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音列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跨年夜迎向新挑戰 超越浪漫新樂章
荀貝格的《古勒之歌》,是他耗費了十多年歲月才完成的巨構,也是他從浪漫風格轉換至「無調性」的創作見證;更因為編制除了特大型的管絃樂團外,還要三組男聲四部合唱,八部男女混聲合唱,五位獨唱歌手和一位朗誦,舞台上動輒塞滿四、五百人,可說是音樂史上最難演出的作品之一。而NSO將在跨年之夜迎向這艱鉅的挑戰,音樂總監呂紹嘉的帶領下,首度搬上台灣舞台。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圓舞曲不再美好 無調性刻畫內心世界
從十九世紀末浪漫主義強調主觀的風潮,隨著進入廿世紀的時代巨變,音樂家藉由不尋常的主題,在荒誕、幻想、扭曲後的現實世界,描繪出人的孤獨、無助、絕望等情緒。第二維也納樂派從音樂創作上,反映了調性瓦解至重建十二音列新秩序的過渡階段,他們認為音樂藝術是反映創作者的意識,而不是事物形象的具體呈現,強調真正的美是從內在價值發掘,傳達對個人經驗主觀而強烈感受的省思。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歷史的「改革者」?順應時勢的「實踐者」?
一九二六年,一位柏林藝術學院的學生記錄下荀貝格在課堂中的話:「我不是在教『無調性音樂』!而是在教『音樂』。」他也不只一次地澄清:「我的老師是巴赫和莫札特,其次尚有貝多芬、布拉姆斯和華格納」、「我在布拉姆斯的文化中成長茁壯;我並非忽視過去大師們的作品,相反的,我對他們懷著深切的敬意。」這位「不和諧音」的解放者,背負者歷史變革的沉重壓力,在排山倒海的批評輿論中,似乎想藉此向人們大聲疾呼,他不是一味無理性地違背傳統。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是音樂,還是數學?
正當我們思索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與波埃提烏斯(Bothius)(編註)的宇宙秩序法則時;正當我們實踐巴赫、李斯特、布拉姆斯的音樂思想傳統時,「荀貝格則是在追憶數百、甚至數千年前的東西,並將一個出自古老信仰的諾言,融入到他一貫超前的音樂語彙中。」賽門.拉圖為荀貝格的歷史定位下了這樣的註解。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接棒發揚光大 各闢蹊徑反映時代精神
音樂與每一種語言一樣,經常是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因此,每一世代的音樂家莫不以發展自己獨特的新語法為目標。廿世紀作曲家荀貝格的十二音列作曲法自廿世紀二○年代問世以來,顛覆了西洋音樂歷史數百年來的調性音樂傳統,雖然如此,卻更忠實地反映時代精神,他的學生貝爾格與魏本兩人更進一步擴展此理論,並在應用與實踐上有所成就。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荀貝格已死?新樂未艾!
由荀貝格、魏本與貝爾格所發展出來的十二音列作曲法,雖然在二次大戰爆發、主要人物或離世或離國的狀況下,看似難以為繼,但稍後的作曲家卻依然承接下這樣的棒子繼續發展,如美國作曲家巴比特寫出了第一首「全面音列主義」的作品,法國的梅湘與其學生布列茲與史托克豪森也在歐陸將音列之火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