「聲響實驗室」的完工,不但使得一般民眾走入劇場參與藝術,也使專業人士得以擁有實驗基地探索聲音樣貌。從自身優異創作到聲響實驗計畫主持人,林經堯在幕前幕後皆扮演重要角色,功不可沒。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周書毅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周書毅 蟄伏之後華麗展翅 舞蹈旅行走向更遠

    今年作為編舞家周書毅蟄伏累積數年後的「復出年」,從移動跨距到創作產量,都極具規模與野心。在密集的作品呈現中,我們看見這位獨立創作者在當前的跨國藝術市場中,積極拓展資源與連結的同時,亦透過長時間駐地進行創作,誠實地面對所處地域的當下現實,令人驚豔。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洪千涵、洪唯堯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洪千涵、洪唯堯  顛覆虛實邊界 開放劇場參與

    洪千涵與洪唯堯這對相差三歲的姊弟,分別是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的核心創作者,而這兩個劇團也代表了台灣新生代劇場特有的創作方法與合作模式,開放場域的可能性,也顛覆虛實邊界。今年的聯手創作,將此類型對觀眾參與、劇場空間等「非傳統」展演找到更為成熟與洗鍊的處理與揉合,啟動劇場裡的無限可能,同時也在他們身上看到持續爆發的創作潛力。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布拉瑞揚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布拉瑞揚 自廢武功返原鄉 讓舞力自土地與生活中迸發

    在中生代舞蹈家中,布拉瑞揚的返鄉創作發展動向,始終是關注焦點。這位編舞家在如何在回應傳統與當代的思考中,重視的似乎更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團體動力、社會情境、能量改變、意識提升,這些取決於創作者在原鄉的第一手經驗,與夥伴們長時間的參與認同累積,與其說是布拉瑞揚,或許我們更可以期待「布拉瑞揚舞團」往後的精采表現!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汪兆謙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汪兆謙 扎根故鄉灑種耕耘 積累超強戲劇能量

    帶著劇團遊歷四方,從嘉義出發到台北、基隆、台中、彰化,還有羅馬尼亞,卅出頭的汪兆謙與阮劇團已在南台灣劇場累積了超大能量,這群年輕人自二○○三年返回嘉義組團,六年後進駐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從此地發散劇場的美好、拉進優秀創作者駐足,向土地學習,把台灣的根,扎到了骨子裡。也期許汪兆謙與阮劇團未來能在厚實的基礎上,為南台灣打造更繽紛的劇場風景!

    文字|本刊編輯部、劉振祥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林勤超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勤超 指揮長才備受肯定 歐陸樂壇站穩腳步

    繼呂紹嘉、簡文彬後,林勤超成為台灣指揮家在德國歌劇院中擔任重要職位者。近年來多次受邀回國與交響樂團、合唱團等合作,備受讚賞,為新生代指揮中的佼佼者。在目前台灣的交響樂團紛紛向外探詢指揮長才之際,PAR雜誌給予百分百的推薦!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簡文彬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簡文彬 肩負重責開疆拓土 帶領南台灣藝術啟航

    曾經以「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之名帶領國家交響樂團,並長年參與歐洲各劇團的經營,簡文彬擁有的是寬闊的視野與豐沛的國際脈絡。在帶領南台灣表演藝術啟航,讓本地的泥土散出芬芳、更飄揚海外,PAR給予最深刻的期待。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黃翊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黃翊 早慧才華熠熠生輝 穩健踏上國際舞台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曾說他是天分絕佳的「可怕的孩子」,好些年過去了,這個稱號依然跟著這位已過而立之年的編舞家,雖早非孩子,但才華洋溢的「可怕」依然,多年累積的能量在國內外迸發,站在台灣舞蹈與科技結合浪頭上的黃翊,明年國際巡演將以美國紐約為起點,將對舞壇與自身創作產生何種質變,值得持續觀察。

    文字|本刊編輯部、顏翠萱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黃宇琳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黃宇琳 表演之路不設限 成就「名角」指日可待

    京劇是以演員為中心的表演藝術,一個好角兒可以撐起一台戲。台灣京劇發展向來傾斜,造不出明星、出不了名角。科班出身的黃宇琳,憑藉著先天資質,再加上後天努力,在不同類型的舞台演出中吸收養分,成為京劇界的新偶像,讓人足以期待,台灣下一個京劇名角的誕生。

    文字|本刊編輯部、登曼波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充滿變動 回歸初衷

    跨過了馬雅曆法的二○一二末日說,世界並未毀滅,但迎接我們的,是更具挑戰並充滿破壞能量的二○一三年。回顧過去這一年,從洪仲丘案、黑心食品、九月政爭、廣大興案到大埔事件,都讓人有混亂、憂懼、迷惘的感受。 對表演藝術圈來說,去年亦是不平靜的一年。屏風表演班在經營高點宣布解散、營運十六年的新舞臺恐吹熄燈號、華山藝術生活節將成絕響、兩岸服貿協定的未止爭議也為國內的表演藝術環境,帶來諸多騷動和不確定的因素。 《PAR表演藝術》雜誌在編輯群總結整理後,從生態和趨勢兩個面向,為讀者歸納出二○一三年十大值得關注的表演藝術事件和現象。 就生態面而言,文化部掛牌上路將近六百天,和表演藝術領域相關的政策,如「國家品牌表演藝術團體扶植計畫」、延續文建會時期的「活化縣市文化中心劇場營運計畫」、「表演藝術團體和場館媒合計畫」、「華山藝術生活節」等都有一定效益,但如何持續累積,宣示文化部的視野和格局,有待共同監督,持續檢視。 台灣唯一一座由民間經營的專業劇場「新舞臺」,因所屬企業母體的搬遷,面臨關門的命運,讓表演場館不足的問題,更形雪上加霜。儘管表演藝術界發起搶救行動,台北市政府也積極介入,新舞臺的存廢,至今仍在未定之天。另一方面,屏風表演班也因靈魂人物李國修的辭世,無限期暫停演出。沒有李國修的屏風,如何繼續延續?或說結束在最美的高點,才是真正的「功德圓滿」? 懸而未決的《服貿協議》,其中與表演藝術有關的劇場經營,不免讓人憂慮資金背後,對於自由言論的壓制及避之唯恐不及的審批制度。中國市場大機會多,國內的表演團隊前進大陸,面對牢不可破的體制,必須抱持相當大的決心,不過,就算有所妥協,又能有多少效益?兩岸表演藝術的往來互動,若不建立公開且透明的交流平台,未來還是困難重重。 大環境紛亂變動,反映在創作上的,是藝術家對於創作價值的思索與回歸初衷的探問。 二○一三年最賣座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教我們重新思考人和土地的關係。這股潮流,亦出現在表演藝術中。創作者們走出排練場,或踏足城市廢墟,或回返原鄉,或從勞動中學習;或在部落發展創作;而地方藝術節如台南、淡水,也以在地空間人文與劇場結合,展現獨到特色。除了回歸土地人文,台灣現代劇場近年隨著新生代劇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陳武康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陳武康 「驫舞」邁入十年 名揚國內外將登大舞台

    曾被費爾德稱為是其作品「最佳詮釋者」的陳武康,不只是一名傑出的舞者,同時也作為風格獨具的藝術總監,帶領「驫舞劇場」走過十個年頭。二○一四年,即將跳上國家戲劇院大舞台的驫,又將奔騰出什麼樣的風景,我們拭目以待!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李銘宸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李銘宸 日常物件打造奇觀 開創劇場新美學

    台灣新銳劇場創作者代有人出,然而若要論美學的開創性與題材的開闊性,李銘宸絕對是一個必須要記住的名字。這個即將掀起台灣劇場下一波浪潮的新世代導演,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文字|本刊編輯部、Tina Tseng曾祥婷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吳曜宇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吳曜宇 初次比賽一鳴驚人 聰慧潛質前途看好

    不受傳統框架限制、勇於接受挑戰,他聰慧的潛質並非得獎才存在,而是一直都在。對這位剛要向指揮道路踏出步伐的年輕人,PAR給予百分之百的期待!

    文字|本刊編輯部、Tina Tseng曾祥婷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2

    簡莉穎 風格迥異題材多元 質量俱佳潛力無窮

    簡莉穎快速崛起的名氣和製造的話題,尤其作品產量之豐富,水準之整齊,實在是近十年少見。儘管「代表作」尚未出現,卻可以期待,下一個十年,她將會成為台灣具分量的劇作家。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2

    孫尚綺 凝聚歐陸舞壇目光 建構舞蹈演出新「視」界

    台灣製造、歐陸茁壯,青年編舞家孫尚綺以《早餐時刻》為台灣舞蹈影像劇場植入全新品種。這位敢冒險、敢實驗的編舞家,值得五顆星期待!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2

    曾宇謙 備受國際大賽肯定 樂壇縱橫前途燦亮

    如果說他是個天才,也是個下足功夫的天才!以目前的成績,尚不足以形容這位成長中的年輕人。請注意這個名字,他將以黑馬之姿,再度竄出你我的想像!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