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
焦點專題 Focus 演員
宮能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宮能安心底有一盞偏執狂的燈,一旦點亮,就非得把目標任務完成才肯罷休。例如自2016年開始,由他發展出來的《地球人遇見小王子》的單人說演劇場,跨足海內外,迄今已達600多場演出紀錄。又例如當初他為了離開家鄉的舒適圈,從高雄北上來台,尋著零星釋出的徵選活動,硬是鼓勵自己踏入音樂劇的範疇試試看。他說:「我是學表演出身的,音樂不算是我最擅長的事情,在台上開口唱歌還是會有點緊繃。」 不過,燈畢竟點亮了。他很早就知道自己要成為一名演員了,因此前方遇到任何挑戰,他都敢於嘗試。 這份偏執的狀態,在求學時期略見端倪,「我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宮能安說。以吃飯為例「國高中的營養午餐不是都會用鐵桶裝嗎?現在回想起來,我吃白飯的時候,很喜歡挖桶子中4個邊角的部分,因為那裡靠近鍋邊、濕氣最重,入口軟爛。」 他一面說一邊解釋,像是泰國那種粒粒分明的米飯不喜,柔軟的越光米大好。宮能安喜好分明,卻又不張揚,經常把那盞燈亮在無人看見的地方。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德國《TANZ》總編輯觀察特稿
台灣X加拿大原住民圓桌聚會現場反思(上)
在台北和溫哥華中間有9,568公里的汪洋。對於逃離中國國安法的上千名香港人來說,溫哥華是他們理想的目的地。我從西方的視角來看,太平洋並非一開始就被視為一座橋梁。西方的世界將台北,以及台灣,看作是遙遠的東方的一部分;它也將溫哥華,也就是加拿大,視為同樣遙遠的西方。也許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尤其當我們能在德國的杜塞道夫及其國際舞蹈大會中見證到兩大文化的相識:其中一個,西方世界憂心地認為正面臨著來自中國的威脅;另一個,則是被視為有潛力處理去殖民化、性別差距及來自南方的民主國家等議題的榜樣。 在歐洲為中心的地圖之左,加拿大是一個清楚知道殖民在其社會中所留下裂痕的批判者;而在世界地圖的右側則是台灣,儘管在劍拔弩張的氣氛下,別無選擇地向內靠攏這似乎是能修補社會中任何裂痕的方法。 我一直到了舞蹈博覽會時,才得以卸下上述觀看視角,看見加拿大與台灣皆是在原住民土地上所建立起的國家。在博覽會中,台灣以來自島嶼南端的屏東縣、距離前工業大城高雄有段距離的蒂摩爾古薪舞集的演出開啟序幕,他們由群山簇擁著的河邊小村山地門而來。舞者們交叉著雙臂,牽起彼此的手後圍成圈,唱著歌,跳起四步舞。舞步十分簡單,就像是台灣的獨立製作人許慈茵低聲跟我說的:「他們傳承部落的舞,部落中不論年紀,所有族人都會一同唱歌跳舞。」在這次的場合裡,與族人們一起唱歌跳舞的是前來德國的北萊茵-西發利亞邦參與國際舞蹈博覽會的訪客們。 原住民舞團穿著代代相傳的傳統服飾,邊吟唱,邊展開了跳舞的圓圈。編舞家巴魯.瑪迪霖並不擔心西方賓客會趁這次邀請「挪用」台灣的原住民舞蹈,他與國際博覽會的賓客們展開了一段名為「斜坡上的Zemiyan四步舞」的對話。蒂摩爾古薪舞集所追求的並非原住民的舞蹈原型,人們來到這裡逛著、尋找著現代舞的蹤跡,而瑪迪霖與其舞團以《去排灣》一舞來滿足觀眾的渴望。對於排灣族的原住民來說,他們並不願意獨留在昔日的傳統模式裡。 台灣與加拿大在國際舞蹈博覽會裡,可以說是榮譽貴賓的角色。他們在兩年前受當時的博覽會總監耶尼克(Dieter Jaenicke)邀約參與,但博覽會因為疫情而並未如期舉行。在所有建立於原住民土地上的國家中,日本在某種程度上應該要被提及,但在這之上,澳洲、美國及較少人知道的斯堪地納維亞半島、俄羅斯和南非都是由原住民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德國《TANZ》總編輯觀察特稿
台灣X加拿大原住民圓桌聚會現場反思(下)
重新定義自己,也創造與外在世界的連結 在這個廣大的圓圈裡,還有許多人。他們屬於不反對「現代舞」一詞,但又希望能在被視為遺失的歷史裡,重新定義自己文化的人們。像是艾佛倫.帕米拉坎(Efren Pamilacan Jr.),他是一位菲律賓人,居住在南澳洲庫林王國(Kulin Nation)裡屬於烏倫杰里族(Wurundjeri Woi Wurrung)和伯納翁族(Bunurong peoples)的土地上。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蹈創作家聚集於此,他們都被民族主義者和拓墾者奪走了自己的文化,也都在現代的文化背景裡長大成人。人們也自然而然認為,這些藝術家會踏上尋找部分或全然迷失的自我認同的路程。 但對TAI身體劇場(直譯為:「看,身體劇場」)的瓦旦.督喜來說並非如此。相反地,這位來自台灣東岸花蓮縣的太魯閣族編舞家尋覓的是合作,與外在世界的連結、接觸。比如和印尼艾可舞團(EkosDance Company)的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合作的雙舞作《AriAri & Ita》。 其中,瓦旦.督喜作品《Ita》靈感來自於噹嘟樂。噹嘟以搖擺的四四拍演奏,是印尼殖民歷史中的卓越音樂,在有葡萄牙色彩的格朗章曲調上刷上了憂愁的哀悼,伴隨著印尼稱為裁彭甘的舞蹈,以及談論著愛情、痛苦和日常生活的歌詞,噹嘟早被視為流行樂,也被在自己國家之外、遠赴台灣討生活的印尼人視為民族樂。瓦旦.督喜對那些住在台灣的印尼社群非常感興趣。他從關注的「腳譜」入舞,這也是他稱呼舞蹈中踱步基礎的名字。他將之拆解開、專注其中,如同他在2017年從織布的動作中,研發並使用在《月球上的織流》。 透過藝術創作,去除歷史雜質 瓦旦.督喜也說自己著迷於「手勢的故事」。不只是在台灣傳承自祖先的舞蹈,包括太平洋區域從印度到夏威夷的所有原住民舞蹈,手勢是舞蹈中傳遞故事的工具,時常被嚴格地彙編成典,也時常充斥著對外人來說難以解讀的神話般的意義。基於長者奠下的基礎,人們可以把手勢蒐集並歸類,做成目錄後像植物標本一樣收藏。但人們也能觀察手勢,仔細的辨別,暫時不去探究其所隱含的意義,而是專注在欣賞動作的形成、變化時的速度、手指的雜技、手勢和舞者們的身體與
-
音樂
首屆衛武營國際音樂節 展現各世代創新樂想
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所舉辦的「衛武營國際音樂節」,將從2022年開跑,邀請國際知名的韓國作曲家陳銀淑擔任藝術總監,除了精選從18至21世紀的經典音樂作品外,更有專為本屆音樂節創作的全心作品。8檔共9場的演出,有個人、交響音樂會、電影、即時影像等演出形式,並且齊聚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澳門指揮廖國敏、國內中生代指揮楊智欽及新生代的楊書涵4大指揮,領軍多位頂尖音樂家與樂團,帶來經典至當代的各種面貌。
-
2023亞洲文化推展聯盟年會 衛武營實體登場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亞洲文化推展聯盟(Federation For Asian Cultural Promotion,FACP)於11月23日至11月26日舉辦「2023 FACP 高雄年會:下一站,綠世代續航表演藝術生活」。適逢衛武營5周年,場館秉持深耕永續之理念,攜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串連國際永續論壇,從建築設備、營運策略、製作展演等多面向,回應後疫情時代表演藝術面臨的經濟和環境挑戰。
-
特別企畫 Feature N│NPAC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扎根深化,讓藝術可以永續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下簡稱衛武營),2018年成立於高雄市鳳山區,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最晚落成的場館。主體建築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設計,擁有4座室內表演廳院,加上戶外劇場、公共空間等腹地,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文化設施。其廣闊的場館設施與占地、交通規劃與地理位置、營建過程延伸出來的考量等,都讓衛武營在面臨永續指標檢視時,必須在解決問題、面對藝文生態與地方環境、場館經營理念的權衡下,創造出新的想像屬於衛武營的方法。 從過去到未來的硬、軟體強化 衛武營由於是大型單一屋頂綜合劇院,再加上營建過程的規畫,首先必須面對的是空調與燈光系統的盤點。特別是空調的節能,可以說是衛武營目前最積極進行的。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表示,衛武營是國表藝三館中唯一設有「空調顧問」的場館,透過定期開會討論來調整系統。 整體來說,硬體設備的永續作為可分兩個面向,一是「汰換舊有設備」,另一則是「減低資源消耗」。汰換者包含舊有的投影設備、廳院與公共空間的燈具,陸續採用省電雷射投影機、LED燈具等節能設備。同時,也降低衛武營對內與對外的資源消耗,像是文宣使用環保用紙,並逐年朝無紙化目標前進;後續規劃會員卡全面無卡化;場館食堂停用免洗餐具、塑膠杯與塑膠袋;資訊展示架採用可重複使用設備材質等。這部分其實不只屬硬體的角度,也逐漸內化到營運思維,建置到軟體的運行模式與系統。並且,也評估於戶外燈箱裝設太陽能板、電梯儲能系統等,往能源再生與回收邁進。 進一步地,衛武營現階段致力於溫室氣體盤查,依ISO14064規範進行場館相關排放盤查,後續希望能取得ISO50001認證,以及美國綠建築(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認證。近期,臺灣證卷交易所甫成立的「臺灣碳權交易所」在高雄揭牌,也與之簽訂「綠色永續文化夥伴」的合作備忘錄,替衛武營的永續規劃更添未來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體質轉變與資源引入
台灣過去對藝術節、場館演出的想像,是在節目邀演與場地外租的框架下,進行組合而成為系列節目。場館、承辦單位往往是透過節目徵選、邀演的方式,缺乏背後脈絡,無論是理念、或培育機制等。 不過,近10年的地方藝術節開始走向策展化,從臺北藝術節,到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臺南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開始有策展人身影,包含耿一偉、周伶芝、李惠美、林昆穎等;(註)同樣地,場館脫離純粹場地租借的身分,在節目徵選之外或之下,援引類似策展、顧問等機制,如臺灣戲曲中心近年的臺灣戲曲藝術節、看家戲再現、戲曲夢工廠等皆設有策展人。另一方面,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三大場館的齊備,有更多自製節目、委託製作、國際共製、孵育平台等,藉此體現場館的主體性與主動性。 當場館、策展人在節目策劃、製作的位置逐漸明確,又如何與創作者╱團隊建立藝術創作的關係?或是,怎麼重新想像演出節目與藝術節的生成? 場館轉型:製作取向的轉變與脈絡建立 場館開始有「製作」意識,可以將國家兩廳院(後簡稱兩廳院)的「旗艦製作」視為坐標,也就是《黑鬚馬偕》(2008)、《歐蘭朵》(2009)、《鄭和1433》(2010)與《茶花女》(2011)。此後的10餘年發展,讓場館體質轉變,仍保有引進節目、場地租借的功能,卻與「藝術經紀公司」與「演出場地」產生區隔。 現任臺北藝術節策展人的林人中表示:「台灣劇院場館過去比較是presenting house,不是producing house,這10多年來,可看見公部門場館摸索,要怎麼樣做自製節目、怎麼做國際共製、怎麼做委託創作等,這些不同的概念都涉及到不同的『與藝術家工作的關係與方法』。」並認為:「有一個很明確的轉向是,因為新場館林立,節目的需求量提高,場館也就開始想做自己的製作、支持與培育藝術家的創作發展,因此更明顯地靠近『製作取向』的體質。」若將這個轉變視為前提,策展人、製作人或是劇場構作在其中的位置會各有其任務。 國家與地方場館的陸續到位,是個關鍵的背景值。 兩廳院節目企劃部經理林亭均認為:「在兩廳院還是台灣唯一專業場館的時期,必須照顧到整個產業的面向。現在這個階段,策展思維是愈來愈明確的,而這
-
「波麗露在高雄─那座山」 9月9日起沿山起舞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2022年推出「波麗露在高雄」,由衛武營駐地藝術家周書毅帶著舞者們跳出衛武營,用舞蹈拜訪高雄各區演出28場,演出舞作《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引起討論。今(2023)年則在衛武營支持下以「波麗露在高雄─那座山」轉戰高雄山區,9月9日起開始走訪高雄12個區域,從鳳山區出發共15場演出,邀請大家走出劇場跟著《波麗露》旋律,沿著美麗的山線翩翩起舞。
-
文化部成年禮金政策 國表藝邀請青年走入劇場
距成年禮金上路邁入倒數2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國家交響樂團NSO共同宣告響應文化部政策,三館一團開出近7千席300元青年席位外,並祭出近300場主辦節目與推廣活動使用文化幣可享限量5折優惠。此外,使用文化幣購買三館一團主辦節目,還加贈駐店消費抵用券或專屬禮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給高中生的課外藝術練習
除了已編入學校制度的「社團課」之外,青少年還能前往哪裡揮灑對藝術的想像?本刊蒐集全台9項課外練習場,高中生請走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接續挑戰4年任期,盼再創新高
早該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2屆董事會任滿前半年,新接班董事會團隊就全數到列,沒想到名單遲遲未定,還滿溢出一堆攻擊與請願的流言,最後由藝文愛好者也是商界聞人高志尚點頭接下國表藝董事長任務;原3場館包括臺北國家兩廳院劉怡汝、臺中國家歌劇院邱瑗以及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簡文彬3位藝術總監全部留任,某種程度似乎更落實了行政法人強調的「臂距原則」精神,但全無世代交替的藝術總監人選,也讓中生代藝術工作者覺得空虛覺得冷,落實更多元更開放納接不同世代藝文品味的希望暫時落空。 疫情影響,國表藝董事會選擇「一動不如一靜」 依據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董監事任期4年,第3屆董監事任期將自2022年4月2日起至2026年4月1日止。可以理解,提名董事長人選的文化部必要考量疫情之後的國內表演藝術環境需求,以及董事會略晚成軍壓縮尋覓藝術總監人才時間,這都讓全數留任有了必要性與正當性。 高志尚的概念是,國表藝已經進入下一個10年,台灣不能只有晶片與經濟,也要有文化。高志尚過去有過2次、8年擔任兩廳院及國表藝中心董事的經驗,雖然是全新一屆董事會,但他認為基礎很好,只要延續,讓台灣藝術人才能夠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讓國際上更多國家和藝術家看到台灣的精采,透過藝術文化讓國際對台灣有更多的了解。 文化部長李永得則親口證實,其實他一開始徵詢的對象就是企業界,「因為國表藝就是專業治理,董事會就是支持,我相信有專業,也結合企業、政府的資源,大家一起活絡表演藝術產業。」 李永得一開始找高志尚,高董並沒有答應,李永得轉而尋找藝文界人士,但報到行政院又有各界意見,最後他決定三顧茅廬,回頭拜託高志尚答應,這次,高董點頭了,也促成企業界擔任國表藝董事長的首例。開第一次董事會同一天,現場所有董事無異議通過所轄北中南三場館藝術總監由現任3名總監劉怡汝、邱瑗及簡文彬續任,繼續推動國家劇場成立目標。 國家三場館「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在3名藝術總監第一次董事會的報告中,第一任4年3場館勉強維繫的「台灣國際藝術節」在這一任已經拋諸腦後,3場館藝術總監宛如爭先恐後往天空盛開的花朵,各自揮灑,既發展各自的強項,也在重要節目上仍可合作的競合關係。</p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關於「眾人」的連結與想像
南下採訪衛武營那天早上,剛好是2020舞蹈平台開幕記者會,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在台上致詞時笑著說:「這間演講廳擠了這麼多人,真是難得的畫面。」我也難得在這裡,見到一個個平常少有機會見面的舞蹈圈朋友,有台北的、有四處遊走的、有屏東部落的。這大概是實體劇院最無法取代的意義(無論在疫情時代如何受到挑戰),讓眾人聚集此地,正如衛武營那句自我定位的宣言:要做「眾人的藝術中心」。所謂的眾人,可以是舞者、編舞家,甚至是擴充舞台表演現場性的影像VR導演,活動開始後也將隨著工作坊、演出與影像展覽,各憑本事串起更廣大的「眾人」網絡。
-
藝視窗 News
C-LAB打造支持補給陣線 透過雙軌機制與創作者逗陣行
【台灣】 C-LAB打造支持補給陣線 透過雙軌機制與創作者逗陣行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對藝文活動、藝文產業造成之衝擊,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分別以「實驗研發支持」與「數位展演支持」雙軌抗疫振興機制,整合新舊計畫、搭配公開徵件與硬體建置等匯整,秉持「挺人才、釋資源、創連結」的精神,陪伴文化實驗工作者在本波疫情中,持續累積創新研發能量。 在實驗研發支持機制中,除了提升補助件數,共計提供2,150萬的支持經費外,也將推出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藝術社會參與計畫,包括「#COVID19DAILY 藝術行動計畫」及「#COVID19DAILY 公眾影像創作計畫」,其中「藝術行動計畫」公開徵求藝術、設計、科研工程等跨學科工作者共同參加,以藝術行動主義結合科技媒體,提出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益全球社會公眾之藝術社會參與實踐計畫。本項目將提供至多50萬元補助經費,C-LAB並同步提供線上平台、實體空間與專業設備等資源,提供團隊進行創作、記錄與階段性成果分享。「公眾影像創作計畫」則以當代數位人文思考,募集疫情當下的公眾影像,重視公眾參與和社會實踐,以囊括更多人文關懷、影像紀實與被忽略的生命故事。(詳情請見clab.org.tw/covid19dailyclab/) 在數位展演支持方面,為鼓勵藝文工作者於疫情期間,開發及應用全新替代舞台,順應防疫期間的線上趨勢,C-LAB建置新的虛實整合的協作暨傳播機制。如即將建置完成的「C-LAB直播間」,是一個具備專業攝影與高速網路設備的全新直播空間,將無償提供給藝文工作者使用。而搭配直播間的落成,將同步推出「#Stream C-LAB」線上平台徵件計畫,將鼓勵當代文化相關領域的工作團隊,透過網路直播形式開發新型態的線上展演可能,每案將提供至多15萬元補助經費,C-LA
-
音樂
沉重氛圍凝視死亡 殘酷影像述說反戰
由英國作曲家布瑞頓創作、一九六二年在英國考文垂大教堂世界首演的《戰爭安魂曲》,透過傳統安魂彌撒曲中的拉丁文歌詞與詩人歐文的反戰詩,傳達對戰爭的省思。二○一八年適逢一戰結束一百周年,英國國家歌劇院特別推出《戰爭安魂曲》的新製作,由英國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丹尼爾.克萊默執導,結合了攝影、服裝、反戰文學等的多樣元素,讓布瑞頓《戰爭安魂曲》的音樂更為逼真與深刻。
-
專題
「演」一場建築聲學 讓你聽見音樂廳
為了讓樂迷一探衛武營音樂廳的優質聲響的秘密,聲學建築專家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在十月底舉辦了「建築聲學大師徐亞英與NSO,帶您聆賞衛武營」講座音樂會,分八個段落進行,演出並非如一般音樂會那樣正襟危坐,而是走走停停、上上下下,讓樂團、觀眾與音樂廳一起動起來,深入認識音樂廳建築與聲學設計的巧思。
-
音樂 衛武營「當代音樂平台」窺見當代奧妙
以音樂為主體 以場館為基地
為推動當代音樂的前進輪軸,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首度加入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行列的今年,推出醞釀已久的「當代音樂平台」,除了開設工作坊培養人才,也建構國際連結以深遠發展,並推出三檔精采演出,跨界多元的音樂展演,探索表演藝術無窮的可能性。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在舞台上蓋一間房,在時空裡交疊的家
去年TIFA曾在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斷捨離的物件習題》的藝術家傑夫.索貝爾,今年將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繼續以物件打造他的舞台想像《家》。一個稱之為「家」的空間,也會曾是其他人生活、度過人生的家,索貝爾則在舞台上,從無到有地打造這樣一個空間,並讓那些不同時空存在的居民,同步在舞台上出入、生活,觀眾也將應邀上台體驗,從中思索:什麼是家?又是什麼,讓這個地方成為「家」?
-
藝視窗 News
交通部觀光局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締約 打造文化觀光新體驗
【台灣】 交通部觀光局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締約 打造文化觀光新體驗 交通部觀光局於11月19日與國表藝中心締約結盟,將攜手打造國表藝中心轄下北、中、南三座劇場,成為國際旅客體驗在地特色及台灣文化的重要管道,文化觀光的新亮點。 「合作以文化主軸推動觀光」是雙方簽署共同推動文化觀光合作備忘錄的初衷,這次的合作也開啟了文化部與交通部的跨部會合作的新契機。所簽署的文化觀光合作備忘錄,涵蓋宣傳、推廣、行銷及培訓等四個面向。觀光局與國表藝中心未來將以台灣觀光與國表藝中心之雙品牌形象露出,強化宣傳力道。雙方也將共同推薦文藝旅遊行程,鼓勵國內外旅客親近藝術。針對國際旅客,則更加強合作,以串連交通票券及旅宿、門票優惠及台灣文化為主題,推廣行銷,並也正在研擬持外國護照的國際友人,以高鐵票買一送一的限時優惠,將旅客送抵國家級的三座劇場,讓他們進劇場、看演出、賞建築及品文化。 臺灣國樂團「2018菁英爭揮青年指揮選拔之夜」結果出爐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1月17日晚間舉辦「2018菁英爭揮青年指揮選拔之夜」,參賽者經過3輪激烈競爭,挑戰全新創作指定曲,在長達3個月的賽事中,第一名詹秉翔脫穎而出,抱走冠軍獎盃與新臺幣8萬元獎金。第二名則由黃蔚傑獲得,而由作曲家參與評分的最佳作品演繹獎,頒給詹秉翔,由媒體評審團票選的最佳魅力臺風獎,頒給黃蔚傑,另外由現場觀眾參與投票的最佳人氣獎,則獎落張智堯。 本次4首指定曲中,鄭思森的《松》是典型的三段體,需要對樂曲的來龍去脈清楚瞭解,才能營造出相映的氛圍;陸橒的《陣》則著重一開始的鋪陳,整體進入情況後才能接續到豐盛熱鬧的結尾;趙季平的《憶》難度高,在意境、氛圍和時間的掌握都不容易,指揮要沉得住氣,耐心詮釋段落速度的轉折和情緒變化。其中最具挑戰性的是為本次比賽量身打造的《2018菁英爭揮指定曲》,由作曲家王乙聿全新譜寫,取材台灣原住民音樂,節奏強烈明快;全新的曲子不像舊曲子有機會聽到、看到和參與演出,沒有模樣可以參考,但也能最清晰地顯現指揮的理解度,並充分發揮。預知更多詳情
-
音樂飛行
烏鴉的憂慮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終於要落成啟用了,從二○○三年我還在高市交擔任團長時,當時行政院游院長與文建會陳主委親自來到高雄,在公園的榕樹下宣布興建計畫,到現在已過了十五個年頭,預算也從當初的六十六億變成現在的一百零七億,在這喜慶的時刻,的確有點百感交集。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逗陣相招「榕樹下」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的最後一塊拼圖,位於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將於十月中正式啟航,未來不僅將成為港都的重要場館,更是匯聚全球創作者與在地團隊的南台灣表演藝術大本營。 在本期雜誌中,我們特別搶先帶領讀者,深入踏訪衛武營的裡裡外外,步入以榕樹為設計理念、單一屋頂下的四個廳院,走進有著全台最大管風琴的葡萄園式音樂廳,從有發想自船艙吃水線標高的榕樹廣場,到外人無法進入、串連各廳院的「衛武營大道」,走遍這座占地廣大、在公園中的未來館院。此外,我們除了專訪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簡文彬,看他們如何打造這個屬於「眾人的衛武營」之外,也探訪了其中蓄勢待發的工作團隊各部門「小小兵」的辦公空間,近距離感受他們準備好迎向各種、各類、各國演出挑戰的嚴謹心情,體會他們迫不急待地要敞開大門,準備迎接全台觀眾的熱情活力。 此外,編輯部也將衛武營於十月、十一月登場的開幕季節目,在特選介紹中一一剖析:諸如首次啟用館內九千餘支管風琴的專場音樂會「伊維塔.艾普卡娜獨奏會」、拉夫拉前衛劇團於亞洲首演的《創世紀》、融合韓國傳統藝術與跨界合作的創新音樂實驗「不妥協」系列;還有鄭宗龍和澳洲雪梨舞團共創的《大明》、劇場鬼才羅伯.勒帕吉自傳性濃厚的獨角戲《887》、描繪日治時期台灣農運革命家的《簡吉奏鳴曲》、串聯歌仔戲大團以細數戲曲百年風華的《相思唱歌仔》;當然也少不了衛武營深耕多年、持續提供空間、養成創作茁壯的「臺灣舞蹈平台」與「馬戲平台」作品。每週都有不同演出在四個場館上演,讓我們隨時都能相招逗陣,來去衛武營走走! 而同樣的在十月,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也將熱鬧展開。首先登場的《父親》,是首次訪台的比利時「偷窺者舞團」近年家庭三部曲之第一號作品。這個名聲遍及全球、作品獲獎無數的團隊,由兩位舞者出身的創作人嘉琵耶拉.卡莉佐及法蘭克.夏堤耶爾組成,他們的創作核心來自生活,來自家庭關係、面向現世,又如暗暗「偷窺」著日常的可想而知與匪夷所思,不按牌理出牌地將箇中元素重新組裝、延伸,造就了「超級寫實」的演出風貌,也成了他們的一大招牌。在本期雜誌中我們也請到夏堤耶爾,以及該團的台灣舞者劉怡君現身說法,偷窺者舞所呈現的種種虛實與荒謬,是從何而來、又為何而生。