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昆穎X楊富民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上)
以「地方」為單位的策展、藝術節╱季、音樂祭等,在近年蔚為風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單就花東地區就有「臺東藝穗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臺東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橫跨不同藝術領域與族群,主辦單位也包含公、私單位。但,這些藝術節各自的定位為何?訴求的主題與觀眾是什麼?真的與這個「地方」有絕對的關係?反過來說,這些地方藝術節又非得、或只能與這個地方有連結嗎? 於是,本期雜誌邀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楊富民擔任客座總編輯,並作為對談人,與甫完成2022年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規劃的林昆穎,從一個「從未離開花蓮的花蓮人」與另一個「離開花蓮許久的花蓮人」的對話,重新開啟我們對「地方」、「策展」與「藝術節」的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昆穎X楊富民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下)
以「地方」為單位的策展、藝術節╱季、音樂祭等,在近年蔚為風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單就花東地區就有「臺東藝穗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臺東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橫跨不同藝術領域與族群,主辦單位也包含公、私單位。但,這些藝術節各自的定位為何?訴求的主題與觀眾是什麼?真的與這個「地方」有絕對的關係?反過來說,這些地方藝術節又非得、或只能與這個地方有連結嗎? 於是,本期雜誌邀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楊富民擔任客座總編輯,並作為對談人,與甫完成2022年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規劃的林昆穎,從一個「從未離開花蓮的花蓮人」與另一個「離開花蓮許久的花蓮人」的對話,重新開啟我們對「地方」、「策展」與「藝術節」的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聚落,與藝術不期而遇
位於海邊的都蘭,是台東最知名的藝術聚落,從早年在地藝術家希巨.蘇飛在這裡的新東糖廠成立工作室以來,這裡的靈秀景觀與好客包容,寬廣的創作空間及離開原生部落的自由感,讓許多藝術家如被磁吸而來,日積月累,成就了都蘭獨特的藝術氛圍。而近年以台東市臺鐵舊宿舍貨倉為基地發展出來的「鐵花村」則是結合音樂、藝術、文創市集的交流平台,培養了在地的音樂人才。都蘭村與鐵花村,已經成為東台灣的藝術新亮點。
-
企畫特輯 Special
一步一腳印 用心建築藝文天地
對國內藝文環境著力甚深的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在暌違九年之後,再度贊助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訪台演出,可見其推展精緻藝術的用心。除此之外,更不能不提基金會經營將邁入第十五年的「台積心築藝術季」,結合「藝文推廣」及「社區營造」兩大方向,多年來活動的腳步遍及新竹、台南到台中,每年三月到七月呈現一系列的藝文展演,提供非台北地區的民眾豐富多元的藝術體驗,讓社會整體的心靈得以提升。
-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曾繁城 深耕台灣的文化心靈
凡事喜歡深耕,不喜歡火花短暫式的活動,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就是以這種穩定的心性來經營基金會的業務。回顧基金會的工作目標,不論是「台積心築藝術季」、「人才培育」、「藝文推廣」、「社區營造」都已累積十年成效。曾繁城說:「到底這樣的累積有多少成績我不知道,但是身為企業,就要成為企業公民的模範為期許,長期致力參與各項教育文化及社會公益活動,回饋社會。」
-
專題 陳板談「台灣社區營造之美」
看到自己的生活 發現文化的美好
「如果無法看到自己的生活,就無法看到自己的文化。」陳板說。從社區家政班、歌謠班、韻律班,到社區巡守隊、掃街、資源回收,至發展到向相關單位提案,對國家施政之缺失提出社區的觀點或解決方案,參與感創造了社區居民對於在地社區的美感認同。從生活到文化,從社區到國家,從個人表達意見和美感到社區集體的重塑與再造,人民的創造力與生命力,就在社區營造過程中壯美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