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昆穎(右)與楊富民(左)(劉璧慈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三) 林昆穎X楊富民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下)

以「地方」為單位的策展、藝術節╱季、音樂祭等,在近年蔚為風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單就花東地區就有「臺東藝穗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臺東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橫跨不同藝術領域與族群,主辦單位也包含公、私單位。但,這些藝術節各自的定位為何?訴求的主題與觀眾是什麼?真的與這個「地方」有絕對的關係?反過來說,這些地方藝術節又非得、或只能與這個地方有連結嗎?

於是,本期雜誌邀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楊富民擔任客座總編輯,並作為對談人,與甫完成2022年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規劃的林昆穎,從一個「從未離開花蓮的花蓮人」與另一個「離開花蓮許久的花蓮人」的對話,重新開啟我們對「地方」、「策展」與「藝術節」的想像。

以「地方」為單位的策展、藝術節╱季、音樂祭等,在近年蔚為風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單就花東地區就有「臺東藝穗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臺東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橫跨不同藝術領域與族群,主辦單位也包含公、私單位。但,這些藝術節各自的定位為何?訴求的主題與觀眾是什麼?真的與這個「地方」有絕對的關係?反過來說,這些地方藝術節又非得、或只能與這個地方有連結嗎?

於是,本期雜誌邀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楊富民擔任客座總編輯,並作為對談人,與甫完成2022年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規劃的林昆穎,從一個「從未離開花蓮的花蓮人」與另一個「離開花蓮許久的花蓮人」的對話,重新開啟我們對「地方」、「策展」與「藝術節」的想像。

時間:2022/12/08  10:30-12:00
地點:大稻埕
主持 黎家齊
記錄整理 吳岳霖

Q:從富民的觀點來看,怎麼看待這些地方藝術節的策展?

楊:前陣子在一個叫做「地方創生的人們」的粉絲團裡,出現了一篇高中生被老師帶去北投參加某個藝術節後所寫下的心得。他寫說:「如果北投要辦藝術節,我覺得干我屁事。『社區藝術』不過是一群文藝青年想刷存在,或未來要要找工作時,不要讓他的履歷表看起來很空所幹的事,若是沒有這些限制,還有多少人會跟一群偽善的政治人物搞這些沒用的東西,不僅浪費時間,還製造垃圾,相信我現代物品不會比原始人的骨灰還差,真的不行就是捐錢比較實在,讓那些死媽死爸死全家的孤兒有個家還比較實在,別在那浪費資源了。另外,真的不是我在臭,畢竟要我寫一個對我而言,完全沒興趣,而且沒意義的活動,論誰都不會有任何心得,所以我只好實話實說。」

我會覺得,每次在花蓮豐田談「藝術」,好像有種時空錯置的感覺,就是我到底要談什麼?就像我以前大學時候唸文學,這樣就會遇到很多不同階段的質疑——文學可能可以為我帶來什麼,但很現實的的是,文學能為這個社區帶來什麼?我又用什麼來服務社區的人?

於是,當文學、或是藝術並不是在它們最理想、最符合想像的空間發生時,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就我作為社區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地方藝術節既然選擇要到某些地方策展,那麼「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是重要的,就像很多工作室只是把工作室搬到農村,但是做的事情其實一樣,我就覺得好像沒必要。或者說,每次看到花蓮的山東野表演坊在社區做劇場、在部落裡辦活動,而這些表演活動可以看到社區的故事,那個東西就有點主客位置的轉換。我認為,山東野表演坊這種劇場創作就不只是為了創作者而做,而是為了地方而做。

我發現山東野表演坊在地方做戲的時候,是給地方的居民帶來的新的希望。甚至也因此讓地方的居民成長起來,然後開始有帶導覽,想說怎麼樣去做更多事。所以,我們在做地方創生計畫的時候,就是想用跟我們不同的方式去推動,讓藝術不只是藝術,能夠成為社區營造另外一種更好的做法。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林昆穎

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華麗邏輯有限公司創意總監。近年擔任台北世大運開幕導演群、台北「白晝之夜」藝術總監(2021、2022)、台灣文博會總策展人(2021、2022)、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藝術總監(2021、2022)。

楊富民

東華華文文學系畢業,現為社區工作者。任職於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專職社區營造與輔導、地方發展、青年培力及地方文化與藝術工作。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